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平
摘 要 加強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并加快推廣使用,可以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因此,為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需要明確建設管理思路。基于此,結合渭源地區的實踐,基于生態理念的視角,分析新時期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具體對策,以更好地促進生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 新時期;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生態理念
為了加強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加大力度,并在建設過程中始終以生態理念為指導,提高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水平,因此,需要緊密結合渭源地區的實踐,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創新性秉承基于生態理念的建設管理思路,更好地推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水平的提升。
1 渭源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現狀
渭源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干燥、少雨、多春旱,冷暖多變、大風多;夏季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涼爽,時間短促。年均氣溫為6.8 ℃,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6.3 ℃;2月最冷,月平均氣溫3.41 ℃。年均降雨量500.00 mm左右,無霜期166 d,年日照時間約1 700 h。境內雖然有一定的水資源總量,但時空分布不均,加上土地面積大而林地面積較少,雖然有著一定的生物資源種類,但是生物總量十分有限,渭源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較為脆弱,而且承載能力十分有限,可逆性較差。
隨著不斷發展,渭源地區在水資源方面的供需矛盾不斷加大,水資源被過度利用、地下水被超采的情況存在,使得其綠洲生態系統較為脆弱,生態環境方面的退化問題較為突出,每年渭源地區的河水利用率高達85%,農業用水在引用水的總量中占據了91%。渭源地區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已經引發了水生態環境危機和水質天然條件不足等問題,尤其是自然環境生態脆弱,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問題較多,在生態理念下加強生態水利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1]。
2 新時期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具體思路
2.1 以生態理念為導向,優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理念
2.1.1 堅持可持續發展觀
目前我國正處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時期,無論是農田水利規劃設計,還是灌溉工程施工,都必須要以自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要始終秉承水利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觀,尊重自然生態系統,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嚴禁以損壞環境來換取經濟利益。因此,需要建立與渭源地區實際相符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在渭源地區加強人口、自然環境、資源的和諧發展。
2.1.2 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渭源地區不僅地域十分廣闊,而且自然環境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在堅持生態理念的基礎上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緊密結合渭源地區的實際,加強本地材料的選用,并且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既要注重其節水作用的發揮,又要提供科學的水利工程社會服務,既要確保與當地的生態發展理念相符,又要緊密結合渭源地區的實際提升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標準,確保其與時代需求相符。但是從渭源地區的實踐來看,由于水資源有限,需要將水利工程建設和民眾節約用水以及加強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等工作進行有機結合,實現水利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2 以生態理念為指導,注重和諧共生系統的構建
在以往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其核心內容是灌溉興利防洪與排水。就水生態環境而言,在加強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加強渭源地區的環境保護,避免忽視生態建設問題而導致水利和河流共生系統出現不和諧、不協調的情況,導致流域水體出現不正常的變化。因此,需要在建設中基于成本、技術、經濟、環保等視角,始終秉承水利與河流和諧共生的理念,加強對河道周邊動植物的保護,更好地修復渭源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避免農田水利工程給當地農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需要注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維護渭源地區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做好生態性保護與農田水利的一體化建設,提升農田水利設施的自然生態屬性。比如在利用河流進行引水時,需要在施工之前加強對周邊情況的調研,了解天然河道、污染河道的水流情況,從而得到水流、水位、流速、水深等諸多信息,為河道整治工程確定范圍和堤防結構類型、河道沖刷設計等提供支持。渭源地區的地勢較為特殊,很多地區存在較高的地下水水位,在河岸灘涂中有很多植物,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中需要加強對當地自然環境生態的掌握,對當地植物耐水性能進行全面分析,避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導致水土流失的情況出現[2]。
2.3 以生態理念為依據,加強生態水利系統的設計
為了更好地在渭源地區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秉承基于生態理念的建設管理思路,需要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工作中加強對渭源地區的人文環境因素的調研,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意識到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在當地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對所建設的農田水利工程需要基于科學性、技術性和可行性等方面強化對其的分析設計,以盡可能地確保其利用價值與生態效應得到發揮,推動渭源地區的經濟發展。
2.4 以生態理念為基礎,加強生態水利建設管理質量控制
蓮峰水庫改造工程為渭源地區境內蓮峰鎮的農田水利工程,擬采用碾壓式土石壩進行施工,要求做到就地取材,壩體上升高度為15 m,采用當地的土石料,既要滿足當地下游防洪灌溉的需要,又要盡可能地減少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工期3個月,需要在汛期來臨之前竣工,因此本工程具有較大的施工量。為達到生態環保的要求,在工程的壩基和岸坡處理過程中,所有清理出來的泥土均就地消化,填入周邊的荒漠地帶,并種上草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壩體材料方面,防滲料、反濾料和壩殼料均從當地采購,并從空間、實踐、質量和數量等方面強化對其的規劃,將荒漠地帶中的土石料挖運到現場,并在壩面施工中采用流水作業。在填筑壩面時,填筑的厚度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在防滲墻施工方面,主要是考慮到當地冬天氣溫較低,注重防滲墻材料的溫度控制,在防滲施工工藝方面進行了改進,并對壩體的填筑質量進行了檢查,不僅檢查的結果滿足填筑的需要,而且要保證其與周邊的環境協調。為避免出現山體滑坡的情況,可在荒漠的山丘上采取植樹、種草的方式,避免出現山體滑坡和水土流失問題,對于汛期可能導致漫過堤壩的情況,采取分流的方式,設置相應的水渠,及時將洪水分流到周邊的荒漠區域,并在周邊農田中設置相應的澆灌設施,使得其能有效地分流,在緩解當地干旱問題的同時,又能有效滿足農田澆灌的需要[3]。
3 結語
在新時期,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需要緊密結合渭源地區的實際,優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理念,注重和諧共生系統的構建,以生態理念為依據,加強生態水利系統的設計,加強生態水利建設質量控制。
參考文獻:
[1] 魏玉,胡玉松.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9(24):128-129.
[2] 魏波.基于生態理念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32):56,59.
[3] 艾克拜爾·熱合木吐拉.基于生態理念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9(11):159-160.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