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燕
摘 要:湖南省永興縣龍山小學作為永興縣的十所師德養成教育示范校之一,立足校情,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開展了系列教師培訓,一方面,教師明顯提升師德修養,更加主動地進行專業學習,師德典型紛紛顯現;另一方面,教師們凝聚共識,培養“龍的傳人”成為龍山教育人的一致追求,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也落實在學校的制度建設、文化營造和育人活動中。
關鍵詞:師德養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龍的傳人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1-12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3-0010-02
湖南省教育廳于2019年啟動了“師德養成教育示范縣(市區)”的建設,積極探索縣域內“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永興縣成功申報為示范縣之后,遴選了十所示范校。建校不到三年的湖南省永興縣龍山小學(以下簡稱“我校”)作為示范校之一,以“傳承師道,立德樹人”為核心理念,以修身立德為目標,開展了近一年新建的城鎮小學師德養成教育實踐。
(一)建制立規,夯實師德養成之基
“有心師事者,當以規矩入,再從規矩出。”為建立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我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辦公室、工會、課程中心為成員的師德建設工作小組,為師德養成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學校的師德系列制度經過了教師們小組、代表會等反復深化。學校出臺了《龍山小學教師四年發展規劃》,明確了2019學年為“教師發展年”,《龍山小學教師四年發展規劃》的工作措施中第一條就是“重視師德養成教育,樹立龍山教師的教育人格”。教師們討論形成了《龍山小學教師公約》,共十八條。其中第一條“記住主教班級學生的姓名”,第十條“兌現對學生的承諾”,第十八條“處理學生問題時如有偏差,就敢于承認錯誤”是教師們讀了孔子的“仁者愛人,智者知人”作出的現代教育解讀。在《龍山小學師德師風考核方案》中,學校設計了“教師述職—學生(家長)評教—同行測評—學校考核”的流程,師德考核結果是教師個人評優評先、晉級晉職、職務評聘、績效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據。強有力的組織、相對完善的制度為師德養成教育提供了基礎。
(二)品經守正,促進龍山師德之省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學校組織教師從不同渠道、不同維度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求教師習“知”時虛心涵泳,切己體察,促進了教育自省,催生了教育自覺。首先,讀經誦經是每次教師集會的開場。教師讀《論語》《大學》,品《中庸》《禮記》,在品讀經典中修身立德,經典的精義和精神也慢慢融入其工作與生活中。不少教師改變了原來的簡單直白方式,和學生的交流變得更溫潤了,更注重自身的示范和對學生的喚醒。其次,兼容眾廣是龍山教師培訓的常態,即將線上研修與線下研修融合,“走出去”與“請進來”融合。2019年,學校派出9人參加了“京師好老師生命成長營”培訓,副校長帶隊、部門與核心骨干全員參與了這次培訓。同年,學校還選派20多人次參加省級的傳統文化研習培訓,還邀請了市、縣多名專家學者到校傳經講學。外派的教師從訓中悟讀,返校后必須面向全體教師從“學習之悟”“踐行之感”兩個維度來分享所知所行。專家進校園時,講座分享與專家解惑同步,教師分享與共情體驗升華,再次讓全體教師近距離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促進了教師們的內省。再次,沙龍研習是師德養成的自我轉化。學校每年必開展“共讀一本書”“經典誦讀”等主題的沙龍研習活動。
(三)活動出新,遇見師德養成之美
德能融合,在研訓中呈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良好的師德應與師能融合,而師能呈現的主陣地就是課堂。一群有著傳統文化底蘊和共同價值追求的教師聚在一起相互觀課、分享經驗和行為跟進,在課堂上何嘗不能展現師德之美。學校的新進教師多,學校領導通過訪談這個群體,發現他們不缺乏教育熱情,但是“專業”儲備不足,不清楚“好課”標準,對“課堂組織”沒底。于是,學校開展了系列研訓:一是看“樣子”,找差距。首先讓師德養成的核心骨干團隊成員進行示范展示,給新進教師們看看在課堂上如何體現“有教無類”,如何實現“教學相長”,如何“善喻”,新教師看了“樣子”再找差距。二是結“對子”,雙驅動,即常說的“青藍工程”。學校舉行正式的拜師禮,師父帶著徒弟一起讀原典,一起研課堂,既拉直徒弟的成長“彎路”,又通過帶徒倒逼師父去反思案例、提煉經驗,呈現了師徒相互的“教學相長”。三是搭“臺子”,秀自己。“養正教育過關課”的臺子上,新進教師力求展示“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課堂。“龍山講壇”的臺子上,90后教師談“內圣外王”之道,英語教師分享《筆墨中的道法自然》。在“校本課程開發”的課題研究中,語文學科組通過習經典敏銳地捕捉到“傳統節日”和二十四節氣的課程資源,開發了“中秋”“春節”“端午”和“春分”“驚蟄”“清明”兩組課程,內容載體為詩詞、習俗,形式為上課與實踐活動兩類,由語文、音樂、美術教師共同組織實施。主題課程的推出讓教師們找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龍山傳承的又一個渠道。
傳信承禮,為學生打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烙印。一年級新生入學禮和十歲成長禮是我校學生活動的兩張名片。入學禮上,學生們先正衣冠,再拜師長,最后朱砂啟智。其設計初心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植。在十歲成長禮上,學生身著漢服展風采,校長開講“儒家八德”中的“禮”“孝”“信”,帶學生學習“孝親尊師”。這些儀禮成為龍山娃終生難忘的成長故事。在每年一度的書香藝術節中,學校一方面把經典引進每天的晨誦中,分級設置,《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論語》紛紛走入課堂,成為各年級師生們耳熟能詳的誦讀內容;另一方面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活動,如“經典誦讀”比賽、“古詩新唱”比賽等。多元的活動為學生們打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烙印,也為學校培養眼格開闊、品格溫潤、人格獨立的“龍的傳人”打下了基礎。
延伸觸角,通過家訪傳承中華美德。我校不僅重視引導教師構建以中華傳統美德為基礎的師德觀,更提倡將中華傳統美德帶進學生的家庭。在十歲成長禮中,“孝”字深入人心。在家訪活動中,教師不僅了解了學生在家的學習習慣,還引導學生“孝心敬行”, 倡議家長帶頭做榜樣,建立和諧的三代家庭關系,營造“美德之家”。在每一次家訪中,教師都認真填寫家訪記錄本,寫家訪手記,這構建了和諧的家校關系,凝聚了育人共識,充分展現了龍山教師的師德修養水平。郭暉老師家訪時有感:“把最燦爛的微笑留給這些需要關懷,需要心靈溫暖的孩子吧!這樣至少讓他們知道在他們身邊關懷他們的不僅僅只有親人,還有最親愛的老師!”
