蔣山花
◆摘? 要:國內外關于正念訓練提高自控力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針對成人的,且效果顯著,目前一些國外學校也逐漸將正念訓練融入到學校教育中。中職學生中普遍存在著自我約束力低,自控力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但是在中職學生不僅要學好文化課,還需要學習各種專業技能,對其自控力的要求很高。因此,在中職生心理課中研究中引入正念訓練,提高其自控力水平是很有必要的,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關鍵詞:正念訓練;中職生;自控力
一、中職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也逐漸成為積極心理學中的研究熱點。
自我控制是自我控制的概念較多,Koop在1982年提出的定義較為經典,是指個體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一種能力,個體可以自主調節自己的行為,包括五個方面分別為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延緩滿足、制訂和完成行為計劃、采取與社會情境匹配的行為方式。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能力水平高的個體適新應環境快,暴飲暴食和抽煙等問題行為更少,與他人的人際關系更和諧,情緒管理能力強(Tangney,Baumeister&Boone,2004)。尹春霞(2019)研究表明,中職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各維度與學業成績呈正相關,自我控制能力水平高的個體的學業成績顯著高于自我控制能力水平低的個體。周迎楠,畢重增(2017)研究表明,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通過學業可能自我和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影響了中小學生的學業成就。King和Gaerlan(2014)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能力水平高的組別學習投入程度更高,學業成績顯著高于低自我控制能力水平組。
目前,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強國建設需要一系列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要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弘揚工匠精神。而中職教育是職業教育中的基礎,其教學成效直接影響到專業技術人員培養。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中考中的失利者,普遍存在著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現象,其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上課打瞌睡,學習無法集中精力,不能按時將自己的手機鎖進手機柜,沉迷于手機游戲,情緒易沖動,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而中職教育中,學習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復練習習得,比如建筑施工專業的學生學習CAD制圖,課上學習后,課下需要自己反復練習,一開始學生具有興趣,反復練習幾次后就失去了新鮮感,無法集中精力去練習。缺乏自控力,從而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習成績差,專業技能弱,無法成為優秀的職業技能人才。
因此,提高中職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促使其習得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較強的職業素質,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和文化課成績的一個重要途徑,具有現實意義。
二、正念的概念及研究現狀
近來,正念逐漸成為心理學中研究是熱點,那么什么是正念呢?Kabat-Zinn(2003)將正念定義為是一種對此時此刻的狀態的有意識地、不加評判地覺察,是指將注意指向當下目標而產生的意識狀態,全然開放的自我覺察,不加評價低對待此時此刻內心的各種經歷和體驗。國內學者劉興華認為正念即是對此時此刻的觀察。雖然正念定義內容不盡相同,但都闡明了正念是對當下不加評價與判斷的觀察。
目前較多研究表明,正念訓練可以有效地提高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正念訓練對于青少年的研究還在探索階段,但是已經有研究表明,正念訓練對臨床和非臨床的青少年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效果性。目前較多研究表明,正念訓練可以有效地提高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正念訓練對于青少年的研究還在探索階段,但是已經有研究表明,正念訓練對臨床和非臨床的青少年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效果性。Bogels等(2008)在社區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正念訓練可以提高兒童和青少年的注意力和幸福感,同時改善沖動行為。孫長玉,陳曉(2016)研究中,以普通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經過四周的正念冥想訓練,實驗組低自控力組的自我控制水平子自我報告和教師報告兩方面均顯著提升,得出正念冥想是提高中學生自控力的一種可行的方法。目前正念訓練在成人群體中應用的可靠性和可接受性上已經有研宄結果提供了支持,目前正念訓練對青少年影響的研宄的方法和設計上比較薄弱,以中職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很少。
三、對中職學生展開正念訓練的探索
自控力對中職學生的學業成就和專業技能學習十分重要,所以提高中職學生的自控力水平迫在眉睫。正念訓練是有意識的,不給于評價,關注此時此刻的感受。當個體在正念冥想時,需將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自身的變化上,對外界因素的干擾要屏蔽,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個體本身就是在進行一種自我控制的訓練,那么規律定期的正念訓練可能是提高自控力水平的有效方法。國內外研究表明,正念訓練可以改善個體的負性情緒,提高個體的注意力水平,將注意指向并集中注意于當下的學習任務,養成注意力集中的學習習慣,進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水平。Fries等人(2012)研究表明,一個短暫的正念訓練對自我控制中的自我損耗有一定的恢復作用。
現階段關于正念訓練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方面,以自我控制能力為研究重點的較少,研究對象大都是成人為主,在中職學生中開展正念訓練的研究甚少。中職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現象普遍存在,無法按時有效地完成專業,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嚴重影響了其學業成績和專業技能的習得,同時給中職學校教師的教育與管理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因此,在中職學生教育中引入正念訓練是一定較好的創新性的切入點,結合中職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展開正念訓練提高中職生自控力水平的研究。
(一)滲透心理課堂
以往的正念訓練研究都是獨立于課堂,有專門的專門的正念訓練的場地,專門的時間,有特定的對象。中職學校的心理課堂,教學方式普遍采用的是傳統的文化課教學方式,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心理講座,團體訓練,心理委員培訓等,也是一些常規的活動。在效果上,現有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學生的心理知識豐富了,但是相應技能并沒有顯著提高。所以,在未來的研究中,心理教師可以需要探索一種有效的新的新式的一種心理健康課的形式,可以將正念訓練融入心理課堂,開發出具有正念理念的心理課程進而提高中職生的自控力水平,該課程還可在學校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開展。
(二)開發正念微課程
由于職業學校課程的原因,很多學校心理課覆蓋面較少,很多班級未能開設心理課。在方式上,很多中職學校開展的一些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數量和學生參與度上都有一定的限制性。中職學生在校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的重點是要放在在學業上的,傳統的正念訓練時長都較長,頻率低,需要的道具也比較多,耗費人力物力都較大。那么所以結合中職學校的實際情況,可以開發一個正念微課程,將正念訓練提煉成5到10分鐘的一個短時的,內容簡練,主要為身體和呼吸的覺察;易操作,使用的是提前錄制好的音頻,利用教師的多媒體即可播放;節約資源的正念訓練練習微課程??梢赃x取多個班級開展,其余班級作為對照班,開展的時間可以放在每天早自習開始之前,或者晚自習開始之前時,播放正念訓練錄制好的音頻。通過每天簡單的一個正念微課程的訓練,將注意力集中中自己內心的感受,關注身體變化和自己的呼吸,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自控力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Kopp, C. B.(1982).Antecedents of self-regulation: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8(02);199.
[2]Tangney, J. P ,Baumeister, R. F.,&Boone, A. L.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 less pathology,better grades, 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4,72(02):271-324.
[3]尹春霞.職學生自我控制、學業情緒與學業成績的關系[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7.
[4]周迎楠,畢重增.中小學生自我控制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學業可能自我和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06):1134—1137.
[5]King, R. B.,&Gaerlan, M. J. M. 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more positive emotions, better engagement, and higher achievement in school[J].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014(01):81—100.
[6]Kabat-Zinn.J.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context:Past,present and future [J].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2003,10(02):144-156.
[7]Bogels; S., Hoogstad, B., van Dun, L., De Shutter, S.,&Restifo, K..Mindfulness for adolescents with externalizing disorders and their parents[J].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2008(36):193-209.
[8]孫長玉,陳曉.正念冥想訓練對中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干預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9期):1359-1363.
[9]Friese M,MessnerC,Schaflner Y. (2012).Mindfulness meditation Counteracts self-control depletion [J].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1(2):101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