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科技的日新月異,具有幾千年歷史的中華傳統文化在近些年重新綻放出了新的生機。為了更好地實現美好偉大的“中國夢”,我們應從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充分利用新時代新媒體的各項資源,在高校進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創新與傳承,讓高校學子在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下,認真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良好的社會主義品格,為祖國偉大的事業復興作出更好的貢獻。因此,文章將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與創新過程中出現的部分現象,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遇到的挑戰與機遇,展開相關論述。
關鍵詞:新媒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傳承與創新
近年來新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領域均受到了“新媒體風潮”的影響。其中,新媒體技術所具備的科技性、時效性、多元化性和互動性,也成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中傳承和創新的一個新載體。通過對新媒體的利用,使得高校師生在建設校園文化創新體系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的“考試”中能作出具有時代性和創新性的答卷。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中進行傳承與創新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高校學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高校學子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面對的新文化沖擊也越發增多,以至于在高校中形成了一種“多文化交互發展”的現象,使得高校學子接觸到更多來自不同方面、不同國家的文化,利于豐富學生的文化視野。但追根溯源,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建設者中的一員,在新時代的發展進程中,通過新媒體的各項技術,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學習與傳承,將有助于高校學子更好的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精神養分,更好地去面對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完善自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另外,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學生可結合實際情況與理論課程的學習,運用新媒體技術對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從而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內涵”和新的“定位”,使高校學子在日后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的發展建設。
(二)有利于建設富有“優秀傳統文化色彩”的校園文化創新體系
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建設中,有利于建設校園文化創新體系。一般的校園文化建設,多從物質、精神和制度三個方面著手,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給高校學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學生能更好地接受科學的教育。通過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可有效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所占的比例,將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一代年輕人中進行傳承與發展;再者,高校青年學子正處于朝氣蓬勃、樂于接受新事物和熱愛動手創新的年紀,通過新媒體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播與創造創新活動,更利于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與此同時,拓寬了高校校園文化創新體系的建設,彌補了校園文化建設中“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這方面的缺失[1]。
(三)有利于加強高校在文化方面的軟實力建設
高校的日常運作發展,離不開教學設備、師資條件和教學環境等硬件條件的輔助,但是,一所優質的高校,也更應該具備一定的文化軟實力。通過日常的文化學習,以及校園文化建設項目,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日趨完善,但為了使高校能更加長遠的發展和學生未來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也需要有“目的”地增加校園文化的“軟實力”建設。通過新媒體技術,在高校的文化建設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如戲曲文化、儒家思想中的“以和為貴、修身養性”和詩經文化等加以推廣和發展,能切實地加強高校的文化軟實力,利于打造校園品牌文化與特色,培養富有文化內涵氣息和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新媒體環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發展中存在的部分現象
(一)新媒體環境下,其他外來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沖擊增多
在多元化的新媒體環境下,移動手機、電腦、網絡、數字電視電影和各種直播平臺等,為文化的傳播發展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途徑,但其中也不乏部分平臺和廣告對外來文化進行了過度的宣揚,如圣誕節、光棍節等;另外,由于文化的新媒體傳播途徑增多,導致部分文化信息未經過“過濾”,仍存在部分不良或有害信息便被大肆傳播,通過新媒體的各個途徑逐漸滲入高校學子的學習生活,嚴重影響了高校學生在人格精神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設,沖擊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高校中的存在感。這種來自新媒體的“外來文化沖擊”無論其意識形態如何,都阻礙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和創新[2]。
(二)學生對新媒體存在過度依賴心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低下
由于新媒體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就目前的民生經濟來看,幾乎每一個高校學子均擁有一臺或多臺的移動網絡設備,可以隨時隨地的接觸到來自不同方面的文化信息。雖然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能擴大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但是,由于多文化的沖擊,加之部分學生對游戲、網上購物和移動網絡社交的依賴性,導致了部分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失去興趣,嚴重阻礙了高校順利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更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承與創新。
(三)新媒體環境下,部分外來文化被過度宣傳,降低了傳統文化的存在感
現如今,文化信息的傳播多通過新媒體的途徑進行,正因為新媒體途徑能帶來大量的數據流量,因而部分商家就對此加以充分“利用”,他們透過新媒體對新興的外來文化進行側重選擇,將具備高經濟高市場價值的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進行大肆宣傳,導致了當下出現一種“過個圣誕節比過春節、國慶更隆重更熱鬧”的現象,傳統節日的存在感被“無意中”嚴重降低。另外,在新媒體大環境下,人們對于傳統文化元素的創新改造也較以往更容易進行,但卻存在部分“過度惡搞和娛樂化”現象,此等種種“歪曲的傳統文化現象”,影響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理解與認識。
