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一項極具創造性的工作。教師不僅要加強自我學習,還要了解前沿現代信息技術。我園本學期借助成熟的平臺和軟件開展了多種云教研活動,學習新媒體視角下的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媒介的使用技能,實現與信息化教學的深度鏈接。在研學過程中,每位教師都體驗參與了多元云教研新模式,探索了多種云教研范式,也提升了教師的業務技能,優化了家園共育質量,更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關鍵詞:云教研;專業成長;教研模式
中圖分類號:G45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6-0093-02
引 言
教育是一項極具創造性的工作,教師不僅要加強自我學習,還要了解前沿的現代信息技術。近些年,隨著網絡大數據的不斷突破創新,線上教研逐漸成為有效提升教育質量的新途徑。我園本學期借助一些成熟平臺和軟件開展了多種云教研活動,探索多種媒介的使用技能,深入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與信息化教學的深度鏈接;通過一系列有效的云教研活動,引發教師深度學習、實踐反思,不斷探索各種云教研新范式,讓教師在研學過程中有效提升業務技能,優化家園服務質量,促進專業成長。
一、依托在線云課堂,探索研學新模式
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質量與成效,線上教學漸漸成為提升教學成效的新內容。有效線上教學的前提是掃除現代信息技術的障礙,讓教師熟練運用平臺與軟件開展線上教學,實現家園的有效互動。
1.借助成熟平臺開展網絡研訓——學思結合
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已經對微信、騰訊、釘釘軟件的運用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們可以借助三大軟件與平臺開展研訓與家園互動活動。例如,家園要開展信息收集發布和統計,我們就運用騰訊軟件共同編輯功能轉發微信群,實現信息的高效統計。又如,師訓活動可借助成熟平臺“幼師口袋”App展開。2020年,我園借助“幼師口袋”App對教師進行培訓,平臺有新教師訓練營、每月必修課、我的自選課、教研直播課、名師系列直播課等內容。我園對不同層次教師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與學習。在本學期,我們重點學習了如何做好家長工作、新時代背景下家園共育活動的思考、如何做互聯網教研等相關網絡培訓。云課堂讓教師根據自身需求自主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與培訓,學思結合,用于實踐[1]。
2.借助常用軟件共研課堂教學——學以致用
互聯網教研打開了教研新視窗,它打破了時間、地點、空間、交流的傳統模式。在新媒體時代,這種云教研模式的優勢得以充分凸顯。例如,我們開展了語言教學專題研討,首先學習“玩吧,繪本”的網絡課程,接著進行“說課心法”的網絡培訓,再進行線上繪本說課和講述比賽,最后開展繪本教學展示。這一系列活動全部通過線上完成。教師用格式工廠、貍窩、快剪輯、繪聲繪影等常用軟件對錄制的視頻進行簡單處理后上傳到QQ群或者釘釘云盤,然后相互觀看并參與研討評分,發表評論等。通過一系列云研討活動,教師不僅提高了視頻軟件技巧,也突出了獨立學習、勇于實踐等能力,相信這一經歷是教師的一次很好的學以致用與專業成長的好機會。
二、多元在線云教研,深度研討提內功
教研是一個學習思考、實踐反思、提高成長的過程。但日常教研活動中,還存在缺乏主動性、單項線性教研的缺點,因此我園針對這些問題展開線上多元云教研活動,進行主題學習,引發教師深度思考。
我們本學期通過開展主題學習式云研討,學習新媒體視角下的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媒介使用技能,實現與信息化教學的深度鏈接。本學期,我園組織全體教師開展了幼兒游戲觀察與解讀、區域化專題訓練營、怎樣營造最吸引幼兒的戶外探究環境、為幼兒營造從運動到學習的環境四個主題學習式云教研活動。例如,我園4月開展了“為幼兒營造從運動到學習的環境”主題研討,從幼兒在家的運動環境出發,將運動與學習相融合,體現玩中學、樂中學的理念。首先,在“幼師口袋”App上聆聽專家講座。北師大方菁教授向我們推薦了一本書《運動塑造孩子的大腦》,介紹了大腦的神奇功能,豐富了學習始于感知覺的理論,同時結合實踐提出“魔法門”“翻滾吧游戲”等策略,進一步強調了調整5D原則,突出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接著,教研主持人拋出問題引發教師討論:如何利用家庭現有條件為幼兒營造從運動到學習的環境?研討中,教師大膽創想:小班組健康小打卡中可增加運動欄目,讓幼兒進行每日運動打卡。中班組可通過每周“今天我主播”的形式,帶動群里幼兒一起運動。大班組可發起“動手動腦小健將”的運動主題活動,以展示家庭現有運動器械一物多玩、玩出智慧等形式進行運動交流。教師在釘釘視頻會議中各抒己見,表達獨特的見解。主題學習式云教研引發了教師的深度學習與反思,提升了教師的教研能力。
1.示范引領式云教研,突出結對成長
