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嬌
摘 要:探究性學習意味著引導學生自主去解決某一件事、某一問題或某一知識點,學生可以和同伴探討交流具體解決的方法。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將探究性學習模式運用得當,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文章對此進行了具體闡述。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3-0053-02
現階段,我國廣大小學生存在一些普遍的問題,例如,動手能力不強,合作意識及創新意識較差,社會的適應能力弱,等等,這使小學生的綜合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基于這些問題,我國很多學校在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都在積極運用探究性學習方法,利用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程序,有效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以實現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教育目標,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運用探究式學習模式的意義
現階段,大部分小學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都會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模式,該模式高度契合如今的小學教育理念,有助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探究式學習模式是近些年出現的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其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當作教學目標。該教學方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可以對問題加以發現、分析和解決。具體而言,探究式學習在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當中具有這樣幾個方面的意義。
1.有利于提升綜合實踐活動質量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當中運用探究式學習模式,可以提高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水平和質量。小學生通過探究問題能夠使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運用探究式學習模式,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就可以不再局限于課堂當中,學生可以走出課堂,同自身實際生活、當地文化氛圍進行有機連接。教師在課堂上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課堂外利用實踐測試、信息檢閱、討論交流等多種方法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可以使理論教學更加深入,這樣學生就能對相應的理論知識了解得更深,印象也更深刻。
2.有效開闊小學生視野
運用探究式學習方法可以有效拓寬小學生的知識范圍,使小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這樣小學生可以知道,學習知識可以不局限在課本上,而是可以從實際出發,豐富學習的層次。另外,小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時候可以學會由淺入深地去探究知識,形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小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當中運用探究性學習方法能夠在親身實踐當中學會將理論知識同實際問題相結合,充分發揮知識的作用和價值。例如,很多學校都會有讓小學生接觸大自然的實踐活動,這時候,教師就應讓小學生在實踐當中運用自身所儲備的理論知識,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這樣小學生能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3.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
探究性學習方法的運用前提為學生具有自主性,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當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小學生積極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的過程,就是培養自身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過程。探究相應的問題,小學生自己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學習知識并解決相應的問題。探究性學習方法能夠使小學生改變以往學習方式的模板化和程式化,使小學生在實踐活動當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并摸索出自己喜歡并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當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當中存在的問題
1.存在嚴重的程式化問題
現階段,很多學校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并沒有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的作用,部分綜合實踐活動存在嚴重的程式化問題。例如,一個綜合實踐活動,出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學生會參加好幾次,從而嚴重削弱了該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很多小學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通常會借用原來的活動方案開展新的綜合實踐活動,小學生對這種爛熟的活動套路根本就沒有興趣,從而無法有效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就更談不上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了。
2.學生缺乏較強的綜合實踐活動自主性
很多小學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都能科學認識和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可是他們會忽視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不能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很多教師為了減少學生學習的壓力,在進行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時,只讓學生做一些非常簡單和基礎的工作,僅僅是動動手就可以,導致綜合實踐活動收到的效果很小,很難實現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開展實踐活動的時候,小學教師必須制訂比較科學的目標,開展活動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將小學生當作真正的主體,積極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三、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有效運用探究性學習模式的策略
1.科學處理動腦思考和動手實踐的關系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是探究,探究不光要求動手,更要求動腦。新課改要求進行“課堂轉型”,所以絕大多數教師都很重視探究的過程。可是,很多小學教師對探究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讓小學生的手動起來。還有一些教師覺得課堂活動越多,小學生越活躍,教學效果也就越好。可事實上,雖然課堂上非常熱鬧,小學生都很忙碌,每個人也都參與其中,但課后小學生的收獲卻很少,甚至頭腦一片空白。這是因為小學生的頭腦沒有動,缺乏感悟,其認識、觀念、動手能力還是原有的,其探究水平和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高。
科學的探究性學習不僅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實際動手操作,還要在活動中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思維活動。例如,我在《吹泡泡》這節課就為學生留有動腦思考和動手實踐的空間。首先,我讓小學生用自己帶來的材料調制泡泡液,并要求學生不能浪費,更不能污染環境,想好怎么做之后再動手。學生調好泡泡液以后,就開始試吹,有的學生吹不出泡泡,有的學生吹的泡泡在泡泡器上掛不住。然后我引導小學生認真思考自身失敗的原因:是泡泡液不夠濃稠嗎?是泡泡器過大了還是過小了?我讓學生重新調整。小學生在該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思考,動手,再思考,再動手這一過程,最終都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