三、新媒體環境下,在高校進行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方法
(一)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提高中華傳統文化在課程學習中的比重
由于部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較少,不太清楚傳統文化的文化底蘊與內涵,所以應當在高校的日常教學課程安排中,適當增加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或必修課程,提高傳統文化的課程占比;另外,隨著新媒體的運用,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平臺,增加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3]。比如,以學校為單位建立傳統文化宣傳的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與傳統文化內容相關的文章,對傳統文化進行“官方解讀”避免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誤解;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也可以通過建立網絡群聊的方式,增加傳統文化的交流平臺,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傳播途徑,加深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
(二)“動靜結合”增加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資源配置和社團活動建設
在注重科研的高校來說,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學所擁有的教學資源在目前來看肯定是不足夠的。為了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高校中能保持活力持續創新與傳承下去,學校應適當增加傳統文化的教學資源投入。比如,招聘具備良好傳統文化知識底蘊的專業教師和增加投入該類教學教材,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正確且全面地了解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組織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團建設,開展傳統文化類的社團活動,如中秋節猜燈謎大會、環保服裝設計—漢服設計大賽等;或在新媒體網絡條件下,開展“三行情書”詩詞大賽和傳統文化的微電影宣傳大賽等。通過學生參與相關的社團活動,給予學生一定的創作空間,讓他們在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應用好新媒體技術,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全新的解讀,實現“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的雙贏局面。
(三)加大與社會各界的合作,給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謀“新出路”
在新媒體環境的保障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創新有了更多的發展途徑和空間,但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今社會的經濟價值,高校可積極尋求與社會各界進行合作,進行資源信息共享,完善人才培養計劃,提高各高校間、高校與社會企業間的合作,充分發掘優秀傳統文化具備的商業價值,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創造,通過設計商品銷售、制作影視視頻等,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二次開發”,讓高校學子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能結合具備悠久歷史積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學校、企業和個人建立特色品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承與創新工作可持續發展。
(四)結合高校自身情況,高效地運用新媒體進行優秀文化的創新與傳承
作為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高等院校,必然擁有富含歷史文化底蘊的校訓。但校訓不僅僅只是對教學方式的一種理念指導,更是促使學生約束自我,自覺養成良好思想道德規范的行為指引[4]。因此,高校應當充分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利用新媒體技術,深化校園文化的改革創新與傳承。比如,具備中醫藥教學特色的高校,可以從校訓出發,在平日的教學中,貫徹落實校訓在人才培育和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理念與目標,通過改善教學策略,結合校訓與學校特色,在開展理論課教學的同時,利用多元化的新媒體途徑,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導學生認知校訓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能通過一代代高校學子傳承下去。另外,我國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高校還可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利用新媒體途徑,加大對中醫藥文化的宣傳力度。如在校內建設中醫藥文化創新與傳承基地,設置中藥標本展示廳、運用AR技術讓學生充分了解和體驗中藥種植的過程、讓學生親身參與中藥香囊的制作等系列活動,再加以通過各個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更全方位地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創新與傳承。
四、結語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促進實現國家偉大復興的軟實力基礎。因此,高校應當抓住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態勢,抓住在新媒體大環境下,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的有利之處,加強在高校中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建設,提高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的傳承與創新意識,共同努力,為實現“中國夢”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同時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養分,養成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何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及其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J].科技資訊,2019,17(20):176-177.
[2] 袁安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9.
[3] 孟令俊.新媒體環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傳承與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7):213-214.
[4] 唐婉.新媒體對大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18.
基金項目: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2018年度課題,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河北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研究》(HB18MK023),項目負責人:安雪玲。
作者簡介:康鵬飛(1981- ),男,河北石家莊人,學士,講師,研究方向:法律事務、職業教育、傳統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