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石榴
內容摘要: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傳統的閱讀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為主,處于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的價值體系和認知體系。因此對于他們而言,閱讀意味著一種對于價值觀念的養成,而這種養成更多是對外界知識的吸收,對于閱讀內容的質疑是相對缺乏的。筆者認為盡管小學生尚處于價值觀念逐漸完善和理解能力逐步提升的過程,但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相應的策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必要的。
關鍵詞:質疑能力 閱讀教學 培養策略
愛因斯坦說過:“較之于問題的解決,問題的提出更重要。”[1]學習的實質是發現問題并尋找方法去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對于學習而言,具有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提高學習能力的前提。在質疑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思考的能力,推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尋找解決辦法。質疑能力的培養應當從學生還尚未形成固化的思維方式的時候就要開始。
一.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為了維持課堂秩序和完成教學任務,對于學生的問題不能做到完全的回答,甚至會有些老師害怕耽誤教學任務二選擇讓學生在課下提問,這種處理方式不利于學生質疑習慣的培養。當小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有了和教師不一致的看法或者是無法理解作者的地方,容易提出一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問題,這些問題甚至會有些時候偏離了對文章閱讀理解的范圍,從而讓語文教師實施阻止其提問的行為[2]。這種行為讓本來具有質疑欲望的學生可能會在課上因面臨尷尬的境地而在下一次有疑問的過程中選擇閉口不提,因此有些學生就會變得安靜甚至是逐漸喪失了質疑的能力。除了這種情況外,中國傳統到現代的教育思維都強調了一種“尊師重道”的精神,這種精神提倡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要保持一顆謙虛的心去尊重自己的老師.因此在此種教育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的學生普遍缺乏質疑權威的能力,對于小學生也是一樣的。在課堂上,部分學生因為害怕老師而不敢站起來提問,或者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打斷老師勇敢提出自己的問題[3]。
無論是語文教師在面對學生質疑時的不當表現,還是部分學生本來就存在的害怕質疑的心理都影響著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閱讀內容的時候,應當采用合理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上課的質疑,并且讓學生能夠消除內心對于提問的恐懼。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才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
首先,在課堂上,語文教師在講授閱讀的知識的同時可以選擇以積極式的鼓勵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質疑能力。此時小學生的質疑能力主要表現在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問[4]。在課堂上,語文教師應當以一種主動的姿態向同學提問以激發起后續的質疑能力,例如在《半截蠟燭》一章節的教學中, 我會先通過提問來活躍課堂氣氛并且讓同學們開始思考這篇文章的內容。在課堂開始的時候,我選擇提出相關的問題:“說到半截蠟燭,你們想到了什么樣的故事?“你們覺得半截蠟燭意味著什么?它出現在什么樣的場景中?”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這種積極的方式讓學生能夠較快進入到學習的氛圍中,同時能夠帶著疑問完成文章的學習。并且在學習完文章后,我會再次將課堂開頭的問題再次提問一遍,刺激學生對于這些問題進行再次思考,并且鼓勵其提出更加深層次的問題,并選擇其中較為典型的問題進行回答。
其次,如果在課堂中遇到了學生對閱讀的內容有疑問的,就算是無法完成課堂的既定目標,也應當立即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回答而不是選擇在課后進行回答。一旦判斷學生的問題過于深奧,在短時間內解決不了的,應當首先是回答學生的問題,可以選擇將答案簡單化,切勿打擊學生的提問興致,然后在課下再單獨幫助同學對課上的回答進行補充說明以此來完善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
讓學生在自由閱讀的過程中帶著疑問也是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具體做法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設定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之前先了解問題,帶著問題去看閱讀的材料,其二是讓每一位同學在閱讀完畢之后另外提出三個問題,以供討論和老師的解答。一旦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帶著疑問,就能夠較快的尋找到閱讀的重點和中心表達所在,有助于學生準確了解閱讀內容的主旨表達,這是一種對于閱讀的整體把握的提升[5]。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則是在考察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去研究細節從而尋找到自己不明白的點,這是一種微觀上的內容把握。從整體和細節之處對閱讀內容進行把握,都離不開質疑的能力。而這種上課的形式,恰恰是利用了閱讀的教學內容幫助小學生在一天天的學習中逐漸養成質疑的習慣,同時這種質疑的能力也將逐漸轉換成學生的思考能力,對于閱讀材料的思考和對于人生價值的思考。
二.提升學生的質疑能力
