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燕
摘 要:物理核心素養提出明確了學生的學習的方向,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效率和質量,有助于教師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因此教師要把握住物理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以此為根本開展教學工作。文章以蘇科版初中物理“物態變化”的教學為例,分析教材內容和知識特點,從核心素養在“物態變化”中的體現入手,結合多種高效的教學方式,探究了“物態變化”課堂滲透物理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物態變化;教學研究;初中物理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1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3-0098-02
要想學好物理、理解物理,勢必要提高科學思維、探究能力以及增強社會責任感,而掌握物理學科的理論知識也有助于學生提高這幾種維度的素養。因此,從長遠發展來看,物理核心素養與學生的學習成長是彼此關聯、相互促進的。初中物理教師在“物態變化”課堂中滲透核心素養,是把握教學方向、開展高效課堂的基礎,能夠充分發展學生的各項素質。
物態變化是物質從一種狀態變化到另一種狀態的過程,物理學中物態變化包含六種。蘇科版教材中“物態變化”一章的知識點教學順序為物質的三態、溫度、物態變化和水循環,教材內容豐富廣泛、深刻有趣,借助貼切的插圖可以激發學生思考。
“物態變化”這一章的特點是知識繁雜,框架為基本概念、六種物態變化過程、兩則探究類大實驗和多個輔助理解的小實驗。其中基本概念包括溫度、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物態變化過程、水循環在內的十一個物理定義;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汽化、液化、熔化、凝固、升華、凝華這六種物態變化,能夠辨別不同的物理現象并用物理學理論解釋問題;探究類實驗圍繞熔化和汽化展開,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和思考分析能力。教師在新授課時要全面展開、細致論述,在復習課教學時要注重總結概括、方法指引和深刻探索,力求讓學生完全掌握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充分感知物態變化的相關物理理論。同時教師要注重實驗教學,合理安排教學課時,為學生創造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廣闊空間。
核心素養分為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和文化基礎三個方面,主要指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逐漸具備的學習生活等自身能力、擔當等社會責任以及人文科學等修養內涵。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不斷變化的新要求。
初中物理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學好“物態變化”的基礎理論,有助于學生全面客觀地看待世界,演示實驗與探究實驗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觀察實踐能力。可以說,核心素養高度概括了初中物理“物態變化”這一章的教學內容與目標。教師培養初中學生的核心素養要符合學生終身發展的目標,讓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與探究將學科知識內化為個人品格和能力。
(一)創設有關“物態變化”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物理教師在進行新授課教學時,往往按照固定的模式向學生灌輸教材中的知識,無論是溫度還是各種物質狀態的定義,都跟隨教材的安排分析闡述。盡管教師自認將知識點講全、講透了,但學生只是僵化地記憶,并沒有深入理解。另外,課堂中緊緊圍繞教材展開論述,會導致教學形式單一、枯燥,引不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既要符合學科特點,更要體現對學生能力提升的引導。“物態變化”這一章的知識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得十分緊密。它位于蘇科版八年級上冊《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第二章,作為中學生學習物理的開始,教師首先要考慮如何建立起抽象、嚴謹的物理概念與具體、形象的生活現象之間的橋梁,激發學生的興趣、探索欲。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注重發掘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的蹤影,借助豐富的生活素材解讀物理概念。
以“汽化和液化”這節內容為例,教師在課程開始前先問學生對“汽化”的理解,讓學生聯想到煮開水的生活場景;之后再設計兩個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將冷水加熱至沸騰后繼續煮幾個小時,水會發生什么變化?將冷水倒入杯子中放在室內,幾天后水會發生什么變化?通過創設這樣極具畫面感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更加有效地解釋蒸發與沸騰這兩種汽化方式。
(二)明確物態變化相關概念,改變學生對核心素養中物理觀念的理解
物理核心素養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培養學生的物理觀念。眾所周知,物理概念難教、難學,一直是令教師和學生頭痛的地方,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物理概念種類豐富難以分辨,二是物理概念抽象復雜難以理解,三是學生的思維固化。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概念全部提煉自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學生在接觸物理之前會形成許多固有的生活經驗,而有些恰恰是與物理學科內容不相符的,這點在“物態變化”板塊體現得尤其明顯。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面對的學生群體雖然從未接觸過物理領域,但并非一張白紙,因而教師在教學前首先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即在生活中積累下的前概念。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有所側重地開展教學,對一些在生活中便可獲得的正確觀念,不必反復陳述。
