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詞匯在英語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扎實的詞匯量,學生則不能很好地為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目前我國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筆者結合個人教學經歷,總結出詞匯教學中的幾個問題:如孤立地講授詞匯意義、脫離生活情境、機械性的學習等。針對這些問題,本文結合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對目前初中詞匯教學提出了幾點解決方法,體現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指導意義和應用。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初中英語教學;詞匯教學
1.引言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語言的基石,是人們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足夠的詞匯積累,就無法輸出語言,語言的輸入也就無法同時實現。因此,英語詞匯教學在我國中小學教育顯得極其重要。但是,目前我國中小學詞匯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脫離生活語境教授詞匯、缺乏動手實踐活動以及教學僅僅局限于教室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也給學生記憶單詞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許多初中生在背單詞時經常背了忘、忘了背,背了又忘,效果十分不加,對學習英語詞匯失去信心從而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英語詞匯教學中變得十分重要。然而,興趣源于生活。若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對所學的內容感到陌生、疏遠,必定不會對此產生興趣;若是對所學內容感到親近、熟悉,自然而然也對學習內容有了信心,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因此,學習內容貼近生活,注重親身體驗顯得至關重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則很好地體現了教學中的生活觀和體驗觀,對英語詞匯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有助于初中英語教師借鑒并應用在詞匯教學中。本文將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基本概念出發,結合生活教育理論的基本概念和當前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問題,分析生活教育理論對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指導意義,闡述生活教育理論如何應用到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
2.生活教育論對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指導意義
生活教育論對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并產生了相應的指導意義,不僅有利于教師開展詞匯教學活動,還幫助英語詞匯教學實現了更大的教育價值。
2.1 有利于教師開展生活化的詞匯教學活動
在教育部頒發的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1]中,強調在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要重視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主張讓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英語課程提倡采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英語課程應根據教和學的需求,提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英語學習資源,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現實生活中鮮活的英語學習資源。詞匯的教學課也應該如此,英語詞匯的教學也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接觸、體驗和學習新單詞單詞,從而將新單詞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則能很好地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生活設計詞匯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從而達到英語課程的要求。
2.2有利于實現英語詞匯教學課程的教育價值
生活教育理論不僅有利于教師開展生活化的詞匯教學活動,對響應新時代教育改革也有重大的價值。
在目前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新的課程觀闡述了學生與教師的經驗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然即課程。新的學生觀認為學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學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學生是“時代中的人”;學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新的學習觀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構起來的。知識來源于生活情境和實踐,具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或生活中的“對應物”。學習的結果不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課內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統一[3]。而從目前大部分中小學詞匯教學課上看,許多老師仍然采用傳統的詞匯教學方法,在講授詞匯時只講單詞的中文意思,然后讓學生背誦記憶,過后進行聽寫或默寫。這樣機械的詞匯教學方法導致新課程改革的各種觀念不能貫徹到底。而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老師和學校只有重視將生活與教學聯系在一起,正確理解和運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重新認識和定位詞匯教學課,才能夠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從而提高我國教育的整體價值。
3.生活教育理論在詞匯教學課中的具體應用
生活教育理論對詞匯教學課有指導意義以外,還能夠在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用到各個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準備當中。
3.1 生活即教育
目前仍然有大部分初中采用傳統的詞匯教學方式,即脫離生活和語境,根據課本后的單詞表,讓學生把單詞讀一遍,然后背一遍中文意思,過后進行默寫或聽寫。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感到無趣,還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的不良后果。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更應該正確合理引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這一理論,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在學習中貫徹生活的觀念,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開展詞匯課。以滬教版七上Unit6 為例,在教授Asia, the Palace Museum, 等單詞時,教授找到對應的圖片,提問哪些同學去過這些景點呢?邀請去過的同學給全班大概描述一下該景點,教師再結合圖片講授一下相應的單詞。這樣學生在學習對應的單詞的時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記憶能力,相信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教學的效果也會比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更好[4]。
