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學科對于健全學生人格、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重點關注歷史學科所具備的人文教育價值與內涵,不斷融入價值觀教育內容,以嚴謹史實作為價值觀教育的基礎,從學生學情視角展開價值觀教育,創設歷史教學情境,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價值觀。
關鍵詞:歷史教學;價值觀教育;綜合素養;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24-0139-02
歷史學科對于健全學生人格、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能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養,實現全面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越來越關注歷史學科所具備的人文教育價值與內涵,在歷史教學中不斷融入價值觀教育內容,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增強對祖國和人類的責任感,逐步樹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一、歷史教學中價值觀教育的意義
著名作家、雜文家廖沫沙曾經說過:“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歷史學科集工具性與思辨性為一體,注重人類歷史不同領域發展的關聯性,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教師要認識到歷史知識的價值,在教學中不斷挖掘其所蘊含的價值觀教育素材,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使學生逐步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提高歷史學科綜合素養。
二、歷史教學中價值觀教育實踐
1.以嚴謹史實作為價值觀教育基礎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將嚴謹的史實作為價值觀教育基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精選作為價值觀教學的歷史素材。歷史事件浩如煙海,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內涵,從中挑選有價值的歷史事件,進行多方佐證,以嚴謹的史實認定作為基礎,深度探究歷史事件蘊含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恰當運用教學素材,結合教學素材有效開拓學生思維,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意識,深入挖掘教學內容,提高歷史價值觀教育效果。歷史既不可復制,也不能重復,但每一個歷史事件所蘊含的價值都是巨大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客觀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從學生學情視角展開價值觀教育
學生的個性以及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價值觀教育,必須綜合考量學生的能力、性格、興趣等多方面因素因材施教,從學生角度出發,選擇最為恰當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傳統歷史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注重強化基礎知識的學習,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目的都是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種僵硬的教學模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情緒,降低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價值觀教育活動的有效實施。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價值觀教育,通過針對性教育措施有效提升價值觀教育效果。例如,對于歷史學習興趣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從學生興趣點出發進行滲透與教育,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更好地領會其中的價值觀教育點;而對于歷史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則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有趣的手段進行價值觀教育,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地提升歷史教學效果,真正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受到價值觀教育,實現全面發展。
3.創設歷史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課堂體驗效果
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價值觀教育,教師可以模擬歷史情境,通過這一手段有效提高學生課堂體驗效果,讓學生更深刻感知歷史事件的價值觀教育點,從而有效實現價值觀教育的目的。在傳統的歷史教學課堂上,學生對于信息的接受以及認知形成過程大多局限于教材內容的閱讀以及教師的解讀、概括,知識來源較為單薄,學習體驗有一定的局限制,很難理解歷史教材中更為深層次的內容。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體驗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正確把握時機,結合教學內容模擬歷史情境,實現由被動灌輸到主動轉換,讓學生更深切地感知歷史事件蘊含的價值觀。例如,在“辛亥革命”教學中,學生對革命派、維新派、守舊派之間的思想交鋒以及激烈沖突思路混亂,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以及對當代的啟示理解得不深刻。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為學生設計模擬情境,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革命派、維新派、守舊派的代表人物,還原歷史事實。學生在情境模擬中,通過對各自角色臺詞的琢磨,能理清歷史脈絡,正確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以及對當代的啟示。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影響。中國人民長期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地開展起來。學生透過辛亥革命的歷史更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中國人民應團結一致,維護國家統一,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
4.從歷史課程中挖掘人文教育因素
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歷史教材的人文教育因素,讓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全方位幫助學生更加準確認識歷史事件所蘊含的人文因素,深化價值觀教育效果。例如,教師在進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教學時,可以為學生介紹在抗日戰爭中涌現出來的愛國將領、仁人志士,讓學生感受到他們面對國難視死如歸、前赴后繼的精神,以此來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真正實現歷史教學的價值觀教育效果。
5.教師需不斷完善自我,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歷史教師作為歷史知識的傳授者,其自身的人文素養、歷史價值觀對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實施與滲透有著直接影響。教師人文底蘊越豐富,價值觀教育的實施效果就會越好。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完善提升自己,增加知識儲備,在日常教學中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將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傳達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中的價值觀教育對于學生而言意義重大,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拓寬國際視野,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在教學中要將價值觀教育與歷史教學有效結合,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申秋楓.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立意的體會[J].中學政史地,2011(02).
[2]趙梅.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J].中學政史地,2012(08).
[3]馮樸.淺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07).
作者簡介:金園(1981-),男,江蘇徐州人,中學一級教師,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