隨著小學生年級的提升,對于學生質疑能力的要求也應該是有所提升的。如果說低年級的學生因為各種好奇心對于閱讀內容提出一些遠離主體內容或者是層次較低的內容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處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尚未開始形成思辨的意識,任何問題在他看來都是值得提問的。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學生應當具有了一定的問題篩選能力,即當頭腦中對閱讀材料產生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應該是向老師提問,而應當再仔細思考一下,在文章中再次尋找答案或者是利用頭腦中存在的知識體系對問題進行剖析與解答。如果經歷了這一過程后,對于閱讀材料仍然存在著問題,此時再求助于語文老師,這種做法才能夠有效完成閱讀材料的理解。
為了達成此種目的,語文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策略。首先,帶領學生完成閱讀材料的基本理解,包括作者的信息、文章發生的背景、故事梗概、內容表達的情感、文章基調等等。幫助學生梳理閱讀的基本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于文章深層次和多維度的思考。例如,在學習課文《狼牙山五壯士》的時候,幫助學生了解抗日戰爭的歷史和狼牙山五壯士發生的戰役時間和地點等等內容是必要的,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讓學生提出更多有關于閱讀內容的疑問,例如,在講授完成后,有些同學提出了“狼牙山五壯士的愛國精神和抗戰精神在今日的價值是什么?”這一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已經涉及到了更加深層次的現代愛國主義內核的問題,因此我選擇這個問題進行了閱讀內容的深度解讀和與現代社會的連接。
小學生的質疑能力應當隨著年級的增長而逐漸提升,因此語文教師在對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幫助高年級的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化的訓練。
三.利用課外閱讀內容進行訓練
培養質疑能力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挖掘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利用學生的質疑能力幫助其對于課外閱讀內容的探索至關重要。仍舊以閱讀《狼牙山五壯士》為例,在課堂結束的時候,我對學生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他們去采訪父母或者祖父母關于狼牙山五壯士的印象和相關的故事。這種采訪的形式也是一種提升學生質疑能力的方式,并且這種質疑能力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基礎上的。考慮到在父輩或祖輩的印象中,狼牙山五壯士對于他們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讓學生在詢問和質疑中去探索屬于不同年代的狼牙山五壯士的形象和認知能夠幫助他們理解其存在的價值與文章的寫作意義。
當然僅僅依靠任務去提升學生的質疑能力是不足夠的,還應當讓學生自主去學習有關的內容,無論是歷史層面的還是文學層面的,只要是與上課閱讀內容相關的和學生感興趣的都應當作為其課下閱讀和學習的內容。在課堂結束的時候,語文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或者多個關鍵詞讓學生自己通過網絡去尋找相關的閱讀材料對上課的內容進行補充式的學習。例如在學習課文《背影》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自己尋找更多有關于父愛的文學作品,不僅局限在中國文學作品的范圍,還可以跳躍到歐洲和美洲的文學作品中,然后讓學生思考兩者之間關于父愛表達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并通過相關的閱讀找出幾個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后專門設定一節課讓學生對自己的發現進行交流溝通,并把問題帶給其他學生和老師,讓大家一起探討。這種提出質疑然后共同探討的模式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并且在探討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一種對不同觀點或者內容進行質疑的過程,通過這一思辨的行為讓學生理解語文閱讀的真正魅力所在。實質上,這種閱讀的教學模式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培養模式有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基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探索能力,而這兩種學習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質疑能力。盡管小學生的自我探索能力有限,但是利用質疑能力去提升其思考的能力仍然是在初級教育階段應當被重視的內容。
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應當僅僅停留在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層面,閱讀之后能夠做對題目也不是最為重要的,最重要的東西在于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并且在培養這種能力的同時能夠加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并有效促進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由此可見,質疑能力不僅關系到小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的學習,實際上這種能力的培養將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劉雄麗.新課程下小學閱讀教學的幾點感悟[J].文學教育(下),2019(12):104.
[2]李金林.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學周刊,2019(36):129.
[3]顧林芬.豐富閱讀教學方法,讓語文課堂靈動起來[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1):125.
[4]田瑩.小學語文課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N].咸陽日報,2019-09-04(B02).
[5]張云.走出困境 突破重圍——小學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江蘇教育研究,2012(32):50-51.
本文系平涼市教育科學“十三五”2019年規劃課題《小學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的行動研究》(課題立項號:[2019]PLG422)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靜寧縣德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