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加永
【摘 要】 2019年是北京市高考英語考試改革的關鍵節點,處在承上啟下的改革過渡階段。本文以2019年高考英語北京卷筆試試題為研究對象,總結歸納了試題總體特征。通過分析發現,試題注重育人導向,注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本文旨在為下一階段命題提供參考,以便更好地服務教學,推動新課程改革。
【關鍵詞】 高考 ?英語測試 ?育人導向 ?核心素養
一、引言
2019年高考英語(北京卷)試題(以下簡稱“2019年高考英語試題”)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和《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北京卷考試說明》命制,并適當滲透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的新課程理念。
2019年高考英語試題注重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高考在體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育人導向上的積極作用,進一步促進考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為選拔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
二、總體特征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育部,2018:5),貫徹黨和國家關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高中英語課程總目標的重要內容。考試評價作為英語課程中的重要一環,理應承擔立德樹人的責任。另外,高考作為高利害、大規模考試,反撥作用明顯,對利益相關者影響巨大,試題開發和設計首先應考慮其后效和影響(Hughes,2000;Bachman,2010)。鑒于此,2019年高考英語試題進一步強化高考的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考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試題強調知識性、教育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并將其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全卷。
完形填空講述了一位老人樂于助人的故事。老人雖已退休,但仍堅持發揮余熱,待人友善,志愿搭載、接送大學生,并積極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閱讀A篇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引導考生更多地關注發展中國家,幫扶貧困落后地區,以實現各個文明體的共同繁榮,美美與共。閱讀B篇講述了一位少年創業成功的故事。主人公年紀雖小,但面對困難不退縮,腳踏實地,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勇于創新,最后創業成功,同時也給別人帶來了健康和微笑。閱讀D篇則介紹了全球氣候變化對海洋顏色的影響,旨在引導考生從生態文明的視角思考環境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共建綠色家園,共創和諧大同。
英語不僅只是一種語言媒介,更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抒發家國情懷是英語學習的責任與使命。2019年高考英語試題在作文一的設計中引導考生聚焦中國當代高鐵成就,增強文化和制度自信。作文二的設計科學地融入了勞動的元素,充分體現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導向。
(二)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考查語言運用能力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育部,2018)對高考命題也提出了若干建議,明確指出高考應全面考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著重考查考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積極滲透對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考量。此外,國務院(2014)和北京市(2016)關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相關文件精神均強調試題要注重綜合性和能力考查的導向,要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貫徹考試改革文件精神,落實新課程理念,2019年高考英語試題在命制過程中注重促進考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統籌考查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突出語言運用能力,體現怎么用就怎么考,真正做到正向反撥教學。
學習語篇知識是發展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語篇知識在英語理解與表達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語篇是語言學習的主要載體。語言學習者主要是在真實且相對完整的語篇中接觸、理解、學習和使用語言。因此,語言學習不應以孤立的單詞或句子為單位,而應以語篇為單位開展學習(教育部,2018)。在2019年高考英語試題中,語法填空是新題型,重點從語篇的層面考查語法知識。此題型的設計積極滲透了新課程理念,不以孤立的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語篇為單位和載體考查語法知識,體現了以語言運用為導向的“形式——意義——使用”三維動態語法觀。
完形填空雖屬于傳統題型,但也充分強調語篇和語境,注重考查考生在上下文中運用詞匯的能力,這能夠有效地幫助考生認識到詞匯等語言要素是如何相互聯系、共同組織和建構語篇的。
閱讀理解集中考查了考生在完成閱讀任務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各種閱讀理解能力,例如獲取事實性信息的能力,利用上下文推測詞義的能力,理解歸納語篇主旨要義的能力,以及理解句子、段落之間邏輯關系的能力等。考慮到測試的真實性,根據閱讀任務的不同,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側重點有所區分。應用文和記敘文側重考查考生獲取事實性信息的能力;說明文和議論文則聚焦篇章的深層信息,強調對重點信息的縱深性理解,鼓勵考生以更加宏觀、全面、系統的視角進行篇章解讀,這也是2019年高考英語試題設計的特點所在。例如,閱讀C篇及D篇在試題的設計上,加大了對考生篇章概括、推斷等能力的考查,鼓勵考生挖掘篇章的深層含義,讀懂言外之意。
測試的真實性是指試題中的語言活動和現實生活中語言運用之間的一致性程度(Bachman,1996; 武尊民,2008)。2019年高考英語試題書面表達試題努力創設了接近現實生活的交際語境,明確了交際場合與參與人的身份,注重在真實的任務和情景中考查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幫助考生認識到語言運用需具備得體性,語言形式需為意義、內容和任務服務,從而幫助考生增強語用意識,真正實現與他人有效的溝通、交流和合作。具備了一定的語用知識,有助于考生根據交際的目的、交際場合的正式程度、參與人的身份和角色,選擇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委婉、口語或書面語等語言形式,得體且恰當地與他人溝通和交流,達到交際的目的。另外,書面表達試題設計具有很強的開放性,給予考生展示語言的空間,擺脫單一的思維和表達模式,在展示多彩思維活動的同時,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育部,2018),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思維品質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心智發展。思維品質的發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跨文化的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因此,2019年高考英語試題還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例如,閱讀篇目雖多,但所需閱讀策略各有不同。閱讀B篇和書面表達中圖片的設計,鼓勵考生借助多重資源鍛煉學生凝萃信息的能力。在文章內容層面,閱讀C篇和閱讀還原分別探討了新興科技成果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和優秀人才在團隊建設中的作用、地位和分布比例等。文章能引導考生辯證地思考問題,運用辯證思維模式,堅持兩點論,避免走極端。這種思維模式能幫助考生意識到新興科技成果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有好有壞,在團隊建設中優秀人才引進不能簡單地搞“一刀切”。
(三)科學選材,注重公平,突出北京特色
從題材來看,2019年高考英語試題話題豐富,視角新穎,聚焦人類家園的大事小情,涵蓋前沿科技、綠色環保和創新協作等內容,話題范圍包括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大類別,突出北京考生視野寬、知識面廣的特點。
從體裁來看,試題所用素材涵蓋了應用文、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四大不同類型的文體,以及口頭、書面等多模態形式的語篇。多樣的語篇形式和結構不僅有助于考生加深對語篇意義的理解,還有助于考生進行有效的表達和交流。
另外,試題選材貼近考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面向全體考生,無性別差異,無城鄉差異,無文理科差異,并充分考慮到了考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杜絕偏、怪、專話題和試題。
三、結束語
2020年北京市即將實施新高考方案。2019年高考英語試題作為承前啟后的一年,有繼承,有創新,穩中有進。試題選材科學,特點鮮明,突出考查語言運用能力,注重促進考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立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較好地體現了高考的選拔功能和育人導向。
參考文獻
[1] Bachman, L. F. & Palmer, A. 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 Bachman, L. & A. Palmer. 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 Developing Language Assessments and Justifying Their Use in the Real World[M].Oxford: OUP.2010.
[3] Hughes, A. 2000.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EB/OL].http://www.beijing.gov.cn/zfxxgk/110003/zsks53/2016-06/17/content_705589.shtml,2016-06-17/2019-09-18.
[5]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 tent_9065.htm, 2014-09-04/2019-09-18.
[6] 武尊民.英語測試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