激勵優評,樹立龍山的榜樣。每年學校均會評選一批“最美教師”,他們愛生如子、業務精湛、勇于創新、樂于奉獻。溫潤如玉的李劍玲老師用“蒔之若子,置之若棄”八個字來總結她帶著“小水滴”中隊(三1班)向上向善的經驗。面對班上一位輕微言語殘疾的C同學,她重點鼓勵學生建立自信,辦法是“當其可之謂時”。C同學從怯生生、不敢開口講話到如今的主動舉手誦讀,她說:“一位老師的價值在于恰當的時機用合適的方法幫助學生走出學習困境,是大樹不妨等待她參天挺立,是小草何妨看她傲對霜雪。”龍山小學的語文帶頭人、永興縣2019年度師德標兵李霞老師一向對學生關愛有加,教學質量十分高。在誦習《論語》時,她被孔子的“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折服,將這些思想帶到實踐中,把有言之教與無言之教結合起來。學生有思想變化時,她常與學生談話談心,做到有言有效。她班上的學生習作起步時,就常寫下水文,這是無言有聲,因而班上的學生無一不將李老師視為偶像。龍山小學的音樂老師黃鳳英雖沉醉于音樂教育和戲劇研究,但也是傳統文化愛好者,她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讀一句,學一句;讀一句,悟一句;讀一句,用一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的三十和四十似乎少了點什么,生命的覺醒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于是她主動成立龍山鼓號社,主動編創大課間操,用自己的特長為龍山娃的藝術學習留下成長印記。
在近一年來的師德養成教育探索期間,我校立足傳統,讓優秀文化融入師生課堂,融入教學活動,融入師生的工作、生活和精神構建中。反悟當前,還存在以下的問題:
(一)誦讀經典,在“學習研修”時仍顯被動
少部分教師或許由于學歷基礎、專業知識結構、生活壓力等,在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的線上研修時顯得被動,參與度不高。學不精則思不深,進而悟得慢,在教育實踐中仍然重復著昨天的自己,走過去的老路。也有教師認為,“研習傳統文化”是對教師群體設立了過高的要求。從學校管理層面來看,一是未事先摸清這部分教師的學習需求,二是未設置可供選擇、難度不一的傳統文化學習菜單,三是未進行研修過程的個別對象心理疏導。
(二)師德管理時,在“起心動念”處著力不夠
個別教師對師德的認知片面,認為只要不犯錯就行,師德考核不能與教學業績掛鉤。學校重激勵,重樹榜樣,對少數教師的職業倦怠行為還缺少制度的約束和正面的教育。立于學校視角,如在師德考核評價細則上下功夫,能設立相對科學的評價標準,或許會有改觀。
綜上闡述,新的一年,我校將以永興縣師德養成示范校項目深入推進為契機,在“心上用功”,通過“學思踐悟”“內圣外王”來有序有層地涵養師德。誠如校聯所云:“我們‘勵志如山,不讓土壤,帶動每一位教師立德養德,帶動每一個家庭書香永續,帶動學校及社區禮敬文明; 我們‘篤行若龍,兼容眾廣,努力讓教師和學生在自我轉化與提升中實現‘修己達人。”
參考文獻:
[1]張 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研究[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9,31(3):54-59.
[2]曹利華.文化自信背景下傳統師德觀的繼承與發展[J].未來與發展,2019,43(11):10-13.
[3]王姍姍.傳統文化與師德修養[J].發現,2018(9):33.
[4]劉慧玲.中華傳統師德觀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9(7):190-191.
[5]胡耀東,汪彩蘭.高校師德規范對傳統師德思想脈承關系探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3):114-115,119.
[6]辛艷偉.中國傳統文化對高校師德建設的啟示[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