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教學的途徑,提出通過關聯已有經驗讓學生的思考有方向,通過引領活動目標讓學生的操作有實效,通過辨析概念本質讓學生的思維更深刻,通過關注經驗遷移讓學生的課堂生成更加多元化等教學建議。
【關鍵詞】問題導向 小學數學 教學策略 有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5-0066-02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對提高課堂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采用問題導向法,指導學生將落腳點放在“為什么”與“是什么”的操作與思考上,由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有效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而用數學意識去審視和概括數學現象,并結合現實生活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化的建構。筆者結合部編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的教學片段,談談問題導向下的教學策略。
一、關聯已有經驗,讓思考有路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對新知的建構應與已有經驗相關聯。舊有知識和舊有經驗正是引入新知的基礎,也是展開自主探究和思考的契機,教師要善于對接學生的已有經驗,關聯新知,用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的動機,幫助學生梳理所學知識點的思考路徑。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當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之后,筆者出示生活中的長方體,如茶葉罐、紙盒子、課本等,讓學生對接生活經驗,分別用實物說出長方體的面、棱以及頂點這三要素,(如圖1所示)要求學生識別出哪個物體是長方體。
針對這個問題,學生產生了爭議與分歧,筆者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下問題:我們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這三個要素,如果要深入研究長方體,你想設計哪些數學問題?學生根據這一問題,梳理出自己接下來想要研究的方向,列出的問題如下:長方體共有幾個側面?長方體有幾條棱?長方體有幾個頂點?長方體各表面之間的位置關系怎樣?長方體的體積由哪些因素決定?長方體中的表面積相等嗎?長方體中有沒有等長的棱?很顯然,這些問題比較散亂,不利于學生學習。為此,筆者將這些問題進行整理,緊緊圍繞面、棱、頂點三個要素設置如下問題:長方體有幾個側面?長方體的側面形狀是什么樣的?長方體的哪些面是相等的?長方體有幾條棱?有哪些棱的長度相等?長方體有幾個頂點?你還發現什么新的問題了嗎?
接下來,筆者將這些問題設計成任務報告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活動,每個小組仔細觀察并研究手中的長方體模型,從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三個角度展開思考和探究,并將交流討論的過程和方法填寫在報告單中。(如表1)
以上教學環節,教師緊緊抓住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圍繞所學內容展開教學,先讓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概括并指出長方體實物中的三要素,認識并理解各部分的學名,然后讓學生根據舊有知識和已有經驗設計問題,這樣就為接下來進行課堂探究指明了方向。最后,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設計學習成果報告單。這份報告單的編排是按照“面、棱、頂點”三個要素有序分類,無形中培養了學生有序觀察和有序思考的良好習慣,為接下來的課堂探究明確了任務,學生有了方向和任務,就會有動力主動探索。
二、引領活動目標,讓操作有實效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是學生參與主動探究的有效途徑,然而操作并不是機械化動手,而是在智慧參與下的有效操作,換言之,手腦結合的操作才是真正的操作。因此,教師要設計有效的問題,用問題引領思維,讓操作活動有明確的目標,從而實現課堂操作的實效性和高效性。
還是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教學為例,當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對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三要素建立了初步的認知之后,還需要豐富的具象做支撐,幫助學生發展數學空間思維。為此,筆者設計了操作活動,準備如下學具:材料為長度15cm,8cm,6cm的小棒和三通接頭若干,顏色相同的小棒長度相同。然后要求學生分為A、B、C三個小組,根據已經探索得到的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分組活動,動手搭建一個長方體框架。在活動操作之初,筆者提出問題:請各小組認真思考,如何選擇組合小棒才能一次性做好長方體框架?想好了再進行裝配,然后比賽哪組最先完成。
操作中,A小組15cm,8cm,6cm的小棒各選了4根;B小組只選了兩種長度的小棒(4根15cm和8根6cm);C小組也只選了兩種長度的小棒(8根15cm和4根6cm)。三個小組選擇的小棒數據如下表2所示。
