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鑫
摘 要:文章首先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進行分析,進而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旨在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同時,同步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德育教育;滲透;閱讀;寫作;實踐活動
“少年強則國強”,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十分重要,不僅關系學生后期成長成才,也關系國家社會的穩定和諧。語文作為啟蒙教育的基礎學科,不僅是學生認識世界、學習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集智育、德育及美育為一體的統一課程。初中語文教師應準確找到語文教學與德育的契合點,根據學科特點及授課內容進行有機滲透。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就初中語文教學如何有效滲透德育教育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1 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同時,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本身與德育有著天然的聯系。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課文,盡管體裁、題材、風格等各不相同,但一定都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它們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的語言,一方面傳達給學生漢字之美,傳承中華優秀漢字文化,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獲得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使其受到情感上的升華,以及道德上的熏陶。
2 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1 運用閱讀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閱讀素材,內容囊括熱愛祖國、團結互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多個主題。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針對某一方面的德育素養進行滲透培養,如《生命》《談骨氣》《羚羊飛渡》等屬于人生觀教育的素材,《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鄉愁》等屬于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讀,體悟文本字里行間洋溢著的無限熱愛的思想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樸實無華的生活態度、平凡而偉大的人生哲理,最終培養學生各方面的思想素質;關于人物的閱讀素材,教師可以在分析人物形象時,立足課文里人物的道德行為,給學生講解人物本身蘊含的道德因素,使學生樹立起敬仰之情,讓學生從人物的心靈美中得到陶冶,升華學生的道德境界。例如,在進行《木蘭詩》這一節教學中,在人物賞析時,教師可以配合播放影片《花木蘭》進行教學,讓學生對“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這一人物形象有清晰的認知,然后詳細解析“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些詩句,并要求學生誦讀,讓學生對花木蘭展現的愛國主義情懷進行感受和理解,由此在潛移默化中浸潤學生的道德情操,激發學生為國爭光、為祖國建設努力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2.2 運用寫作訓練滲透德育教育
寫作訓練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滲透德育的另一個重要渠道。通常,初中階段的寫作訓練涉及審題、選材、搜集素材等多個環節,教師要抓住契機,恰如其分地將德育滲透其中,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按照初中階段寫作教學要求,寫作主題有自由選題、命題、半命題、話題作文等幾個類型,在具體習作訓練中,教師注重要帶領學生對題目進行重點分析,讓學生弄清寫作的目的,從而讓學生在選材時能夠抓住寫作主題所深蘊含的深層次道德因素。如寫人的命題作文,一般都會選擇寫父母、老師、朋友等身邊熟悉的人,由此就可以讓學生在分析人物性格、行為等方面,感受人物的心靈之美,從而讓學生接受良好的道德品質熏陶。在寫作訓練的搜集素材階段,學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素材,并對這些素材進行分析、篩選,這樣就會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讓學生在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符合思想、法紀、道德的要求。另外,學生在寫作交流和成文過程中反映出來的思想、觀點、意見、主張,能夠讓教師了解學生的道德水準,這樣一來,教師就能按照中學生的德育要求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例如,關于“環保小衛士”的一篇寫作訓練,學生在搜集素材時,會了解社會上因不注意環境保護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件,這既給學生寫作提供了思路,也讓學生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改正亂扔垃圾的不良習慣,如此便達到了在寫作訓練中滲透環保教育的目的。
2.3 運用實踐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初中階段的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接觸現實社會的重要渠道,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通常,組織的語文實踐活動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并注意層次性和針對性。初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組織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調查等類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這些實踐活動,從接觸的人和事中,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或感悟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以形成優良的品質、積極進取的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例如,在學完“故鄉”這節課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主題為“我的家鄉”的社會實踐調查,讓學生在這一語文實踐活動中對家鄉的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變化有充分的了解,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形成較強的公民意識。這樣在無形中加強了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達到了德育的目的。同樣,教學完《背影》一課后,讓學生通過一段時間觀察和體悟父愛,寫一篇關于父愛的記敘文,讓學生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得到感悟、理解父愛如山般深沉厚重,讓學生學會孝敬父母,感恩養育之情。再如教學《出師表》時,讓學生體會諸葛亮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感激,并以“感恩”為題開展課堂演講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至感恩父母、教師、同學、農民等,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使其在語文實踐中獲得感悟,對德育產生全新的見解。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并利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德育教學環境,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接受德育引導,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魯遐國.解讀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方法[J].基礎教育論壇,2020(03).
[2]李斌;羅海霞.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進行德育滲透[J].華夏教師,2019(07).
[3]向燦明.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J].學苑教育,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