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平
【摘要】程旼文化即以德化人、以仁化人、以義為上的文化精神,它代代相傳,至今還影響著當代客家人;壩頭中學堅持“以德育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宗旨,利用程旼文化校本課程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在培養學生“生活自理、學習自主、言行自律、身心自強”的健全人格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程旼文化? ?校本課程? ?人文素養
我校“利用程旼文化校本課程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研究”旨在整合相關學科,為學生創設做中學、學中做的環境,挖掘學生的潛能,提升其人文素養。怎樣才能實現學科整合最終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呢?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利用程旼文化校本課程是切實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落實課程宗旨的有效途徑。
程旼文化校本課程與傳統的課程有所區別,它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內在需要為基礎,以活動為主線,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操作為特征,以活動促發展、促人文素質提高,也是程旼文化“以德化人”核心的落實。
一、開設特色活動課程,凸顯程旼文化內涵
程旼文化校本課程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如何才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的經驗是:人文精神在歷史的長卷中,在學生的生活里,在學科課程中。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徜徉在歷史中,生活在現實里。通過開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化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親近歷史、走近社會的平臺,有效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從實踐的層面看,由于受“應試”教育的沖擊,為人處世的基本“德行”“義利觀”和“人本思想”的教育比較薄弱,許多應該有的學校活動往往因為要給考試升學讓路而取消了,因此,解決好“學科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關系,成為能否落實程旼文化校本課程的關鍵。
自程旼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至今,我校圍繞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這一要求,開設了許多活動化校本課程,如“平遠民俗”“平遠名人”“與父母親談話”“禮儀規范”“程旻精神”“數學與生活”“理性思考”“平遠民樂課程”等等,這些課程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鏡頭一:組織誦讀《程旼頌》活動
每周一大課間全體學生誦讀《程旼頌》(“程旼生于晉,遙距千五年;功高聲名赫,名列古八賢。劉宋戰亂起,率家南遷移;位居史學士,安家官窩里。程公幼嗜書,崇文重教立;尚禮且尚德,和鄰睦族貴。精髓德化人,善舉動朝廷;功績冠名頌,教化澤潤民。”),做感恩手語操,這已經成為景色秀美、底蘊深厚的百年壩校校園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鏡頭二:開展程旼文化的“平遠民俗文化知多少”競賽活動
壩頭學校組織學生們的“平遠民俗文化知多少”競賽活動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圍觀。“平遠八尺娘酒釀造技藝”中的娘酒有哪些稱呼?傳統榨油技藝沒有水行不行?平遠落地花鼓怎么打?落馬碑是什么時候興建的?平遠縣墩背人的金獅如何起源的?……這些承載著平遠悠久歷史的民俗版畫帶給學生們一種新奇的同時,也激起了他們心中許多的疑問。調查、走訪、查閱資料等等,也成為學生經常的活動。
