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學業導師在指導大學生規劃成長、指導課業學習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當前高職院校學業導師隊伍建設存在隊伍結構、思想認識、作用發揮等方面的問題,其原因在于體制機制不健全、選聘與培訓不科學、考核獎懲不到位等,最終導致服務學生個性化發展仍然不很到位。建議通過健全機制、選優配強、專業化培訓、獎懲激勵等途徑激發內生動力,以此加強高職院校學業導師隊伍建設,提升服務個性化發展的能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業導師;個性化發展
企業產品與服務的個性化帶來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個性化,高職院校實施技術技能人才個性化培養已成大勢所趨。幫助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正確發展道路,規劃好思想道德、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創新精神、職業素養等方面的全方位成長,是各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實施學業導師制度,探索在專業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 “導學”關系, 發揮專業教師對學生個性化成長發展的指導作用,提高學生學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滿足企業個性化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學業導師制度作為起源于本科院校的一項制度,在高職院校的實施時間還不長,學業導師隊伍水平不能滿足個性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學業導師的遴選和提升等管理機制以及考核評價體系還不完善,亟待探明原因并予以解決。
一、當前高職院校學業導師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隊伍結構不盡合理
調研發現,很多高職院校隊伍的學院導師結構亟待優化。一是人數配備不足,高職院校一般從專業專任教師中選聘學業導師,因為部分學校的專業專任教師資源并不是非常充足,所以學業導師配備普遍不足,學業導師負擔過重,無法有效地解決學業問題。二是年齡結構不合理,專業專任教師中,資歷老職稱高的教師不愿意擔任學業導師,年輕教師解決學生學業問題的能力有限。三是性別結構不合理,專業專任教師中女教師相對于男教師比例較高,對男學生的學業指導特別是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略受限制。
(二)對學業導師的思想認識偏低
調研發現,有的學業導師對自己應該做什么工作甚至都不清楚。一是“導師”意識有待加強。主要表現沒有牢記自己的身份是導師,主要職責是指導和導引學生發展。調查中,發現很多人表示干這個職務是因為“上級指定”“領導點名”,故而把學業導師工作理解為“開班會”“和學生聊天”。二是奉獻精神有所弱化。調查中,發現很多老師表示“學業導師工作內容多、壓力大、太辛苦,經濟待遇上的激勵不多,辛苦付出得不到多少回報”,反映敬業奉獻精神的弱化,所負責班級學生曠課、上課睡覺玩手機等現象多有之;學業成績一塌糊涂,留級、不能按期畢業等情況多有之。甚至個別學業導師對學生到課情況不聞不問,對學習紀律管理不嚴,對不良學風的蔓延熟視無睹。三是使命意識有所淡化。在調查中,發現有的學業導師覺得其工作只是賺課時養家糊口的手段,認為是否發揮自己對個性化人才培養的作用發揮“無足輕重”“無關大局”,光榮感、責任感、使命感亟待加強。
(三)學業導師對個性化人才培養的作用發揮不足
調研中發現,很多學業導師指導能力不強,沒有發揮應有作用。一是學習所涉及政策、制度指導能力不強。部分學業導師業務素質比較弱,對上級和學校文件精神、校紀校規等學習不夠、理解不清、把握不準,對抓好本班級學風建設思考不深、規劃不夠、方法不多; 二是學業指導能力不扎實,對專業研究不深,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要求、課程設置、學習方法等一知半解,學生仍然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欠缺學習的方法,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是對職業教育教學研究不多,對職業教育工作手冊式及活頁式教材、教學平臺與教學資源的使用與管理不清楚,對1+X、現代學徒制等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知之甚少,對項目式、任務驅動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的學習要求沒有研究;四是指導學生發展能力欠缺,就學習講學習,不能把學習與就業創新創業等結合起來,不懂得行業企業發展與崗位要求。
二、高職院校學業導師隊伍建設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機制不健全
雖然各高職院校制訂了《學業導師管理辦法》等制度,對學業導師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式有明確的規范,但是在具體落實中仍舊存在職責不明的問題,特別是和輔導員的職責存在諸多交叉之處,學業導師普遍搞不清自己和輔導員的關系的情況。部分學校沒有建立從選聘到學習培訓、工作調研,再到綜合考評的全套機制,管理沒有形成閉環。另外,學業導師對學生的評價大都沒有被納入學生學業和表現評價中,這使得學業導師對學生沒有約束力,學生不參加學業導師組織的活動,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
(二)選聘與培訓不科學
