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良“校園貸”因其要求低、申請快、易辦理等原因在高校盛行,大學生尚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法律觀念淡薄,金融知識缺乏,加之有關部門監管不到位等原因,誤入“校園貸”,從而引發的惡性事件。本文從“三全育人”的視角出發,通過加強人文關懷、資助育人,完善風險預警機制、持續并規范開展安全教育,探索建立“校園貸”風險防范與教育引導的長效機制,建立提高大學生風險防范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校園貸”;風險預警;安全教育;長效機制
一、“校園貸”的特征及危害。
傳統意義上的“校園貸”是面向在校大學生發放的各類貸款的統稱,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助學、校園創業和校園消費等需求而設立的貸款。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化時代的建立,校園貸產生了面向學生群體提各類服務的新模式,不僅包括了滿足學生學習、生活需求的貸款,還推出了面對學生培訓、創業甚至是消費等需求的信用貸款,歸根結底這是各類機構和個人建立的與在校學生的一種借貸關系[1]。
校園貸在高校學生群體中出現和蔓延是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以及消費觀念改變的產物。當下大學生基本為獨生子女,他們成長在互聯網時代,網購、網絡社交等技能幾乎是與生俱來,家庭對他們的重視與愛護,同時對各種物品消費欲望的增長等各種因素的結合,使網絡消費成為他們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尚未形成完善的利益觀和是非觀,尚未看遍社會的陰暗角落,“校園貸”通過虛假宣傳,以低門檻、操作便捷、分期還款、放款迅速等明顯優勢, 極大的滿足了學生的消費需求,引導學生借貸,但其收費不明晰且類目繁多,存在諸多“隱形費用”,往往會變相發展成為高利貸[2]。對于網絡借貸機構或平臺而言,整體信用良好,學歷較高,同時有學校和家庭保護的大學生,就是他們最滿意的目標。加之家長為學生將來考慮,多數會選擇為孩子“買單”,從客觀上助推網絡借貸平臺在校園市場的蔓延。
校園貸在立法方面雖對其有一定約束,但是其隱蔽性高,放貸成本低等特點使得校園貸的利息催收成為了灰色地帶[3]。平臺在進行催收時,往往手段層出不窮,各類方式都會用上,暴力催收等現象也時常出現。雖然銀監會、教育部、人社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一律暫停各類機構開展校大學生網貸業務。但不良校園貸并未遠離校園,而是披上“新衣”后卷土重來,其形式更多樣,隱蔽性更強,誘惑力更大。
二、 “校園貸”成因分析
1.自身抵抗力不足。學生群體從出生到大學,一直處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多重保護下,涉世未深,尚未形成晚上的是非觀和利益觀,加之各高校學生存在地域、家庭、生活閱歷等差異,消費狀況也各有不同。部分學生易產生相互攀比的心理,為滿足超出家庭負擔的消費支出,會通過借貸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但往往缺乏理性消費觀念,消費欲望不斷膨脹, 消費自控能力差, 這種超前、不理性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為“校園貸”提供的有利條件。同時,大學生是互聯網工具使用最廣泛的群體,且因“校園貸”的手段花樣百出、隱蔽性強,使得大學生成為“校園貸”的主要受害群體。此外,大學生的風險意識淡薄,借貸過程不僅極易忽略校園貸高利率、高費用、高逾期費等因素,而且往往忽略了自身信用評級的重要性。逾期還款、拒絕還款的現象屢見不鮮,忽略了校園貸的實質風險。
2.社會監管力不足。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推動下,互聯網金融普及速度加快,各種網絡借貸平臺處于準入門檻低、行業標準不規范、監管機構不健全的狀態,逐漸深入大學生群體中。校園網絡借貸平臺為爭奪市場,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將借貸條件不斷放寬,無需征信認證、收入證明、抵押,無固定收入的在校學生僅憑證件就可獲得貸款額度,更有甚者僅需簡單填寫個人信息,并提供同學或教師的聯系方式即可完成貸款,并且放款速度快,可謂是“一分鐘申請,一天到款”。因此,在校園網借貸平臺放松風險控制時,學生易于同時在多個平臺進行借貸,而遠遠超過償還能力。互聯網金融迅速崛起,但現有的法律法規、金融監管措施、風險控制手段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相關制度缺乏成體系的約束。
3.家校引導力不足。對于當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需求認識不到位,現在的大學不再是象牙塔,學生渴望融入社會,互聯網信貸機構又緊緊盯住大學生這一優質消費人群,學生在接觸社會的時候,必要的法律觀念、金融知識、信貸常識、誠信意識、風險意識欠缺,生活常識不足,很容易蒙蔽受騙,學校和家庭更看重學生的知識學習,安全風險教育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脫節,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因此也給了“校園貸”可乘之機。
三、“校園貸”現象下教育引導機制的實踐途徑分析。
1.構建規范且長久的安全教育體系。將安全教育、金融知識、誠信教育等內容在大學生入學教育、第二課堂或選修課程中加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及誠信觀念等內容。通過兩微一端等加強宣傳教育,結合“校園貸”的實際案例及所產生的危害[4],搭建宣傳網絡,創新性地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安全教育形式及內容,如已在我校桐鄉校區開展的第二課堂“公民警校”,通過互動式情景參與,突破傳統安全教育的局限,使學生學有所知、學有所用,遠離“校園貸”的不法侵害。
2.建立精準并規范的預警網絡體系。建立一個全覆蓋、多層次、多角度的預警網絡,建立健全網格最小化的信息搜集網絡,從班級入手深入寢室,以寢室長和班干部為抓手,讓學生相互之間成為監督者和提醒者,同時制定定期匯報制度和突發事件緊急上報制度,打通預警通道。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加之細致觀察、動態研判,盡可能掌握學生借貸的情況,促使學生打開心扉、盡早獲取幫助,對于不良苗頭要及時處置,對癥下藥,建立幫扶網絡;創新家校合作育人機制,形成有機聯動一體化的教育主體群, 加強家庭、學校與社會聯動,探索高校、社會、家庭的有機整合,完善預警網絡。
3.建立緊急又高效的應對處理機制。針對“校園貸”引發的不良后果,對上報的問題及時處理,及時糾正,建立健全處置緊急情況的應對路徑,最小網格化管理,一旦發現學生陷入校園貸圈套,學校就要啟動應對預案,通過深入了解,掌握涉及學生范圍、涉及金額、貸款合同、心理狀況等信息,積極應對。其次,為學生提供法律援助,必要時要及時報警,尋求法律保護。同時,為學生提供心理援助,圍繞學生、關心學生,避免引發極端事件。另外,針對已產生的影響,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以此為戒,在廣泛范圍內進行警示教育。
參考文獻
[1] 黃春霞,孟憲喆,李華臣.“校園貸”凸顯的大學生信用安全教”育缺失及應對策略[J].高校輔導員,2017(03):72-75.
[2] 李敘帆.我國校園貸的監管現狀與對策研究[J].法制博覽,2019(17):30-32+35.
[3] 李自立,黃芬.高校治理校園貸的措施淺析[J].價值工程,2018,37(12):61-62.
[4] 焦成芳,梁銀輝,李興,史曉明.“互聯網信貸”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0(03):112-116.
作者簡介:趙翔(1990.8—),男,漢,浙江嘉興,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安全教育。
基金項目:浙江傳媒學院2019年輔導員專項科研項目《“校園貸”風險防范與教育引導機制研究——以浙江傳媒學院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19FDY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