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五層次閱讀能力模型”中的“運用、評鑒和質疑創新”等能力屬于高階層閱讀能力,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文章將從“在文本留白處批注、在精妙之處批注、在不解之處作批注”三個方面,談談如何有效地運用批注閱讀,來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階思維;核心素養;批注;五層次閱讀能力模型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22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8-0037-02
“五層次閱讀能力模型”是福建省普教室黃國才老師基于(PIRLS)的研究項目,“五層次閱讀能力模型”將閱讀能力從低到高分為檢索、理解、運用、評鑒和質疑創新五個層次。我們課題組通過閱讀素養質量檢測以及調查問卷發現:當前學生的低層級閱讀能力(檢索、理解)尚好;高層級閱讀能力(運用、評鑒、質疑創新)相對較差,得分率低。其原因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用心去體驗、去感受,深入文本中去觸摸語言,體驗作者的情感,引發共鳴。如何讓真正的對話在課堂上真實地發生呢?教材搭建了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就是“批注”。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也首次提出“學會運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這在原來的教材中從沒出現過,此次統編版教材把“批注”作為“讀書能力”的點特別地提出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的在于教給學生用批注的方法閱讀。可見批注既是讀書的方法,又是讓學習邁向深度閱讀的必由之路。如何在教學中將批注巧妙融合在閱讀實踐中,提高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呢?
一、在文本留白處批注,訓練表達運用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很多課文中,作者常常運用類似中國國畫中的“留白”手法,給學生留下了發揮想象的空間。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這些“留白”的作用,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在這些地方做批注,將省略的內容補寫出來。在執教《橋》這一課時,文中“突然,那木橋轟的一聲塌了。小伙子被……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課文并沒有詳細的敘述,而是有留白的空間,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設計這樣的問題:“孩子們,此時,小伙被吞沒了,老漢似乎有好多話想說,他想說什么呢?學生紛紛在書上批注:“孩子,父親心里始終愛你,但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只有舍棄小家保衛大家了,對不起你了”“我對不起你啊兒子呀!爸爸也是迫不得已的。為了大家,我只能舍小家”身為黨員就應該舍己為人、忠于職守,請你不要怪我啊,我的孩子”“兒子,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該牢記使命,保護村民是我義不容辭的職責,希望你能理解爸爸”……又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第一段時,筆者問:“同學們,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飛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古老的人類社會。沒有火,人類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呢?”請用筆寫出你的想象。學生寫下了體會深刻的語句:“沒有火,那時的人們只能吃生的蔬菜、肉等,所以他們經常生病,那時的人們壽命也很短”“沒有火,人類無法抵御寒冬,人們蜷縮在一起,雪花紛飛的冬天可能成為人類的噩夢”“沒有火,夜晚四處一片漆黑,野獸的嚎叫聲此起彼伏,人們無法抵擋猛獸的襲擊,生命安全沒有保障”……在筆尖的流動中,學生領略到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造福人類的崇高精神。
在補白的過程中,教師訓練了學生的語言建構與思維能力,也訓練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實現了語文核心素養的“軟著陸”。
二、在精妙之處批注,提高語言評鑒能力
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作為文本信息的加工者與接受者,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遣詞造句、寫作特點、文章結構等都會有個人的理解與感悟,教師要給他們提供表達的平臺,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這些理解與感悟批注下來。這能夠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溝通”與“交流”,從而提升學生的評鑒能力。
(一)品人物形象
例如,教學《青山不老》一文時,為讓學生感受到老人植樹造林、造福后代的情懷,教師說:“同學們,文中的老農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簡陋的生活條件下,用15年的時間創造了這片綠洲,真是了不起的奇跡。2009年,馬永順老人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假如你在現場,請為他寫上頒獎詞。”此時,學生的情感被激發了,紛紛寫下了感人的話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個山野老農,他用15年的歲月詮釋著這個樸素的道理”“他用15年的歲月創造了一片綠洲,他將生命化為一個個奇跡,譜寫綠色的篇章,他用佝僂的背書寫了青山不老的傳奇”“一位耄耋老人,用整整15年的時間與天斗、與地斗,植樹造林,造福后代,生命的價值在茫茫青山中得到了無限延伸”……批注既加深了學生對老人形象的認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評鑒能力。
(二)賞語言文字
在教學《橋》一文時,筆者嘗試讓學生對小說的表達特色加以評價,感受小說語言之精妙。學生的批注內容頗豐。
