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瑋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展開認知積累學習,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品質。自主閱讀、互動引讀、演繹品讀、延伸薦讀,教師要為學生做出更多規劃和指導,讓學生自然建立認知積累的意識,在不同學習環節,對不同語文認知進行適時積累,順利實現認知內化,以完成學科教學目標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認知積累;發生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77-02
認知積累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基本內容和目標,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認知積累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完成語言構建認知積累、在教師引讀中促進思維發展認知積累、在演繹品讀中形成文化傳承認知積累、在延伸拓展閱讀實踐中實現審美鑒賞認知積累,全面提升其學科綜合素質。讓語文認知積累真實地發生,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這是語文學科教學的核心目標追求,教師需要發揮主導作用。
一、自主閱讀,完成語言構建認知積累
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還比較有限,語言認知積累意識更是缺乏,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方法支持,讓學生自然進入閱讀環節,并在不斷認知體驗中完成認知內化積累任務。文本預習時、課堂初讀時,教師要給學生設計一些思考問題、識字釋詞,以及搜集典詞佳句、修辭方法等學習任務,還要給學生介紹一些文體和背景內容,讓學生在閱讀思考中建立認知積累意識。
自主閱讀環節,教師需要給學生布設語言知識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在知識積累過程中完成學科能力成長。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語文《鄉下人家》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結合文本內容,自主學習字詞,展開誦讀訓練。學生先利用工具書學習生字詞,然后嘗試梳理性朗讀,教師跟進指導,讓學生展開整合性學習。為讓學生對描寫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為學生推薦一些句子,讓學生感受描寫的表達效果。如“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的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那歌聲真好聽,賽過催眠曲,讓那些辛苦一天的人們,甜甜蜜蜜地進入夢鄉。”教師給出具體引導:抓住關鍵詞展開思考,對描寫方法進行推敲,聯系作者情感展開分析,可以形成豐富學習體驗。學生自然進入學習環節,逐漸掌握了語言運用要領,完成語言認知的構建。
二、互動引讀,促進思維發展認知積累
閱讀進入互動階段,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投放更多適宜的討論話題,還要組織學生展開主動質疑性學習,通過集體討論、課堂辯論、閱讀質疑等活動,促使學生進入深度閱讀境界,進一步啟動學生閱讀思維,讓學生在閱讀體驗中形成認知積累。互動交流是閱讀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教師要對組織形式進行科學篩選,針對學生學習興趣取向展開設計,為學生做出更多學法指導,調動學生閱讀思維進場。
小學生大多喜動不喜靜,對閱讀互動學習有更多參與熱情,教師要對互動學習形式展開創新設計,以提升閱讀學習的有效性。在教學《天窗》這篇課文時,教師給學生設計了課堂辯論任務:小小的天窗,給作者帶來更多外界的訊息,讓作者產生無限的遐想。作者說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你如何理解這個說法呢?看誰的理解更為獨特和深刻。學生聽說要對問題展開深度發掘,都積極行動起來,閱讀文本、查閱教輔材料、展開討論,課堂學習氣氛濃重起來。在課堂互動展示時,學生都能夠主動展示自己的觀點。有學生認為,作者將天窗看成接觸世界的窗口,是想從這個渠道獲取更為豐富的外界信息,從這里得到更多鮮活的體驗,自然將其看作是神奇的。也有學生說,這個天窗雖然很小,卻占據作者心里重要位置,這是因為作者有一顆探知窗外世界的心。教師參與學生互動交流,對學生個性觀點給出積極評價,推動課堂互動學習順利展開。一個話題,打開教學程序,學生順勢展開多種交流互動,將學習推向高潮。
三、演繹品讀,輔助文化傳承認知積累
角色朗讀、課堂演繹、互動游戲等,都屬于演繹性品讀范疇,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實際做出針對性設計,讓學生在多重演繹操作中形成認知基礎。演繹是一種靈動的學習形式,帶有文化傳承屬性,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有更高的趨同性,自然能夠給學生帶來更深刻的學習體驗,教師對課堂演繹形式展開創新設計,勢必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主動力。
角色誦讀是最為常見的閱讀學習方法運用,教師在具體設計時,需要給出必要的引導,讓學生自然進入閱讀境界之中,對文本形成個性認知感悟。如教學《三月桃花水》時,教師根據課文內容特點,給學生設計了誦讀比賽活動:三月桃花水有鮮明的個性,誦讀時,需要讀出豐富的情感意味,注意抑揚頓挫技巧方法的運用。學生根據教師引導,開始了誦讀訓練。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對學生誦讀中存在的問題給出糾偏意見。在誦讀比賽開始后,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設計背景音樂,將誦讀學習推向高潮。教師對學生誦讀表現給出評價,給學生提供更多對比學習的機會。為激活學生誦讀學習熱情,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配樂誦讀音頻材料,讓學生傾聽專家的誦讀,從中獲得豐富學習啟迪。教師為學生設計了誦讀比賽活動,將課堂學習帶入更高境界。學生都有好勝心,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展開設計,成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不斷體驗中形成學科認知。這篇散文有豐富文化因素的滲透,教師從誦讀角度展開引導,讓學生自覺接受文化的洗禮,對全面提升學生文化學習品質有重要幫助。
四、延伸薦讀,實現審美鑒賞認知積累
語文學科教學呼喚拓展,教師要有課內課外接軌的意識,為學生做課外閱讀設計,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認知積累的機會。學生閱讀基礎、閱讀興趣、閱讀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教師對此需要有更全面的把握,針對學生群體閱讀實際需要做出薦讀設計,可以讓更多學生順利進入閱讀實踐之中。課外閱讀資源浩如煙海,學生缺少甄別能力,教師給出適合引導,能夠讓學生閱讀順利展開,認知積累也會順利實現。
語文教材內容大多具有經典性,是難得的閱讀學習素材,教師依據教材展開教學引導,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契機,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更多學習技巧和方法,促使學生自然進入課外閱讀環節,在廣泛涉獵的過程中形成語文認知基礎。在教學《海上日出》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詳細梳理,引導學生展開多重思考,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探究,然后為學生設計了課外閱讀學習任務:關于“日出”方面的經典文章還有很多,如徐志摩的《泰山日出》,課外利用多種渠道搜集這篇文章,展開對比閱讀,看看能夠獲得哪些全新的學習感知。如果有可能,還可以搜集其他人寫的關涉“日出”的文章,看誰收獲更為豐富。學生拿到這個課外閱讀任務后,都給予積極回應。教師為學生規劃了課外閱讀方向,特別是讓學生利用網絡展開信息搜集,這對學生來說是極為難得的學習經歷。小學生利用網絡早已成為生活常態,教師對此需要有更清晰的認知。讓學生借助網絡展開閱讀學習,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動力,學生在積極閱讀學習過程中,自然實現閱讀能力的成長,特別是審美觀的歷練,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學習目標。
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認知積累創造良好條件。小學生認知積累意識比較淡薄,教師需要做出具體的引導和組織,讓學生展開主動閱讀學習,順利進入互動教學學習,積極進行演繹品讀學習,展開多種形式的拓展性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完成認知積累,讓語文認知積累真實地發生。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