鏡頭三:組織學生參觀瞻仰程旼故居感受先賢“以德化人”活動
程旼故居位于平遠縣壩頭東片村官窩里,為近距離感受先賢“以德化人”的精髓,學校每年組織全體學生去程旼故居參觀瞻仰;學校程旼文學社每學期都要組織全體社員到程旼故居進行采風活動,學生豐富社員文學創作經驗,提高社員文學創作能力,用活校本教材。每到周末,程旼故居成為學生聚集的場所。
這些活動化校本課程符合學生的表現欲,能夠讓學生經歷、體驗過程學生,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促進學生的人際關系,學生也有希望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面,“做一回導游,講一講平遠的典故”,“上臺表演《程旼頌》”,“親自評價一下程旼故居觀感”,“畫一幅程旼文化圖畫”等等,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對引導學生如何很好地處理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并較好地解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幫助每個人德、智、體、情等各方面達到和諧狀態,從而提高人的整體素質。
二、全校行動,年級實施,落實校本課程
從人文性內涵看,處理好學科與人文特色的關系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程旼文化校本課程是以解決實際“人”的問題為核心的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操作活動,生活問題、認識問題、方法問題等的解決都需要聯系運用各學科的主干知識。程旼文化校本課程要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合,并引導其對感興趣的方面進行深入思考、探究。
我校程旼文化校本課程的實施,按照學生認識水平,遵循學生發展規律,其學段分明、指向明確,便于實施和落實。如初一年級以“行為規范”為主線,初二年級以“家國觀”為主線,初三年級以“內化提升”為主線,不僅便于實施,而且還逐步形成一條特色鮮明、多樣化的學生自主成長之路、人化之路。
三、程旼文化校本教材的具體運用探究
有人認為,校本課程建設硬件易,軟件難,發揮效用更難。壩頭學校多年的探索證明:基于程旼文化源頭的程旼文化校本課程,由于能夠有機地聯系學生與校本課程,能更充分發揮程旼文化的效用。
壩頭學校創立于1909年(清光緒35年)6月,坐落在壩頭老街街尾(程江源頭),相對其他學校而言,更具得天獨厚的優勢。生活自理、學習自主、言行自律、身心自強。
(一)大力宣傳程旼文化,增強學生自豪感
程旼(約公元419-518年),1600年前,從中原遷居到平遠壩頭官窩里。他以“道德之最純正者為本”為做人格言,儉樸無華,耕讀自娛,不慕榮達,以忠信待人;傳播中原文化,傳授耕作技術,興辦公益,改造山川、教化鄉里、移風易俗,他的名字和他那熱愛鄉土、敦本崇教、勇于開拓的美好德行在平遠、在梅州乃至世界客屬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后人為紀念他的功德,名其都為“義化”,鄉為“程鄉”,源為“程源”,江為“程江”。公元1380年,學正陳學禮奉明皇帝朱元璋“舉忠孝、舉賢德”旨意,稱贊程旼賢德,義化行鄉,撰文薦舉追封程旼,改梅州復置程鄉縣,故有“先有程旼,后有程鄉”之說。程旼被譽為“廣東古八賢”之一、“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南粵先賢”“世界客屬名人”“世界客都人文鼻祖”。
(二)介紹程旼事跡,引導學生自強好學,樹立遠大志向
程旼酷好讀書,年幼時由致仕(退休)在家的祖父親自督導學習儒家的書籍。祖父治學嚴謹,教學有方,一筆一劃,一字一音,要求嚴格,邊教認字,邊加講解,使程旼從小就養成較為扎實的學風。在數年苦讀《五經》之中,他悟出了一些路徑:于《詩》必先知男女贈答之辭;于《書》必先斷其句讀;于《禮》必先除去自身陋習;于《易》必先知易字有數義,不當虛衍卦名;然后治《春秋》。《禮運篇》中關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應為自己的座右銘,從而使他逐步樹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志向。24歲他任撰史學士,為皇帝侍讀侍講,官級從四品。在劉宋朝時,程旼看到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因此棄官率領族人南遷。