除主題學習式云教研外,我園還開展了示范引領性云教研,即每周推出榜樣教師,建立互助圈,實現專業上老帶新、技術上新帶老,互相引領,互相示范,促進各層次教師專業、技術上的結對成長。例如,我園針對一些老教師視頻錄制與剪輯軟件操作有困難的現象,分別請電教組青年教師開展了常用軟件操作培訓、如何進行視頻錄制與剪輯等小講座。兩位青年教師深入淺出,結合自己制作的小視頻和課件在線做了詳細講解,并進行線上答疑,達到技術上新帶老的互助學習效果。同時,在教學研討方面,我園骨干教師主動進行引領,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例如,在繪本教學專題研討中,我園的名教師蔣園長則進行了“愛上繪本閱讀”的專家講座,接著筆者進行了《老鼠嫁女》繪本故事的講述和說課示范,業務助理夏老師錄制了繪本教學視頻《子兒吐吐》,上傳網盤共享,與教師們共同研討分析。這種示范式引領云教研活動,實現了互助學習、結對成長。
2.小組論壇式云教研,關注特色發展
教研活動不僅要激發教師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也要特色發展。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我學習能力,才能與時俱進。結合春天“播種”主題和我園的小小種植區,我們嘗試開展小組論壇式云教研,展開“我是小小園藝師”的主題生成研討活動,從班本特色出發,研討如何開展班本特色微課程。教師提前通過網絡學習與收集相關資料,研討按小組進行。在教研群中,教師積極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逐步厘清了思路,找準了課程生發點,達成了共識,如小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課程創設以游戲情境為主,引發幼兒積極參與活動。預設課程可以用繪本《花婆婆》《春天》,重點突出關注春天的動植物等,引發幼兒區分春天的季節特征。中班幼兒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創設積極正面的學習環境,預設開展園藝種植等,幫助幼兒積極了解相關種植知識。大班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得到初步發展,課程預設有一定難度的《播種》《種子》《種植區一日安排表》等,讓幼兒通過講講、畫畫、做做等方式,參與到活動中去,進一步學習種植的常識和管理種植區,在生活中融入學習,抓住潛在的知識和教育契機,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良好品質。
以上案例是我園教師在開展多元線上云教研新模式時形成的,引發了教師在研討過程中的深度學習與反思,實現了教師的有效互助與提高,真正關注教師的個性成長和特色發展。
三、相約在線云交流,家園互動促成長
目前,互聯網時代的家園互動成為主體,這為家園互動帶來巨大變化。如何通過在線云交流,實現高效家園共育,對教師和家長來說,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優化家園共育質量,是值得我們研討的課題。
1.線上有約會議強指導,重團隊協同作戰能力
為加強家園有效溝通,我園本學期嘗試開展線上家長會,做到提前預約、精心準備、按時開展——主要形式有“線上有約家長會”。會上讓家長觀看家教講座,并結合幼兒發展提出需要家長配合的工作。還有“周末家長會”。教師將每周幼兒的學習內容、游戲內容、體育游戲、生活指導內容等,進行線上發布與講解示范,讓家長配合做好共育工作。此類線上有約家長會涉及的個性化內容不多,因此采用團隊互助協作的方式,合理安排,提高效率。例如,課件與視頻制作由電教組負責,文稿由擅長寫作的何老師負責,各班教師輪流分工錄制小游戲、美工制作、保健小常識等,業務園長把關審核,最后實現資源的整合共享。通過團隊協作,既發揮了不同教師的特長,又鍛煉了他們的協同作戰能力,實現共享、共贏、共成長[2]。
2.關注個性問題強優育,重提升個性服務質量
線上有約家長會開展以后,教師在每周例會中反饋這種網上學習也有一定的弊端:一是家長與教師由于缺乏現場感,真正實現個別交流的機會不多。二是有針對性的教育問題的交流時間不足,后期跟進式教育力度不夠。對比線下教學,線上課堂也有弊端。網絡教學缺少師生間的親切交流以及同伴間的情感傳遞,再加上幼兒年齡小,易受周圍環境的干擾,而教師又不能關注到每個幼兒的情況,不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教師們經過研討與反思,認為一定要提升個性化服務能力,提高教師的個性化家教指導水平,調整家園指導策略,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優質家教服務。研討后,教師們勇于實踐,提前根據班級每個幼兒的特點制訂詳細的幼兒個性成長計劃,有目的地收集相關的育兒經驗,積極梳理適當的溝通方式,然后再與家長進行線上個別指導與交流,推薦育兒經驗與育兒課程等,實現個性化的家教指導。在與家長協商共育的過程中,教師的優質服務質量與專業素養也得到了提高與強化。
結 語
云教研活動既讓教師體驗、參與了多元云教研新模式,做到學有目標、專題研究、善于反思、提升自我,同時也增強了教師的團隊合作能力,提升了教師的業務技能,優化了家園共育質量,更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讓教師在研學之路上繼續“相約云教研,共促繁花開”。
[參考文獻]
孟悅.“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思考[J].文學教育(下),2018(12):130-131.
孫崴,劉學敏,關玉兵.網絡教研活動中的教師參與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02):60-61+63.
作者簡介:徐燕(1974.11—),女,江蘇江陰人,本科學歷,副園長,幼兒園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