調查結果顯示,相當一部分學業導師在任職前未經過科學的、系統的培養培訓,有的甚至還不知道學業導師該管些什么就直接上崗了。導師的實踐經驗與其指導工作要求有差距,選聘中多強調師德、責任心、教學科研能力和學位職稱等,大多忽視企業實踐經驗的要求,所以很難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來實現高質量的職業發展指導。一些學校后期安排的培訓比較隨意,培訓內容與學業導師工作關聯度不大,培訓內容陳舊,對職業教育工作手冊式及活頁式教材、教學平臺與教學資源,1+X、現代學徒制,項目式、任務驅動式、探究式等新的理念觀念及方法手段涉及不多,價值不高。
(三)考核獎懲不到位
很多的高職院校的學業導師還處在管理主體之外,考核與評價工作比較隨意。考核評價主體上,沒有將學生評價作為主要方面,使得很多導師只關注向領導匯報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注意學生的實際感受。考核評價內容中,更重視的是導師的科研成果,對于自身的育人能力重視不夠,很多導師不愿意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指導學生的學業身上。對考核評價結果的運用還不夠嚴肅、認真、合理,學業導師工作只占專業專任教師工作的小部分,不影響其全年總體評價,所以這一塊工作處于整體被忽視的“角落”。
三、高職院校學業導師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體制機制建設
高職院校黨委和領導應重視學業導師對技術技能人才個性化培養的重要性,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包括選聘、學習培訓、工作調研、綜合考評等內容的全套機完善工作機制,從制度設計層面對學業導師思想上關心、工作上支持、待遇上關懷、發展上鋪路,體現在以學校《章程》為制度體系中,細化在學業指導工作任務中,落實到學校、二級單位的工作計劃與推進機制中,落實到黨總支、二級教學單位的考評中,全面實施精細化管理。
(二)配強建強學業導師隊伍
制訂與細化高職院校學業導師任職基本條件和資格,將政治素質放在首位,把政治素質認可與教學業務能力統一起來,在專業教學骨干中嚴格選任學業導師,或直接聘請行業協會的專家或企業的專業人士來擔任兼職的學業導師。搭建學業導師教育培訓體系,學業導師參訓合格方能上崗。豐富培訓內容,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既要有各項政策法規和職業教育工作手冊式及活頁式教材、教學平臺與教學資源,1+X、現代學徒制,項目式、任務驅動式、探究式等新職業教育理念觀念及方法手段,又要有學業指導工作實務、創新創業實務,還要加強提升對學生行為方式、成長規律的敏銳性、洞察判斷能力,最好選送學業導師到企業頂崗鍛煉,直接獲取未來學生在企業發展的一手信息。創造條件提高學業導師的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學業導師關注行業和產業的發展與需求,從而提升學業導師對創新創業的指導能力。
(三)加強學業導師與輔導員的結合管理
將學業導師隊伍與輔導員隊伍結合起來,推進建立師生 “導學”關系,將促進學生成長成才落到實處。二級教學單位的行政主官指導學業導師與輔導員的業務工作,抓學業指導管理;黨政主官指導學業導師與輔導員的日常工作,抓團隊建設。學業導師側重于學習的指導和學術思想的熏陶,兼顧政治思想工作;輔導員以思想政治工作為主,兼顧業余學習指導的行政管理,兩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二者共同成為學生的人生成長顧問,多做一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熱情。
(四)加強學業導師隊伍的考核
優化考核機制,激發學業導師的指導積極性。既緊緊扭住學生上課出勤率、晚自修率、作業上交率、考試不及格率等指標,抓住日常管理考核;又針對學業導師本人的知識水平、工作能力提升,抓住隊伍建設的關鍵。在考核內容中將學生取得的客觀成果納入考核范圍并賦予一定的權重,以更好地體現學業導師的工作價值。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經常性開展教師評學與學生評教等工作,取得狀況數據,及時有效的觀測學風狀況,使學風建設更有針對性。適當提高優秀學業導師的獎勵標準,可考慮將優秀學業導師稱號與年度評優和職稱晉升的條件,激發學業導師的工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楊微.我國本科生導師制的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建議[J].長春:吉林大學學報,2012(2)1145-1146.
[2] 程超.淺談高職院校學業導師制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企業教育,2013(4):32-33.
[3] 韋靚.“互聯網+”背景下本科生學業導師制建設的新思路[J]教育現代化,2017(17):123-124.
[4] 崔恒義,張成年.高職院校實施學業導師制的探索與思考[J].誤吸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2324.
[5] 王利江.基于完全學分制教務管理系統的改進和完善[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5(3):91-93.
[6] 王炳林.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6(1):10-12.
[7] 李桃桃.學本科學業導師制實施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文教資料,2017(6):119-120.
[8] 陳霞玲.美國創業型大學組織變革路徑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5,13(5),106-112.
[9] 凌云志.高校教師職業權力如何保障[J].中國高等教育,2016(1):57-59.
[10] 鄭邦山.著力完成五個轉變全面提升實踐育人水平[J].中國高等教育,2016(1):42-44.
作者簡介:楊志慧(1977.07- ),女,湖南常德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管理、課程改革、中外民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