以“物態變化”這一章中的第一節“物質的三態、溫度”為例,此節的主要內容為物質的三種狀態以及溫度的定義與測量方法。根據教學經驗可知,學生在學習這節內容時積極性不高,常常對教師反復強調的重點不以為意,究其原因就是受“前概念”影響太大。學生認為溫度,物質的氣態、液態與固態知識是自己早已明確了的,不是什么新鮮內容。因此,在課程剛開始時,教師可以不急于講解基礎概念,而可以先借助多媒體展示出體溫計的構造,然后提問學生玻璃泡的作用。在觸及學生的認知盲區之后,教師再順著教材的知識順序依次講解,就能更好地將概念傳授給學生,也能讓學生更加樂于學習、向往學習。
以“升華”和“凝華”為例,學生對這兩個概念的掌握程度不高,這與學生積累的前概念是脫不開關系的。調查顯示,學生對六種物態變化的熟悉程度具有明顯的傾斜,一般來說學生腦海中都會有清晰的“汽化”和“熔化”概念,在系統的學習之后也能明晰“液化”和“凝固”概念,但始終會忽略氣體與固體可以直接轉化的事實。為了讓學生在頭腦中對“升華”和“凝華”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師可以借助實驗,一方面使用多媒體播放碘的升華與凝華現象視頻,另一方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課堂演示實驗,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升華與凝華現象,從而牢牢掌握相關概念。
另外,在“物態變化”這一章中,物質的不同狀態及其變化過程對應著不同的定義、概念,高效掌握這些復雜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是較為困難的。學生一旦記錯了概念,等到發現的時候再糾正,會耗時耗力,因此教師可以結合過往經驗,提前給學生打好“預防針”。例如,在講解“熔化和凝固”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不看課本寫下“熔化”這個詞,看看是否寫對。有些學生根據經驗會寫“融化”,教師可以指出熔化往往需要升溫加熱,所以用火字旁的“熔”更加合理,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記憶。
(三)注重實驗探討,滲透核心素養中的物理思維
實驗可以直觀地呈現出物理原理和規律,初中物理實驗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探究實驗兩部分。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參與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夠增強實踐能力,并且飛速提升物理素養。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物態變化”這部分著重講解兩個實驗,分別是觀察水的沸騰和探究冰、蠟燭的融化。這兩個實驗對學生的思考、操作、探究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鼓勵學生合作練習。同時,為了讓實驗發揮出最大作用,教師要讓學生在實驗結束之后進行分析探討,力求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對教材中簡單提及的小實驗,教師也要一一闡述原理,確保學生完全理解。
(四)創造思考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從科學探究入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初中物理教師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時,不僅要圍繞書中的重難點和大實驗進行教學,更要將細微之處的知識點放大,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新課改明確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課程要求,為發展學生的綜合實力,教師要積極地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為學生創造多種可供深度合作探討的課題和機會。
以“綜合實踐活動:用電冰箱研究物態變化現象”這節內容為例,受學校條件的限制,教師往往直接講解教材內容,而不督促學生自主探究,這樣一來會失去培養學生思考和探究能力的良好機會。教師在講解這節知識時,最好為學生布置相關作業、留下硬性指標,要求學生回家后仔細觀察冰箱中的結霜、熔化、冒白氣等現象,并結合已學知識將其總結歸納。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收集信息,初步認知冰箱的結構及各現象的物理原理,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促進學生在合作的大環境下相互競爭。
(五)基于核心素養豐富課堂內容,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觀
物理核心素養中“科學態度與責任”的教育對學生未來的學術研究具有深刻意義,然而這個板塊在初中物理課堂中一直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學生不理解、缺乏學習意識,教師不重視、三言兩語草草帶過。初中物理課堂貫徹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科學、積極參與科研,這離不開科學態度與責任的滲透。因此,物理教師要重視這一維度的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抽出幾分鐘時間介紹物理前沿理論,激發學生的探索激情;也可以借助科學家艱苦奮斗、嚴謹治學的事跡來激勵學生奮進。
綜上所述,基于物理核心素養開展教學工作能夠顯著提高教學質量。在“物態變化”的相關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教學重點,緊扣知識生活化的特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貫徹核心素養,更加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馬潔楓.淺談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J].高中數理化,2017(18):33.
[2]劉憲旭.淺談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創新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9(20):177.
[3]張永杰.基于物理學科核心素養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實踐研究[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