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波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當前小學階段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并不是空泛的目標,而是需要切實落實到具體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真正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文章簡要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期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核心素養 ?教學策略
在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將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各個環節中去。通過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針對當前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體系的構建情況,需要教師不斷豐富教育教學策略并優化教學理念,在實踐過程當中不斷落實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
1. 深入解讀教材,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核心素養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必須要加強對于教材的分析和解讀。同樣一本書對于學生和教師而言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必須要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數學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的認數、計算、測量、統計等具體的數學技能,學生通過對這些技能的使用逐漸形成對數學的思考和方法,形成自己對數學在現實社會和生活中作用的認識。因此教師在進行不同內容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加強對于教材內容的研讀,分析教材中每一幅圖、每一段話、例題和習題的內容,基于書上實際內容進行講解和延伸,從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發生的過程,了解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真正引導學生去正確的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實現數學高效課堂的建立。
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從知識技能層面入手,引導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過程當中的各個部分,從引導學生自立自主的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于公式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真正掌握復雜困難的圖形面積計算方式,并且能夠使用計算公式去解決相關實際問題。而在未來學習其他圖形面積的時候,學生可以根據學習平行四邊形的經驗去推導其他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從而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2. 在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對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是更為必要的環節。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當中逐漸了解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過程,從而逐漸提升學生對于數學核心素養的意識。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相對而言比較簡單,通過對概念的了解能夠比較有效地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整體框架的構建。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數學知識架構,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去。
比如在學習乘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書上的圖片,結合生活中的實際經驗感受同數相加的意義。可以從加法入手,分析同數相加過程當中存在的特點,從而逐漸滲透乘法的含義。比如每節車廂坐6個小朋友,有4節車廂,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學生通過對同數相加方法的分析能夠更好地理解乘法算式的含義,從而方便教師引入乘法的含義。這種數形結合的思想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3. 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數學核心素養
對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要以實際的解決問題的過程相結合。小學計算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貫穿到整個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去,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技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能夠逐漸固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積累數學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水平,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從而真正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除此之外還需要教師意識到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潛移默化和日積月累中逐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循序漸進的體會數學知識的本質內容。立足于當下的教學實踐,引導學生主動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和驗證的數學活動過程。
比如在學生已經接觸乘除法計算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常見的問題。比如如何分段收取水費電費等,學生在計算的過程當中能夠逐漸提升對數學的運算能力,在腦中形成一定的模型思想和和推理能力,并且在學生分析應繳水費、用水量、單價的相關關系時體會到函數思想含義,為學生后期的數學知識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4. 小結
小學階段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只有真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才能培養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針對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教學。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堅持反思性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真正提升數學學科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許廣輝.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創新意識的培養策略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35):76.
[2] 周學玲,胡勇.試論新時期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