3.2 社會即學校
目前,有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為了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把課程活動和課程內容全部安排在了校園內甚至是教室內,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活動范圍和學習范圍,使學生與社會嚴重脫節。這樣不僅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課程效果也大打折扣。一個人如果與豐富的社會生活脫節,或者在社會、家庭中仍然像傳統的被教育者一樣作為一個被動的角色,那么當他面對豐富的現實社會生活,面對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感情關系時,一定會手足無措,無從適應,從而造成一定身心上的問題。
因此,在詞匯教學課中引入陶行知的“社會即學校”理論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陶行知認為,如果一所學校是和社會分離開來的,那這所學校就是“鳥籠”,他還把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學校比作是“鳥世界”,把學生比作是在“鳥世界”中自由翱翔的“鳥兒”。“鳥兒”只有在自由的世界中才能歡樂地翱翔,健康地成長,才能學會本領,學會生存。因此,陶行知倡導要把整個社會當做學校,學校不能與社會脫節。而對于英語詞匯課程來說,也要嘗試打破學校和教室的束縛,讓學生走出校園和教室,嘗試著走進社會,接近大自然,親身體驗和感受與教室和學校不同的環境,通過借助自身的實踐獲得對對英語學習的認知,對詞匯學習的認知[5]。例如:在教授完 place of interest,in the center of,in the north-west of , garden,bridge等詞語和詞組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走出教室和家里,走進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生活場景中,思考所在的城市或地點有什么名勝,可以參觀一下這些名勝古跡,再觀察garden,bridge 等景點是什么樣的,觀察完后拍下來,再分析他們是在中心位置還是在西北部或其他方位。這樣,學生的學習就不僅局限于課本上,而是通過親身實踐來體會所學的知識,真正將知識內化為自己所有。
3.3 教學做合一
在傳統的英語詞匯課程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要做的就只是教。而學生是被動的學習者,學生要做的就只是學,缺少了親身實踐動手做的這一部分,把教學做當成了三個分離的步驟,使得整個教學活動缺少了實踐性和連貫性,也不利于整個教學活動和教學效果的反思。陶行知先生則認為:“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他特別強調要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6]。
英語詞匯教學課雖然不是一門以實踐“做”為主的課程,但“做”這一過程也是必不可少的[2]。然而目前有些教師卻理解錯了“做”的含義,認為“做”就是讓學生做大量的機械性練習,如聽寫、默寫等。而真正的“做”是為了讓“學”變得更有意義且更有效,而不只是機械性的學習。以教授“nose,mouth,eyes,ears”等單詞時,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帶橡皮泥來上課,在課堂上根據老師說的步驟,分別給橡皮泥人加上鼻子、嘴巴等器官。此方法既可以檢測學生是否懂了所教授的單詞,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若是有學生做錯了,教師再加以引導,或再次進行講解該單詞,學生按照老師的講解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就將“教學做”三個步驟整合到了一起,符合“教學做合一”的要求。
4.結束語
雖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的社會背景與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社會背景截然不同,但“生活教育”理論對當下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仍然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有意識地落實陶行知教育思想,對于英語教師教授詞匯而言是提升其能力的重要方式,對于學生而言也是加強詞匯學習與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在教學當中,我們不但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還要做到用實踐去檢驗陶行知教育理論,促進初中英語教學的不斷發展。但是學習“生活教育”理論不能生搬硬套,不能盲目地將該理論應用到英語詞匯教學課中不加思考和創新,否則很容易使課程變得僵化,甚至獲得的是相反的效果。我們應該對陶先生的觀點繼續進行學習、思考和提煉,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讓初中英語詞匯課更加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黃苦垚. 陶行知教育思想對學校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發[C]. 師陶學刊(2018年1月).: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成都市分會,2018:77-78.
[3] 張伯興. 陶行知的課程觀及其現代價值[J].中國教育學刊, 2004(10):23-26.
[4] 楊靜. 陶行知教育思想對學校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發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9):124.
[5] 席春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當今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06(10):86-88.
[6]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7] 王安全. 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自然性與自覺方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05):1-4.
[8] 王璞.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特質及其當代價值[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7(02):104-107.
[9] 魏娟.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中學語文教育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35):53-54.
[10] 張艷斌. 陶行知教育理論的解釋學思想[J].貴州文史叢刊,2011(02):112-115.
作者簡介:張敏(1996-),女,漢族,廣東韶關人,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科教學(英語)專業 2019 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