學生裝配之后,筆者挑選率先完成任務的小組提問:你們最先完成的秘訣是什么?說一說你們的方法是什么?率先完成的小組根據自己的操作經驗,分享操作方法:我們先挑選等長的4根小棒組裝成一組棱,一共組裝成3組棱,然后再依次裝配,很快就完成了長方體的外框。
這樣教學,教師以操作活動為核心,通過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小棒搭建長方體,以此幫助學生將研究視角指向棱的研究。在操作活動之前,教師要求學生思考如何選擇原材料以保證搭建長方體最高效,這樣就避免了學生盲目選材造成低效操作;讓學生分享搭建秘訣,既幫助學生復習了平行的四條棱等長這一知識點,又讓學生智慧運用平行的棱等長這一性質選取材料,由此在思維指引下展開操作,讓課堂操作具有目標性和條理性,把握了長方體的棱長對長方體形狀的影響,實現了課堂操作的實效性。
三、辨析概念本質,讓思維更深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學生往往會被一些近似的概念迷惑,因為學生沒有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質。為此,教師要去偽存真,設計教學活動,在問題中引導學生辨析概念本質,讓思維走向深刻。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長、寬、高”這部分知識時,筆者沒有直接出示長、寬、高的定義讓學生背誦記憶,而是設計了如下的活動環節。
首先給學生呈現一個已經裝配好的長方體外框,然后提出問題:如果老師隨意取下其中的一條棱,你能推測這條棱有多長嗎?為什么?學生認為,因為長方體平行的棱是等長的,所以能推測得到另一條棱的長度。筆者繼續取下一條棱,并提出問題讓學生繼續思考:如果再取下一條棱,你還能復原長方體的大小嗎?學生認為還能。此時筆者再次展示相交于一點的三條棱,分別指著其中一條棱追問:還能取下這條棱嗎?為什么?學生認為不能,因為取下其中一條棱就不能分別確定長方體的高。以此類推,筆者繼續演示,學生由此認識到,不能繼續取下其中任一條棱,因為取下后就不能確定長方體的長和寬。筆者繼續提問:想一想,那最少需要保留幾條棱才能復原長方體的大小?學生經過觀察和實踐,發現這相交的三條棱缺一不可,它們可以決定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
以上環節,教師緊緊圍繞長方體的長、寬、高這一教學難點展開提問,借助直觀演示與操作去偽存真,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長、寬、高的功能和本質上,帶領學生探明其中的真相,有效預防學生將長、寬、高與棱長產生模糊認知,造成概念混淆。為此,教師不斷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本質,不但讓學生明晰了長方體的結構特征,而且提高了思維的縝密性和深刻性,進而對長方體的長、寬、高與棱長之間的關系有了透徹的理解。
四、關注經驗遷移,讓生成更多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經驗的遷移是促進新知建構的關鍵環節,教師要關注經驗的遷移,密切把握課堂生成這一教學資源,抓住課堂教學的生成點,利用問題讓課堂生成更多有價值的成果,促進學生經驗的正向遷移。
在教學《正方體的認識》時,筆者先出示一個長方體,讓學生指出長、寬、高分別是多少。學生指出長、寬、高分別是8cm,3cm,3cm。然后筆者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想一想,怎么改變棱長能將一個長方體變形為一個正方體?說說你的方法。學生認為,要將長方體變形成為正方體,則需要讓長、寬、高的長度一致。由此提出了2種方案:一是將代表長度的那條棱縮短至3cm;二是將代表寬和高的兩條棱都延長至8cm。筆者根據學生的反饋演示將長方體改變為正方體,繼續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認為,長方體和正方體密切相關。順著學生的這一思路,筆者追問:要研究正方體的特征,從哪里入手?學生認為,和研究長方體一樣,也要從面、棱、頂點這三個要素開始。于是,筆者要求學生觀察正方體框架(學具),并繼續追問:請認真觀察正方體的面、棱、頂點有什么特點?和長方體有什么區別?學生發現,正方體和長方體一樣,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而且對面全等,平行的棱等長。但正方體和長方體最大的不同在于,正方體的6個面都相同,12條棱的長度都相等。經過討論之后,學生認識到,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以上環節,教師關注學生經驗的遷移,抓住課堂中的生成點,以課堂生成作為有效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從改變長方體為正方體入手展開探究,并以開放性的問題設計,讓學生思考“如何探究正方體的特征”,由此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從而完成從長方體到正方體的過渡,認識到正方體就是特殊的長方體。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導向的課堂教學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推動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實現自主思考。只有學生帶著問題投入課堂,積極參與其中,才能讓學生在實施操作活動時有既定的目標和解決方法。當研究有方向、有目標,而且親手實施操作,就真正實現了學習探究。
作者簡介:陳慧(1978— ),女,廣西興業人,在職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育。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