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辨性閱讀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式,是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它是為了獲取真知的閱讀,這樣的閱讀要求讀者的思維處在“思辨”的理性狀態,自覺地進行分析與論證、權衡與判斷。思辨性思維被稱為“21世紀技能的核心”,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樹立思辨意識,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抓住語言文字與文本內涵,巧妙設問,精心引領,凸顯思維訓練,從而厚植學生的思辨素養,為培養創新性、批判性的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辨能力;實施策略
傳統的閱讀教學課堂,多數是引導學生籠統地閱讀,一步一步地剖析解讀文本,將個體感受與客觀認知混為一談,這樣的閱讀教學,必定是僵化、淺薄、零散的。而當今倡導的高效語文閱讀課堂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更是要有思辨思維的發展和思辨習慣的養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中所包含的知識和內涵,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樹立學生思辨意識,培養思辨能力。那我們該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思辨閱讀教學呢?
一、 從語言入手,字斟句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2011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語言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可見積累語言與發展思維并重,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也要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細讀文本,挖掘文本中語言表達的獨到之處,帶領學生辨析文章中的字句用法,感受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妙,有效地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字斟句酌。這樣學生在這一語言實踐中,既積累了語言,又發展了思辨思維。
例如,學習《搭船的鳥》一課,對“我看見一只彩色的小鳥站在船頭,多么美麗啊!它的羽毛是翠綠的,翅膀帶著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它還有一張紅色的嘴”一句的賞析時,多數老師只引導根據“彩色”這個中心詞如何寫具體的。而如果能在學習如何具體表達后,再出示句子——“它有翠綠的羽毛,藍色的翅膀,紅色的嘴。”讓學生讀一讀,交流一下這兩句的表達方式有什么不一樣,你更喜歡哪個?這必將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進行積極地探索思考,辨析兩個語句表達的不同魅力。有的認為第一句更美,它表達更靈活律動;有的認為第二句整齊簡練,讀起來更瑯瑯上口。這樣啟發思考為學生創造性的語言表達奠定基礎,也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思辨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二、 從內容入手,刪減增添,提升學生的思辨水平
文本的結構安排是作者匠心獨運、精心布局的,多數讀者會“盡信書”,習慣地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不去質疑,不去思考這樣安排的緣由。這樣的課堂,可能是非常有秩序的,但交流卻是低層次的,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學生思維的惰性、思維能力的缺失。如果老師在閱讀教學中能挖掘教材中的這類資源,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同學辯論,激勵學生帶著質疑的目光去閱讀文本,以后學生自己閱讀其他文學作品時也會這樣去思辨,在生活中也以這樣質疑、不滿足的態度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我們新時代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就是這樣培養出來。
如:教學《絲綢之路》一文,在創設故事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知張騫路上遇到種種困難時的堅忍不拔,在被困匈奴時的忠貞不屈,體會張騫是偉大的探險家和外交家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文本結構進行辨析:文章介紹的是絲綢之路,開頭卻寫了愷撒大帝穿的新裝引起轟動,有人認為這段與中心關系不緊密,可以不寫,你同意這個觀點嗎?學生就此展開討論辨析,從文本的結構與內容的安排去思辨,在刪與不刪的爭辯中,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思辨水平得到提升。
三、 從內涵入手,巧設問題,培植學生的思辨素養
每篇教材都是精挑細選的經典之作,我們不但要從教材的內容、語言入手尋找思辨資源,還要從教材的文本內涵入手,靈活地運用教材,巧妙地設立問題,這樣的閱讀教學往往能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跳出文本,追求自己的獨特感受,達到既追求“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個性化理解,又達成“最哈姆雷特”的文本感悟。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晏子使楚》一課時,先是帶領學生抓住晏子“三辯”中的語言,通過想象補白、轉換角色,情境對話以及讀演故事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品析晏子的大智慧。然后引導學生繪聲繪色地讀,酣暢淋漓地說,惟妙惟肖地演……正當大家都沉醉在故事中時,老師卻引用了個別外交家的評價:“晏子的語言雖然給人們的感覺是有理有據,但感覺還是做語言游戲,逞口舌之能進行外交對話,說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也獲得不了真正的尊重。”并拋出問題:“你贊成這位外交官的觀點嗎?”讓同學們就此展開討論,孩子們表達觀點時爭論得異常激烈。這問題沒有對與錯的統一答案,卻成功地跳出故事,激發學生活躍的思維。此外,在讀演故事、品析“二辯”的這一環節時,當學生演完晏子的妙語——“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派到這兒來”時,適時地丟下思辨問題:晏子真的不中用嗎?說說你的看法,學生的思維在此又擦出了令人驚艷的火花。
