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背景,論述中小學校體育教學的開展,提出要堅持不懈落實立德樹人教育觀、長期培養學生的體育習慣、要將室內體育鍛煉編入教材、讓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錘煉意志,形成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中小學 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A-0010-02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之下,學校教育被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正如河南省教育廳廳長鄭邦山所說:“在抗擊疫情的戰役中,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出學生們堅韌不拔、愛國愛民的奮斗精神和家國情懷,真正地與祖國一起成長,用成長的足跡踩踏災難,讓不幸成為通往幸福的橋梁,這應該是我們教育的本質和追求。”新形勢下,我們對教育的本質有了更深的解讀,體育教學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一、厘清幾個概念及關系
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在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專家認為:“戰勝新冠肺炎最好的手段就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是疾病最好的“預防者和醫生”,通過體育鍛煉,能夠使人體臟器的各項機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從而有效地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力。[1]體育作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應厘清免疫力、體質水平及體育習慣的內涵及關系,確保學科教育的發展方向。
1.免疫力。免疫力(Immunity)是人與周圍環境在相互作用的進化發展過程中,獲得的一系列防御、適應和代償功能。人體的免疫力大多取決于遺傳基因,但是環境的影響也很大,如飲食、睡眠、運動、壓力等。世界衛生組織用四句話總結出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由此可見,提高免疫力應是多方面的措施齊抓共管。學校應在體育運動、科學膳食、足量睡眠等方面,運用系統思維從頂層設計、多維度地推進落實。首先,要保證學生每天能夠進行1小時的體育鍛煉,在時間保證的基礎上,設計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改革課堂教學,吸引學生參與體育、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體質水平。其次,根據學生的身體發育特點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即合理搭配膳食,各種營養成分之間比例適當,防止營養成分供給過多或過少;減少烹調油的用量,清淡少鹽,食不過量。最后,防止學生作業負擔過重。按照國家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得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每天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60分鐘以內,初中每天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90分鐘以內,確保學生有充足的睡眠。
2.體質水平。目前,我國利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監測學生體質水平,《標準》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是國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準。依據《標準》,體育教學要關注學生個體與身體健康關系密切的身體成分、心血管系統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關節和肌肉的柔韌性等要素的基本狀況。
3.體育習慣。習慣是由于重復或練習形成的自動化行為方式。學校教育中,體育習慣的形成需要從規約到自覺的發展過程。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主要以身體與智力活動為基本手段。首先,運動技能是個體參與體育活動的首要基礎,運動技能的形成需要在運動技術中提升,因此,運動技術是體育教學的落腳點。其次,體育教學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教學內容,給予學生良好的練習體驗。最后,要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信念,把體育鍛煉內化成學生的一種生活需求。
由此可見,學生的體質水平與免疫力呈正相關性,隨著體質水平的提高,其免疫力也會相應提高,學校應在學生的體育鍛煉、膳食和睡眠方面系統構架,整體推進。但是體質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事,不是突擊惡補,而是在長期的體育鍛煉中逐漸實現的。
二、學生的體育習慣要長期培養
體育習慣是人在后天長期地、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而逐漸形成的、內在需要的、比較穩固的自動化行為模式。[2]一般來說,體育習慣的形成需要以下條件:一是有熟練的運動技術;二是對體育有正確的認知;三是有良好的體育行為方式。為此,在培養學生體育習慣時,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以習慣培養習慣。俗話說“學生的習慣是教師的影子”,要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教師自身要有體育鍛煉的習慣,持之以恒,從我做起,率先垂范,用良好的體育習慣感化學生,讓學生養成習慣。
2.在課堂上培養習慣。體育課堂教學是學校體育的主陣地。教師要用分層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競爭意識;發揮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引領作用,根據初中學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初中體育與健康教材為依據,不斷優化教學內容;還要基于初中生愛好廣泛、喜歡新鮮事物、競爭意識強的特點,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如游戲、競賽、音樂、多媒體等,提高學習興趣;最后要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把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有效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通過課堂教學改革,提高體育運動水平,獲取良好的運動體驗,磨煉堅強的意志品質,最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
3.氛圍蘊養習慣。把課外體育活動與課堂教學進行一體化建設,根據區域特點、年級實情、班級特點、學生需求開展課外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的鍛煉時間。在此基礎上,要以群體項目為主,趣化活動內容,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輕松的體育氛圍中體驗樂趣。此外,將課外體育活動與學校的道德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融入其中,懂其道理、育其人格,活躍校園學習氛圍,助推學習文化建設,蘊養體育鍛煉習慣。
4.環境培育習慣。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除了有充裕的時間,還要有充足的場地和器材,為活動的開展保駕護航。
三、將室內體育鍛煉內容編入教材
新冠疫情背景下,各地中小學校倡導學生居家鍛煉,各種體育鍛煉資源非常豐富,為居家鍛煉提供更多參考。因此,筆者建議把室內鍛煉方面的內容編入教材,這里不包括專業運動場所、相關機構,僅特指教室或家庭小范圍運動環境。
(一)入編依據
第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很難預見將來是否還會爆發類似新冠肺炎的傳染性疾病,學校有義務承擔起社會責任,配合國家抗疫工作,教師應鼓勵學生居家期間積極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第二,基于體育教學室外活動開放性、靈活性等特點,中小學校室內運動場館很難滿足體育教學的需求,一旦遇到雨雪天氣很難開展室外教學,若增加室內鍛煉的相關教材,將對室內體育運動提供指引,大大改善學校體育局限于室外的局面;第三,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人口快速向城市集中,而社會體育健身器材、場地的匱乏,難以滿足人們體育鍛煉的需求,居家鍛煉將成為一種主流形式,把室內體育鍛煉編入學校體育教材是社會發展的應然。
(二)基本原則
1.運動量適中。室內鍛煉屬于健身性行為,適度的體育鍛煉可以增加人們的體力,緩解緊張情緒,降低膽固醇和血壓。由于室內空間較小,我們在設計室內體育運動項目時,應注意運動幅度不宜太大,強度和密度應適中。
2.互不干擾。城市人口居住密集,住房大多向高空發展,左鄰右舍容易受影響,為保證互相間有一個自由、安靜的空間,建議在室內鍛煉時盡可能減低噪音,動作幅度不宜過大,互不干擾。
3.開展便利。由于室內不像專業的運動場所有豐富的器材、場地資源,因此我們在設計鍛煉項目時應相對簡單,器材使用要有普及性。
4.循序漸進。室內鍛煉秉持身體鍛煉的基本原則,運動量應由小到大,內容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開展,提高運動的適應性,確保鍛煉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三)內容分類
對內容的分類,目的是更加有條理地進行鍛煉內容的設計。分類依據有以下幾種:按參與人數可分為單人練習和多人練習。單人練習可借助體操墊、運動APP的節奏和示范進行練習,多人練習可利用游戲的形式進行。按有無器材輔助可分為徒手練習和器材輔助練習。器材輔助練習可使用體操墊的墊上練習,使用啞鈴、凳子、瓶子進行負重練習等。徒手練習可分為頭頸部、肩部、上肢、腰腹、下肢等,具體內容如下表所示。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在于科學,學生在居家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這是一種健康的生活、學習方式,也將是未來社會人們進行體育鍛煉的主流形式。
【參考文獻】
[1]熊玉英.如何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健康生活[J].2007(15)
[2]游江波,李駿,袁暉.體育教學有效促進學生體育習慣養成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9(5)
作者簡介:謝卓鋒(1978— ),廣西桂平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中小學體育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