(三)傳頌程旼,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秉義懷仁之心
程旼非常贊賞陶淵明“人人都要自食其力,艱苦奮斗,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又怎能解決自己溫飽問題”的主張。南下定居后,他經常走訪民間,憐貧惜孤,濟困扶危。見當地耕作技術落后,便教給中原的耕作技術,使他們逐步改變了刀耕火種的舊習慣。為方便民眾行走及墾荒、耕作時休息,程旼又帶領眾人開辟山道、修建涼亭,還興建水利設施等。據說,解放前有一種木制鐵頭的拱背犁,古拙、穩定、犁得深,水、旱地翻作均適合,被稱為程犁,這種犁便是程旼傳授下來的。
程旼經常勸導人們要多做善事多積德,對人要講誠信與道義,對國家要盡忠。還勸導人們要學習中原漢人的禮儀習俗,轉變爭強好斗、剽悍粗俗的不良習慣。其“教化鄉儀”的舉措,體現了與當時社會風氣截然不同的開拓進取、百折不撓、積極向上的精神,其文化底蘊所體現的品德、個性的高標之處,正是客家精神形成的厚實基礎。當地居民如有糾紛,都不到官府,而自愿到其處調解。程旼細心聽取雙方的傾訴,為他們辨別是非曲直,公正判斷,使他們心悅誠服地離開。甚至有些做了虧心事的人,也往往“望其廬輒思改過”。學者吳炳奎說:“程旼德行標志客地文化結束了蠻荒混沌狀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四)學習程旼崇文重教,啟發學生注重人文修養
程旼深知文化教育的重大作用,經常對村民進行自力更生、勤儉持家的教育,諄諄教導后代讀書知禮。他辦起了一間免費學校,招收7歲至10歲的兒童入學。學校采取半日制的學制,上午,學子在家幫助父母下田耕作,下午來校上課,晚上練習所學的課文,以此培養學子樹立耕讀為業的思想。
在教學過程中,程旼邊教識字邊講詞義。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程旼解釋說,孔子是做人的一個典型,他對學生們謙稱為弟,愛稱為子。孔子強調,作為一個學子來說,在家應該孝順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長;一切言行應該謹慎誠信;愛所有的人而特別親近仁者,在實現這些德行之外,又用功于書本。在程旼的諄諄教導下,壩頭村的學子對儒學“仁、義、禮、智、信”的論理道德觀念有較深入的了解,既有效地開啟了智力,又有了做人的行為準則,讀書則更加用功,知識也不斷豐富,社會風氣也有了明顯的改觀,講文明、講謙讓、講友愛、講團結成為人們日常的焦點話題。在壩頭村學子的影響下,周邊幾個村子的家長都自愿送自己的子弟到程旼創辦的學校讀書。從小接受教育在當地已蔚然成風。
(五)學習程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義利觀
程旼為人樸實無華,淡泊功名利祿。公元479年,南齊滅掉劉宋。時任海陽縣令將程旼的美好德行報告給朝廷。他的德行獲得南齊齊高帝肖道成仰慕,發出詔令召見程旼,并想讓他出來當官。時年64歲的程旼為了大義不愿當南齊的官,便以年老為由婉言推辭。皇帝便賜給他“義化”稱號以示表彰,將程鄉里周圍拓展為義化都,并用程旼姓氏命名為程鄉縣。
程旼娶妻夏氏,生子三人:長子程松,遵父志,累征為官,均以“親老”請辭,年七十去世。次子程杉,先為參軍,后以學行征,遙領“司州弘農郡守”。程旼去世時,曾返壩頭守靈。程旼葬后,杉辭官,隱于湖南攸縣靈谷,年百余歲,人以其眉壽稱真人。三子程梅,娶當地望族女為妻,其后情況不詳。其中,程旼、程松、程杉的名字和事跡,均被載入《清康熙·程鄉縣志》《清乾隆·嘉應州志》《中國人名大辭典》等。
程旼享壽99歲,葬于今平遠壩頭程公祠右后側。據前輩回憶,由于程旼生前“信義著于鄉里”,舊時所有上、卸任文武官員經過程祠時,在無任何牌示要求的情況下,均自覺下轎或下馬步行,以示對程公的崇敬,并進入祠內參拜。當地眾鄉民則虔誠焚香祭拜,祈求程公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自南齊起,以程旼之姓作為縣名的程鄉縣,前后延續了1200多年,可見程旼的德行影響之廣、之深、之遠。古人有詩贊曰:程旼當年一匹夫,不操三尺制群愚;片言能使人心服,萬古江山與姓俱。其以德化人、以仁化人、以義為上的文化精神代代相傳,至今還影響著當代客家人。
我校這些年的實踐說明,程旼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成為我校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