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一直以來都是小學生應該學習的核心課程。一般來說,小學教師在講授數學知識時經常會選擇以問題導入課程,在學習新知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此促進教學活動的有序展開。然而,在授課結束后,部分教師會忽略對課堂的總結,以至于首尾銜接不及時,導致學習低效的情況出現。對此,提高結課效率迫在眉睫。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結課
一、?引言
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包括課程導入、新知講解、隨堂鞏固與總結四個環節。其中,總結是對整體知識內容的再復習,是對課堂和學習成效的全面總結,是順利完成下一個任務目標的基礎,重要意義不容忽視。換而言之,結課不僅僅是對所講授課程的總結,更是講授下一項知識內容的前提準備,是保證教學連貫性的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對此,文章便從四年級下冊北師大版的數學教材知識內容與教學任務目標出發,對結課策略展開了探討,以期為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提供幫助。
二、?結課的意義及必要性
(一)夯實基礎
結課是一個完整教學活動的最后一環,是鞏固學生當堂知識積累的關鍵。教師能否在授課結束后帶領學生有序回顧所學知識,直接影響著他們對基礎內容的把握,制約著他們的后續學習。簡單來說,有效的結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對當堂所學新知的把握,夯實他們的基礎,為其他內容的學習提供便利。
(二)延伸思維
小學數學的培養目標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運算和學習能力,更指向對其邏輯思維的培養。也就是說,掌握基礎知識并非最終目的,獲得一定的數學邏輯思考能力、延伸思維是更加關鍵的。基于此,教師需要選擇正確的課程結課方法,為其打造更加廣闊的思考空間,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延伸,使其興趣沿著數學的學習方向向邏輯思維靠攏,為其綜合能力的深化奠定基礎。
三、?結課應遵循的原則
(一)完整性
完整性是結課首先應遵循的原則,也是課程總結的目標指向。一般來說,教師在講授新知前都會提出問題,以疑問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然后再以解決問題的形式講解相關內容。以此為基礎,在課程結束時,教師也應圍繞著課堂內容和課前問題總結相關知識,以此保證課堂的完整性,做到首尾的有機呼應。促進學生對知識整體結構的把握,幫助他們建立有效的問題銜接通道,達成加強鞏固、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適度性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在結束課程時,教師必須注意對時間和內容的雙重把控。如果教師預留時間過少或在總結上耗費過多的時間,就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拖堂”的情況出現,使學生對數學課堂產生“厭倦”之感,影響他們的后續學習熱情。對此,在內容和語言的選擇上,教師就要以精煉、簡潔的語言概括核心、重點知識內容,力求高度概括新知。以此促進學生對規律和技巧的把握,加深他們的記憶,鼓勵他們的應用和實踐。
(三)靈活性
事實上,結課的最終目的就是拓展和鞏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會以“布置課后作業”的方式結束一堂課,這無疑會使整體課程走向過于局限。對此,教師應遵循靈活性原則,根據課堂中學生的表現與學情靈活轉變思維和手段,因勢利導地選擇多種方式方法。有區別地、有針對性地做出總結并提出新的要求,多元結束課程,以此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
四、?結課的方式方法分析
(一)設置疑問
如同疑問是學生學習新知的動力一般,疑問也是他們進行鞏固的助推力。因此,教師不僅應以問題導入課程,更應以問題結束課程,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欲望。與此同時,合理、科學的問題還能夠引導他們展開深入的思考,活學活用地應用所學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為其自主探究賦予更加鮮活的動力,為數學課堂注入更加積極的活力。對此,教師在結課時,可以結合課程內容設置懸念,繼續提出疑問,以啟發式的方式帶動他們鞏固、應用知識的熱情,為總結保駕護航,為繼續引入新課做鋪墊。
以《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一課為例,在“小數的意義”一部分講解完畢后,教師就應帶領學生進行相應的總結。此時,教師可以先引領他們歸納“分數可以改寫成小數”“小數數位順序表”等知識點,幫助學生理清“十分位應與十分位對齊,百分位應與百分位對齊,整數位應與整數位對齊”等關系。以歸納為總結,為后續講解“加減法”的計算奠定基礎。
在“加減法”相關內容講解完畢后,教師就可以提出:“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這堂課講過的內容,你們現在會不會計算小數的加減法呀?”“如果我給你們出幾道題,你們能又快又準地算出答案嗎?”等問題,激活其計算動力。緊接著,教師便可以設計“小紅的爸爸現在需要用一根2米長的繩子才能完成工作,但是他現在只有一根1.15米和一根1.21米的繩子,如果把它們接在一起,接頭處就要用去0.28米,最后的繩子長度夠用嗎?”的問題,并引導他們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如此,在“1.15+1.21=2.36(米)”“2.36-0.28=2.08(米)”的計算過程中,就能夠達成鞏固、復習的目的,進而完整結束課程。
(二)延伸思考