有的學生的批注是這樣的:“像潑、像倒。惜字如金,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讓我們感受到雨之大,情況之危急,烘托了緊張的氣氛。”
有的學生這樣批注:“一個‘舔字,擬人化的手法。讓我仿佛看到洪水如魔,時刻準備著吞噬這些村民的性命。”
還有的學生這樣批注:“洪水已經在路上跳舞了,跳的是死亡之舞,群魔亂舞、張牙舞爪,情況岌岌可危。”
…………
學生在交流個人評價的過程中,不僅對文章內容理解得更為深刻,對微型小說的表達特色也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此同時,學生高階思維能力中的評鑒能力也得以逐步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在不解之處批注,培養質疑創新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筆者常發現學生不會思考、缺少思考的動力。所以,在課堂中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先提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學生質疑的過程就是鍛煉學生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過程。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習的驅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思考,并對質疑之處進行及時有效的批注。
在教完《橋》一文后,筆者引導學生“請你再讀讀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生做出批注:“本課主要寫老漢,卻為什么以《橋》為題?換個題目好不好呢?學生通過質疑批注,加深了對“橋”內涵的理解。”
在執教《普羅米修斯》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對“為人類造福有什么錯,我可以忍受任何痛苦,但絕不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這句話進行質疑批注。學生寫下了這樣的質疑批注:“普羅米修斯為人類造了什么福?他忍受了哪些痛苦呢?”這正是本課的核心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這堂課的目標也就達成了。接著,教師順著學生的質疑展開了教學,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深入課文,抽絲剝繭,從而領悟普羅米修斯造福人類、無私奉獻的精神。
學貴有疑,有疑問才會有收獲,有思考才有進步,能引領學生去思考的課才是好的課。質疑創新是五層次閱讀能力的高端能力,也是目前學生最欠缺的一種能力。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質疑敢問,不懂就問。學生提不出問題怎么辦呢?這時候,教師搭一個“支架”尤其重要,要讓學生有問的方法,有問的方向。長期的訓練,會讓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所提高。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充分利用批注,指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運用批注,對文本中的留白之處、精妙之處、不解之處等進行批注。學生在批注的過程中,會形成獨特的思想,陶冶豐富的情感,擁有探究的精神,因而高階思維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也水漲船高。
參考文獻:
[1]黃國才,朱乙藝.“五層次閱讀能力”模型構建實踐研究[J].教育評論,2017(10):134-137.
[2]張 娟.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有效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19(13):63-64.
[3]丁銀玲.讓筆尖的滑動留駐閱讀的精彩瞬間[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26):36-38.
[4]孫寶林.閱讀因個性的張揚而美麗誘人——談談個性化閱讀的衡量標準[J].語文教學通訊,2005(4):37-38.
[5]李海林.個性化閱讀的學理依據和教學形態[J].小學語文教學,2005(9):31-34.
[6]趙 捷.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外閱讀指導課教學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7]傅 靜.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現狀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8]李 杰.期待視野下的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5.
[9]王 丹.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探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7.
[10]徐 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探究學習[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11]李學亞.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課學生體驗學習的調查研究——以文學類作品為例[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9.
[12]肖健興.文學作品教學中高中生審美個性的培養[D]. 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6.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建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課題“‘五層次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和測評中的運用”(MJYKT2018-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建林(1977—),男,福建邵武人,福建省邵武市實驗小學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