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成
[摘 要]課堂上師生融洽的互動,是黑河市第五小學惠風和育和諧課堂的重要部分。在優化師生互動,著重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教師們更新觀念、提高素質,確立科學的互動評價觀,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師生間有效互動的平臺。這種做法,可以改變以往存在的形式化、隨意化傾向的師生課堂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突出語文課堂師生融洽和諧的課堂氣氛,彰顯語文課堂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
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師生互動受到了足夠的重視,教師意識到要在課堂中實施互動。課堂互動通過影響課堂氣氛、課堂中的反饋及學生的參與程度,進而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優化課堂中的師生互動。
一、課堂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1.課堂師生互動走形式
只有互動的形式而無實質性內容,師生互動的目標不明確,有的教師只是為了互動而進行互動。課堂上,師生有問有答,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很多,一味追求互動的形式,只是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且互動的知識單一,這并不是實質上的互動,不可能達到新課改所要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
2.課堂師生互動被好學生壟斷
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互動次數和頻次較高,學生中的優勢群體基本上壟斷了教師積極方面的言語。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特征、家庭狀況和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導致部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產生了壟斷性。教師在選擇互動對象時,常常愿意給學生干部、教師子女、成績好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強、性格外向、積極活躍的學生較多的互動機會,而使這部分學生更積極地參與課堂互動,形成了互動中的優勢群體。而其他學生相對來說更容易被教師忽視,沒有參與的機會,逐漸喪失了互動的興趣,成了課堂的看客,無形中成了互動中的弱勢群體。課堂中的互動被優勢群體所壟斷,使課堂師生互動出現了明顯的壟斷性。
3.課堂師生互動成為教師的主宰
現實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行為往往表現出一種“強加于人”的傾向。整個課堂被教師主宰的氣氛所籠罩,教師主導課堂教學過程,教師期望學生按教案設計做出回答,并努力誘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學生回答問題也會迎合教師的意愿,師生之間真正互動的機會很少。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為教師講,學生聽。在小組合作時,學生何時合作、合作的內容、合作的方式、合作的時間等,這些合作的控制都由教師統一安排。
4.課堂師生互動教師太隨意
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很多情況下不是圍繞教學內容和任務進行,互動的問題隨意化,并且教師不能嚴格控制互動的節奏、頻率、密度等。教師課前缺乏精心準備,課堂互動隨心所欲,興之所致,互動所致。所提的問題過于簡單,多是“是不是”“對不對”的問題,沒有學生的思維空間,不能使互動合理、有序地進行,更難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師生互動的優化策略
1.更新觀念、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他們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過程,教學不僅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新與開發的過程。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是學生人生的引路者,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開發者。教與學的交往和對話意味著全員參與,意味著平等,意味著合作。在教師培訓過程中,不應只涉及教師觀念的更新、內容方法的研究,更應重視教師互動素質、教師課堂教學技能技巧的培訓。一些具體的課堂教學行為,如提問、反問、板書、組織討論等技能,教師也應加以訓練,以提高課堂師生互動的實效性。互動時教師的人際知覺、人際交往能力、情感表達能力非常重要,這些因素無形之中影響了教師的課堂交往狀況和互動效果。對教師進行新課程培訓的過程中,一般都很重視對教師觀念更新和更新知識的培訓,但對與互動相關的素質培訓卻很少涉及,為了課程改革順利進行,對教師進行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課堂管理及師生互動的具體操作的培訓是非常應當和必要的。
2.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就是要求課堂中要給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教學氛圍,給每一個學生展現自己、鍛煉自己的平臺。在新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師生互動,實現有效教學,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師生自由對話的平臺。只有給學生創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教育環境,才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使他們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生不僅可以提高參與互動的積極性、增強自信心、開發潛能、促進其主動刻苦地學習,而且可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在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此,我們首先需要教師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以寬容友好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只有在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對課堂教學才有一種安全感和愉悅感,才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2)創設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如生活情境、自然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等為學生提供學習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學好知識的愿望。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
(3)形成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在自主探究、合作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在討論前要考慮各小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在組內討論交流。這樣,每個學生都有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要深入到小組當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討論的情況,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學生在相互合作中學會了溝通、互助、分工,既能夠尊重他人理解合作的關系,又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課堂活動中去。
3.確立科學的互動評價觀
評價要立足于每個學生的學習,基于不同學生的現狀,評價學生學到了什么。對于學習好的學生的評價“你思考的問題深刻”“你是深思熟慮后的答案”“這么深刻的問題只有你這樣的聰明學生才能想到答案”;對于一些學習中等的學生,更多的應該是這樣的語言“你回答得真準確”“你的答案堪稱標準”;對一些學困生要有這樣的語言“你要是能從這個角度想想,就更接近準確了”“你能積極回答真是太好了”。在評價中,重視每個學生的能力,評價學生參與活動的欲望和參與互動時的狀況,要采用科學的評價觀,多使用積極性的評價, 少用負面評價。
4.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有效互動的平臺
教師要借助多媒體或信息技術等手段在互動中的應用,將傳統的課堂互動與遠程網絡課堂互動相結合,從多角度、多途徑進行課堂互動。以網絡為載體,如組建微信群、QQ群,釘釘上建立班級圈、撰寫教學日記等,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構建一個虛擬又實在的“互動社區”。在這個社區里的所有人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他們都是學習的主人,他們之間互為主體,可以“無所顧忌”地交流,暢所欲言,這樣的互動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信息技術的發展就是為了更好地互動,讓人們在共享、互動、開放的狀態里形成與他人的和諧關系,相信這是將來互動的另一種重要形式。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摒棄那些被異化的師生互動,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師生互動的真實性和實效性,這既是課堂教學改革所應實現的基本變革,也是課堂得以真正重構的前提,更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整體素質的根本。
參考文獻:
[1]彭文秀.“失真”與“歸真”:新課程中的課堂教學互動[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
[2]嚴國元,徐小路.有效課堂教學互動的實踐探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09).
[3]王芳.關于課堂師生互動差異的理性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7,(11).
[4]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