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理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無不為此驕傲和自豪,現在,我國正在大力推進職業院校教育發展的各方面工作,職業院校的學生是青少年群體的組成部分,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走進職業院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已是水到渠成,甚是勢在必行之舉。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職業學院;文化課堂
提及“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無不為此驕傲和自豪,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是讓世人為之驚嘆的。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看,四大文明古國的興旺到一些古國的逐漸消失于世人視野,中國卻依然屹立于世界東方。我們的民族文化與精神,優秀的傳統文化所帶給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是讓這個民族繼續延續下去的不竭動力。
歷史變遷,時光流轉間,我們已經進入到與世界其他各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時代,是一個更多元化結構與變遷的復雜世界,在這樣一個紛繁的世界里,讓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體現出華夏民族的興旺不衰,是千千萬萬中華兒女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習總書記在2014年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說“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另外,在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中,也已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校園,進入教學課堂,作為對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教育內容做了明確。
現在,我國正在大力推進職業院校教育發展的各方面工作,職業院校的學生是青少年群體的組成部分,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中國未來一代年輕人是我們當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少年強則中國強”的道理不言而喻,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走進職業院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已是水到渠成,甚是勢在必行之舉。
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主要概述
根據《綱要》里所指出的相關要求,中國傳統文化這門課程則主要是立足于“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以及“人格修養”三大方面展開教育教學工作。
(一)家國情懷方面
教育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語文、政治了解前輩身上的愛國熱忱,在他們身上找到堅守國家信仰、堅定改革開放,把國家的命運與個人命運緊緊系在一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讓學生理解、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具備家國情懷。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
(二)社會關愛方面
通過正確引導,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學會為人處世,關心和關愛他人,尊重自然規律,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
(三)人格修養方面
教育學生要自覺弘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學會慎獨,誠實守信,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中國人。
二、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方面
(一)自身特點
職業院校的學生群體與普通院校學生既有共性一面也存在差異化特點。作為青少年群體,從年齡、性格以及生理特點來說,整體上屬于青春期階段,相應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也基本屬于這一階段的特點,職業院校畢竟不同于中級學校,可以這么認為,它是中學階段向大學階段過渡的一段時期、一個更大的環境。并且這些學生各自帶著不同的專業技能基礎知識和背景,受專業技能化、職業化教育更明顯的特征,更多地帶著對未來職業規劃思考而進行生活和學習。
三、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與職業院校傳統文化課的融合
(一)結合職業院校學生特點進行課堂教學
在一些職業院校內已經開設了相應的“傳統文化”類課程,這門課程目前在部分職業院校里還屬于“選修”課程,或是作為“考查”科目教學,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已經提到了教學日程中來;另一方面,隨著國家繼續推行傳統文化發展,校園內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和加強也將成為必然。
職業院校學生的基礎文化課知識儲備量一般不高,個別學生可能稍顯優勢。在此不必追溯原因,關鍵是如何面對這樣的現狀。
首先,“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也就是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課產生一定的興趣,使學生有探究之心。
其次,“有比較才有鑒別”,在對比、比較中獲得一定量的認知和理解。通過時、空的對比、通過中、西文化的對比,通過文化內在的比較,在鑒別中判斷,讓認識更客觀和真實。
(二)結合時代、社會發展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快節奏,讓我們與自己的文化漸行漸遠,抓住歷史車馬前進韁繩的同時,又不遺棄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職業院校里的傳統文化課上的教學,更需要結合眼下社會發展節奏,用最新的熱點話題,身邊所發生的,引世人關注的內容來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里主旋律。讓教學課堂內容更接地氣,更靈活。
(三)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的提高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已不再是教書而已,原本教書和育人就從不分家,“教書”是教師職責必然,“育人”則讓教師這份職業上升到更高層面,職業要求也就需要達到更高一個層面。作為基本的人文素養,教師必須具備,作為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的老師則更需要“家國情懷,人文關愛和人格修養”的知識積淀與文化修養的拔升。這是對教授這門課程老師的肯定與鼓勵,同時也是一種責任與歷史使命。
人文素養的培養和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成,內外兼修正是這門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修煉自我,提升自己的人文修養,豐富自己。“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師的人格魅力時刻都在潛移默化著學生,影響著學生的人格塑造。
(四)學院的整體氛圍營造
“營造”從字面可理解為“營建、創造”的綜合含義。它是最近時期較為流行的詞匯,主要針對某個社區的建設和治理工作而言,較為常用。推廣開來,學校也是社會的一個縮影,也是一個社區的構建,因此,在學校或學院里的社區文化建設,傳統文化氛圍的營造,戚戚相關這里的每一個成員。學院的文化硬件設施、場景布置等不僅是美觀需要,更是要結合高校自身特點,展現文化魅力的同時,時刻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融入自己的校園文化建設之中。
參考文獻
[1]王海杰.論如何在終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課外語文,2015(66)
[2]袁德.社區文化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版.
[3]施加龍.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大語文論壇,2011(87)
[4]周巧英.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探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