對學生來說,想要牢牢掌握所學知識,不僅僅需要在課堂上付出努力,還要在課堂外不斷豐富自己。換句話說,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是有所局限的,他們必須在課堂之外仍舊積極地思考所學內容,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對此,教師在結課時應注意對相關知識內容的延伸,以此為他們提供思考空間。然而,受“應試”思維的影響,許多小學生已經形成了刻板的記憶思維,他們不愿意主動發散自己的思維,習慣于在趨同的思維模式中尋找認同感。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應轉變自身的思想觀念,以發散的思維設置開放性的問題,結合課程內容,構建新的討論主題,創設開放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在一階段的學習結束后回顧、反思所學知識,并將該部分知識內容延伸到課堂之外,激活他們的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使其在探究中獲得新的知識,以此延伸課堂效用,實現思維的深化。
以《觀察物體》一課為例,在授課結束后,教師便可以設計一個開放性問題。如給出一個“L”型俯視圖,詢問他們如何用小方塊搭建立體圖形才能使圖形從上面看去呈現該形狀。如此,學生就能夠在熱烈的小組討論中獲得不一樣的答案,在集體辨析的思維碰撞中深化自身思維,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獲取,從根本上提高學習效果。
(三)歸納拓展
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中,大多數數學教師都認為結課只是對當堂所學知識的總結,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容梳理成新的知識體系。然而,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一個好的課堂應該承擔起“承上啟下”“前后銜接”的重任。對此,教師在結課時不僅僅要帶領他們梳理當堂所學內容,還要引導他們結合新知回憶之前所學知識,幫助他們將新的知識體系與原有的知識體系相結合,形成更加緊密的知識框架,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為課堂增加更持久的活力。其次,在如此的對比、遷移之下,學生的經驗積累也會更加扎實,進而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巧,在后續其他新知的學習活動中收獲更加理想的學習效果。
以《小數乘法》一課為例。在結課時,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總結“小數乘法”的相關內容,還可以組織他們復習“整數乘除法”“小數加減法”的運算關系。促進他們對“乘除”法則和“小數”的深入掌握,幫助他們對“數”建立起更加系統的認知。以此拓展其綜合運算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對比學習習慣。
(四)融于實踐
常言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無論是課堂內外,實踐都是能夠提升學習質量的有效手段。與“設置疑問”類似的是,教師可以利用實踐活動結束課程,在結課的同時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數學知識的實踐與應用中。以此實現教學成效的進一步深化,提升他們的學習質量,促進表達與運用。在該基礎上,綜合考量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教師可以嘗試打造“游戲化”的結課氛圍,組織他們參與到數學游戲中。在輕松的環境中“收尾”,以活潑的氛圍激活其參與興趣。使他們能夠在放松的心態下鞏固知識,在游戲環境中“暫別”數學課堂,放松身心,進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其他學習活動中。
以《方程》一課為例,教師便可以設計“猜數游戲”。教師在心里想一個數,并將該數乘上任意一個數再加上任意一個數,將最后的結果告訴學生。學生便能夠根據所學“方程”關系猜想教師心里原來想的數是多少。在該師生互動的游戲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能夠被充分調動,進而保證課堂最后一階段的活力,使結課輕松并且高效,使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及時并且扎實。
(五)適當留白
適當“留白”也是十分有效的結課方式。教師可以在授課結束后為學生留出大量的“知識空白”,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展開思考,探究更加豐富的知識。例如,在《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基礎知識講解完畢后,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生活中其他常見的三角形、四邊形形狀的物體,和五邊形、六邊形圖形。并以“同學們,看來你們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都很好,那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其他圖形”的語言結束授課。如此,教師在圖形關系中留下的空白就能夠為數學增添更多的魅力。使其產生意猶未盡之感,進而迸發出更加濃厚的學習欲望。
五、?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在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活動中,結課的意義都不容忽視。小學數學課堂是否能夠真正發揮自身效用,學生能否高效吸收知識在極大程度上均取決于教師對于結課的把握。數學教師必須重視該項工作,在新知講授完畢后及時予以總結,保證課堂的完整性和課程銜接的連貫性。使知識能夠被有效延伸,使學生能夠在延伸中展開思考、獲得提升。使課堂回味無窮、持久留香,使數學教育教學任務目標能夠高效達成。
參考文獻:
[1]王路遠.小學數學課堂結尾藝術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4):251.
[2]周淑紅,王玉文.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特質與建構[J].數學教育學報,2017,26(3):57-61.
[3]吳宏.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4]李燕.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5]張麗娟.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邵國芳,安徽省阜陽市,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焦陂鎮焦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