四、 從主旨入手,挖掘內涵,培育學生的思辨品質
傳統的語文教學,強調尊重教材,文本的主旨一般是既定的,老師們的教學目標也往往根據教學參考來制定,教學時很少關注學生課堂上的生成。而思辨性的閱讀教學則需要倡導學生大膽提出異議,甚至故意設立問題引導學生去質疑,這在感悟文本主旨方面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從文章主旨入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探索,促使學生能夠利用批判性思維來審視文章的主旨,充分理解文本蘊含的情感和中心思想,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
例如:古文《伯牙鼓琴》,講述的是伯牙和子期因為音樂相遇相知成為知音的故事,旨在介紹藝術的魅力,旨在宣揚朋友間的真摯友誼。在教學這一課時,一位老師在一遍又一遍地誦讀“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這些句子中感受伯牙的善鼓琴,子期的善聽琴,以及他們之間的知音之境。繼而學習“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感受伯牙失知音那蕩氣回腸的傷痛,進而感知知音難覓,知音友情的可貴。但是,如果課堂停留在這,學生所有的情感也就都只停在“為知音斷琴絕弦”的認知和感悟上。而思辨閱讀教學則應在孩子們沉浸在“人間再無優美琴聲,卻多了一份動人的真情”感知中時,再繼續引導拓展延伸,展開話題:“有人認為知音難覓,知音可貴,能遇知音當然好,沒有知音,也不能丟了自我。”伯牙本就有著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樂趣,“方鼓琴而志在山水”,在失去知音時,他破親絕弦的做法不可取,他應該繼續用他的琴聲描繪祖國壯麗山河,去記錄生活體驗,以更加美妙的琴聲來懷念知音子期。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生活中,你有最談得來好友嗎?你會怎樣對待這種純真可貴的友情?”這樣的話題,從生活體驗觸動孩子的心弦,引導他們結合文本故事進行思辨,解放了學生的自由性和創造性,從而產生了積極的道德認識,并由直觀膚淺的認識向全面深入的水平發展,培育了學生的思辨品質。
五、 從技術入手,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
在傳統的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課堂比較枯燥,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課上容易走思,并且對于相對抽象的古詩詞不容易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深入,教學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有時候會運用到一些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如視頻、動畫、圖片等形式,讓學生容易理解古詩詞中所要傳達的意境和情感,讓學生很好地參與進來,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例如VR技術為學生創造出一個真實生動的虛擬環境,促使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互動,并全身心地投入到這種虛擬環境的教育體驗之中,提高了學生的專注度,減少了課上走神,增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VR技術能讓學生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在VR技術創造出來的虛擬情境中盡情地遨游,帶給學生置身其中、真實生動的體驗,情境表現的應用可以在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例如:講解《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時,通過VR技術的情境再現讓學生置身于“日照”“香爐峰”“紫煙”等場景構成的美輪美奐的情境之中,此時學生則更容易對詩中表達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拓展教學的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虛擬的世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情感和意境,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有效地提高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激其情,揚其志,才能啟其欲,引其思。教師應當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發散學生的語文思維,采取有效策略實施思辨性閱讀教學,使學生在閱讀中能夠以批判性思維來分析文章,掌握文章中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分析文章主旨,感受文章所滲透的情感,讓我們追求充滿智慧的課堂,用心培養學生思辨的品質和創新的能力,讓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地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于佳楠.虛擬現實(VR)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研究[J].寧夏大學,2018.
作者簡介:
廖慧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豐澤區第五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