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芳
摘 要:古詩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古人表明自己志向、表達思想感情、記錄生活事物時都離不開古詩文,有時為了使創(chuàng)作的詩文更具有內(nèi)涵,便會引典入詩。教師應注重古詩文典故教學,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文;典故教學;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24-0076-02
詩、詞、曲、散文是中國古代文學重要的組成部分,統(tǒng)稱為古詩文,是中華民族藝術文化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而引用典故是古代文人進行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段,作者在表達志向、抒發(fā)情感時時常會借用典故,引典入詩,使詩文在語言表達上更為委婉含蓄,意蘊內(nèi)涵更為豐富,啟人聯(lián)想。而古詩文中的典故是教學中的重難點,需要教師的重視。本文基于高中語文融入古詩文典故教學的意義,對高中語文古詩文典故教學策略進行論述。
一、 高中語文融入古詩文典故教學的意義
1.繼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文化、傳遞生產(chǎn)與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重要途徑。每個典故中都蘊含著特有的歷史事件和思想感情,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歷史文化的產(chǎn)物。現(xiàn)階段,語文教學越來越強調(diào)與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jié)合。重視典故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更多歷史文化,有利于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有利于中國精神文明的傳播和弘揚。
2.提升語文教育教學水平
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古詩文的時候仍是注重講解字詞句的意思,對于文中涉及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詞句并沒有做過多解讀,使得學生不能更為深入地學習古詩文。教師要了解典故來源、深層含義、思想哲理,深入學習我國的歷史文化,豐富知識,開拓視野,陶冶情操,從而提升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
3.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古代詩文時,要達到“認同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學傳統(tǒng),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nèi)涵,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的目標。高中語文課程,是為了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科學人文素養(yǎng)。例如,在《赤壁賦》中,蘇軾借用了很多典故,如月出東山、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橫槊賦詩、逝者如斯等。以“逝者如斯”這一典故為例,這個故事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蘇軾借此表達觀點:從事物變化方面看,天地存在不過一瞬,從事物不變方面看,天地萬物無窮盡。學生在學習這一部分時,通過典故更能深入探尋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深入感悟作品,同時在優(yōu)秀作品的熏陶下,使自身閱讀審美能力得以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得以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得以提高。
二、 高中語文古詩文典故教學策略
1.閱讀積累,豐富學生的學識修養(yǎng)
晦澀難懂是許多學生閱讀古詩文時的感受,出現(xiàn)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文言文基礎薄弱,文學常識儲備匱乏。想要改變這一狀態(tài),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大量閱讀經(jīng)典古文,積累豐富的古代文學知識,這樣才能為培養(yǎng)思想文化修養(yǎng)、提高閱讀鑒賞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一個典故背后就是一個故事,每個詩人對同一個典故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因此想要準確理解文中的歷史故事,體會其中的深刻思想感情,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要積累和熟記常見的典故。在高中階段,古詩文涉及的典故大多是常見的,有些出自語文教材所選的篇目,如“鴻門宴”“項莊舞劍”“司馬青衫”“負荊請罪”等,需要學生熟讀教材,且善于利用教材。除此之外,學生還需要進行課外知識的積累。例如,李商隱的《錦瑟》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的句子就涉及了莊周夢蝶、杜鵑啼血的典故。這首詩朦朧優(yōu)美,語言含蓄委婉,感情意味深長。如果學生知識儲備不豐富,不能理解典故意義,就無法深入鑒賞這首詩獨特的美。因此,學生要熟讀課文,閱讀大量課外文本,牢記大量典故,擴充文學常識的儲備,使自己在閱讀古代詩文時看到相關詞句便能產(chǎn)生聯(lián)想。
2.探索質(zhì)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注釋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這也恰恰可以為學生學習典故提供一個新的思路——查缺補漏,探索質(zhì)疑。在一些詩文中,作者引用了典故,但是在教材的注釋中卻沒有提及。這時,教師應該提醒學生這個部分使用了典故,積極引導學生對典故進行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里面有句“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其實用到了典故,但是在教材中并未標明。這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點撥,鼓勵學生查閱資料,探尋詩句背后的深意。通過查找,學生就會知道“衡宇”出自《詩經(jīng)·陳風·衡門》,“衡宇”指隱士居住的簡陋居室,放在本句可體現(xiàn)作者安于貧賤、淡泊名利的美好品質(zhì)。語文教材雖說經(jīng)過了嚴格的編排、審核,但有些地方還是會有疏漏,這個時候?qū)W生需要有獨立思考和大膽質(zhì)疑的能力,對有疑惑的地方進行標注,并查閱相關資料,搜集證據(jù),向教師求助。教師在遇到學生質(zhì)疑時應該給予贊賞和鼓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知人論世,深入探究用典
古代文人通常都是結(jié)合自身境遇、當時的思想情感而加工創(chuàng)作出一篇篇優(yōu)秀的詩文。因此,學生要想深入理解古詩文,就應該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寫作風格以及生活經(jīng)歷,這些都與作品的思想情感息息相關,也與作者如何用典有關。例如,王勃創(chuàng)作《滕王閣序》是在初唐時期,這個時期的文人自信豁達,詩歌逐漸擺脫宮體詩的束縛,內(nèi)容更為廣泛,精神思想更為樂觀向上。王勃的創(chuàng)作具有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和與新的時代氣息相結(jié)合的特點,氣勢磅礴,提倡具有“骨氣”的剛健之詩。因此,在文章中多用到“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等典故。而作者當時的仕途和生活都遭遇了挫折,因此在文中便引用了“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表達壯志未酬的典故。由此可知,學生想要了解作者用典的目的,深入探究用典的深意,就應該了解詩歌、作者相關知識,這也是高中語文古詩文典故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難度較大,而其中的典故教學更是古詩文教學的重點。但部分教師不重視典故教學,使學生鑒賞水平不高,且教材在這方面的編排上仍有不足之處。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提升語文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卞婉君.以典故為抓手深化高中古詩文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8.
[2]陳新丹.高中古詩文中的典故教學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7.
[3]王爽.心有靈犀一“典”通——高中古詩文典故教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7.
[4]黨月玲,楊彭荔.高中古詩文教學方法探究[J].榆林學院學報,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