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奎
【摘要】教育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繼承了理解學生這一個體和優質教育概念的合理內容,最終實現了教育定義的科學化。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樹立者應當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客觀感受。意識到音樂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其依賴于學生的感覺而存在,要想確保學生這一變動的認知對象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應當走出傳統認知圍墻,打破模式化教學限制,使得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質 培養路徑 音樂教學 教學策略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逐漸意識到了教育已經偏離了正確道路,由于一些教師教學只重視成績,導致學生對音樂未知世界的認識難以不斷拓展和深化,學生對音樂教學產生規避等內心傾向性,難以獲得預期性發展。素質教育的提出,使得教育迎來了轉機,教師要從單純劃一的教育轉向多元化教學,教師逐步意識到了能力和素質是不可分割的,其有意識、有針對性地組織各項教學活動,從學生個性中看到共性,從相對中找到絕對,具有重要意義。
一、核心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教育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導致學生雖然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卻不具備相關能力。教育與社會脫節,導致現實與可能相互區別。音樂屬于人文學科領域范疇,基于核心素質培養的音樂教學理念下教師和學生發生思想轉變,共同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教師作為專業從業者其順應素質走向,認識到了人性化教學的重要性,意識到了學生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核心素質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質培養下既涉及對現實的評價也涉及了對未來的認識,能夠為教師指明一個前進的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祖國的未來依靠當代學生來實現。當教師真正領會核心素質培養的內涵,就會有所改進,使得教學不限于課堂活動一種形式,積極為學生組織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實踐活動變得因此豐富多樣,個人學習生活變得越發色彩斑斕。學生積極參與,在這一過程中能夠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各項能力。
伴隨著先進理念的出現,教師的教學活動越來越廣泛而深入,學生積極活躍,素質教學模式的出現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多樣的自由空間,學生作為學習個體擁有自主權,學生積極發現,探索新世界,在實踐與認知過程中深刻把握音樂教學的屬性、本質和規律。正確的認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教學活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二、音樂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
可以說音樂教育實際上是一種科學文化實踐活動,作為教育者其擔任的重要角色,教師的教學活動并不是純粹的藝術活動,其需要牢牢把握素質教育這一主線,通過教書育人的全過程,最終改變受教育者的存在狀態,使其能夠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其思維發展提供可能。語文、數學學科與音樂這一人文學科有所不同,音樂學科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主要活躍于想象世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我國長期實行應試教育,在以往較長時間音樂被打上了副科這一烙印,學科價值難以真正發揮出來。教育改革步伐從未停止,其加大了對音樂學科的認識與關注,希望通過學科教學使得受教育者具有藝術知識,并在充足的時間內學習方法與技能,這一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快核心素質的提升。
三、音樂課堂培養核心素養面臨的挑戰
1.音樂課堂教學過于形式化
我們應當意識到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和認識之間相互關聯、密不可分。只有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實踐實際的改造和變革,才能夠使教學步入正確的發展軌道。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一部分音樂教師未從傳統的思想中脫離出來,難以形成正確科學的認識。僅為學生灌輸一些復雜枯燥的理論知識,將學生作為知識接收容器,學生難以與音樂面對面交流,來引發其情感溝通,學習效果不佳,更無法培養核心素養。另外,受外界教育形式等諸多因素影響,學生接觸音樂的時間較短,學生投入時間與精力學習理論知識卻無法理解。就知識的本源來看,任何知識都不能夠離開直接經驗。這意味著教師應當從書本和傳授中脫離出來,為學生提供感觸的機會。然而,期望與現實之間具有一定的差距,教師難以為學生認識的發展提供手段和條件,阻礙了學生的發展進程。
學生這一學習個體已經變得不再簡單,其具有更加多樣的需求。然而,教師難以對學生的需求進行精準定位,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的教育與學生的學脫離,難以培養學生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
2.學生興致不佳,缺乏能動性與自主性
人的意識都是從后天接觸實踐中得來的,學生的興趣會影響其對學科時間和注意力的分配。由于教師課堂表現形式出現錯誤導致學生消極怠工,難以真正理解音樂的辯證本性。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是現今音樂教學的真實寫照,由于缺乏興趣這一原動力的影響學生無法進行由不知到知、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難以克服一些課堂小毛病。教師在講臺上賣力講學生卻在下面跑神,由于雙方缺乏溝通理解導致雙方關系日益緊張,學生難以在音樂課堂上獲得一個良好的心路體驗,從被動學習到放棄自我,難以為核心素質培養提供可能。
四、音樂核心素質培養的教學實施策略
1.巧妙創設音樂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入境生情
傳統音樂教學把認識過程過于僵化,把活生生的認識運動凝固化了。教師應當打破這一局勢,徹底擺脫以往的教育束縛。教師應當將學生作為完整的人,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在教學前期應當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有效掌握不同階的學生的特性。教師應當擺脫過于個人化的缺陷,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創設一個既獨立于現實世界又與現實世界產生聯系的理想環境,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下身體和心靈發生變化,主動接受音樂知識,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構建良好的音樂審美狀態。例如,在學習《報春》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經驗觸發構建生活化情境,從而為學生思維的發展提供活躍空間。在特定情境下學生的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進行直接反應,在大腦中產生表象。表象是感性認識的高級形式,當學生產生表象時這意味著學生能夠深入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將其進屋的上升為理性認識。
2.借助科技搜集教學資源
教師應當概括整理大量音樂材料,為學生輸送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學生接受特定知識達到關于作品的認識。此外,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有意識引導,先進雖然提倡素質教學,但是并不意味著教師要完全脫離教學舞臺。教師應當發揮自身的作用,帶領學生從理解概念到判斷,再到推理,雙方共同進行抽象的思維活躍過程,學生能夠真正讀懂、吃透音樂知識,使得自己的學習變得更加有意義。
3.積極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幫助學生釋放情感
小學階段學生理解能力有限,他們所感覺到的東西并不能立刻理解它。教師應當把握這一年齡特征,借助角角色扮演活動使得學生能夠真正將理論高度與實踐深度有機結合在一起。例如,在學習《采蘑菇的小姑娘》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其他方式獲取十分豐富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比拼。學生為了獲得良好的成績開始投入時間與精力研究,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能夠與音樂作品產生共鳴,具有良好的學習效果。
五、結語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從錯誤的教學模式逐漸被發現、糾正或推翻。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教育迎來一個新的轉機,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當經過一定的中介環節,通過各項教學策略,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宇飛.基于核心素養培養下的小學音樂教學分析[J].考試周刊,2017,(104) :164.
[2]張濤.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中音樂教學策略研究[J].通俗歌曲,2017,(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