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識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全人理念的統一性、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統一性、以人為本的統一性和“兩性一度”的統一性。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課程思政融入高職通識金課需要加強制度與師資建設,針對不同的教學階段開展階段化通識金課建設,并從通識金課的深度與廣度、信度和效度推進通識金課信息化建設。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思政;通識課程;金課
[作者簡介]盛楊(1977- ),女,江蘇常州人,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江蘇 ?常州 ?21316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融通建設高職‘金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9JSJG4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和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常工通識金課建設探究”(課題編號:20JY007)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地方文化育人團隊項目的資助。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6-0089-05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①。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實施全課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通識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教育理念,其課程建設和教學實踐中融合的政治方向性、價值導向性及文化引領性對實踐和深化課程思政有著積極的參考價值。高職通識教育是基于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舉的特殊性,以“通俗知識”為載體,以心智啟迪和智識培養為目標,兼有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教育功能的教育體系。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發揮通識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打造符合“兩性一度”標準的通識金課,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面臨的新課題。
一、通識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邏輯關聯
1.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與通識教育全人理念的統一。《說文解字》中,“協”解釋為“眾之同和也”,“同”解釋為“合會也”。而“協同”一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文中,有同步、合作的意思。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理念,即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環節,在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將“思政元素”貫穿于高校教學體系中,協調各類教育途徑和資源,形成協同效應。自中國高校引入通識教育以來,“全人教育”理念就成為一種普遍共識,即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美德以及行動能力全面發展的人。通識教育的思想理念用《中庸》中的一句話概括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高等職業教育要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就是要幫助學生實現核心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融合,為學生提供通行于不同群體、行業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引導學生認知不同學科知識并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實現不同知識技能的融會貫通,最終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理念與通識教育全人理念相統一,在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過程中,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效應對實踐通識教育理念將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2.課程思政育德為先與通識課程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統一性。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全科育人的目標,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在知識育人和立德樹人相結合的育人理念下實現全方位育人,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培養知識技能和健全人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兩者的教育目標均指向育人于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②。通識教育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其教育教學目標應以“立德樹人”為前提,“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背景下廣義的“道”,“授”知識、文化、技能相統一的“業”,構建知識技能和社會職業價值養成相統一的職業通識課程體系,實現知識育人和立德樹人相統一的育人目標。
3.課程思政育人為本與通識教育以人為本的統一性。教育實踐中工具理性凸顯帶來的教育異化,使得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的認同度越來越高,不同學科逐漸在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統一的基礎上,實現從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的轉向。2004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以人為本”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人這個中心,做到以人為本、立德樹人”③。通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本質上都是做人的工作,它與專業教育不同,側重于人的培養,而不僅僅是知識或技能的傳授,“對于受教育者來說,具有一種塑造心智的價值,一種與功利的或職業的考慮無關的價值”④。由此可見,課程思政與通識教育都是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探究并解決培養人的問題。學生通過自然、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習,形成開闊的視野和活躍的思維,為其專業學習提供堅實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學習能力。“以人為本”是通識教育的靈魂,它注重學生的人格塑造、人文素養和身心發展,促進學生完全、完整和全面的發展。在“立德”這個內涵豐富的教育目標引領下,課程思政和通識教育體現出在“以人為本”核心指導思想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培養有信仰、有理想、有品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與培養有知識、有技能、有科學素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有機融合,實現育人和育才相統一。
4.課程思政育人功能與高職通識金課“兩性一度”的統一性。高校思政教育承載著政治教育功能與屬性,新時代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教育功能對應著培養適應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必須具備的思想政治素養、公民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和實踐能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發生變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也隨之做出相應改變,由單一的政治性功能,逐步擴展至人文素質、道德教化、法律普及等層面。高職通識教育是在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多元性人才觀的前提下逐步興起的,它能夠提供給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所需的,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其教學內容較思政課更為豐富,表達形式和教育途徑更為多元。建設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高職通識“金課”,必然需要拓展學生知識技能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這將進一步提升高職通識教育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方法論和思維方式,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人格健全與價值引領方面的作用,協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載的政治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多種教育功能。
二、課程思政融入高職通識金課的實踐途徑
1.積極謀劃,制度化推進通識金課建設。從學校層面而言,課程思政建設與通識教育體系分屬不同工作條塊,在機構組織上,前者通常在學校黨委領導下由教學管理部門統籌,后者的職權歸屬則因校而異。有的學校成立分管素質教育或通識教育的教學部,有的學校則將其列入公共基礎課管理的范疇。在通識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推動課程思政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由統領全局的組織機構協調管理。課程思政改革應在全面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前提下,由學校層面進行統籌規劃。要建立黨委領導制,準確定位職業院校辦學方向,制訂本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性意見,整體部署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實施內容和建設過程。在此基礎上,成立通識教育管理機構,通過頂層設計、統籌協作,貫徹落實學校課程思政工作要求,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處理好思政課程與通識課程、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教學管理、教師管理和學生管理等方面的關系。對照“金課”標準完善通識課程體系,制定融合課程思政價值引領的通識課程建設標準,編制包含課程考核、課堂管理、教學評價等內容在內的通識課程育人規范或教學指南,強化課程建設、學術支撐和保障機制,調動通識課、專業課教師和學管教輔等部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各部門、各環節的分工協作,以制度形成監督和激勵,強化質量管理,協同推進課程思政改革與通識金課建設。
2.抓好師資,團隊化推進通識金課建設。教師是立教之本,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抓牢教育者主體責任,強化師德師風,培養建設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通識教育師資隊伍,是實現課程思政融入通識金課建設的關鍵。職業院校通識教育師資多以公共基礎學科教師為主,相對專業教師,基礎課教師的學科較為單一,發展空間較為狹窄,參與通識教育的積極性受限。在通識金課建設過程中,整合全校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構建基礎通識、職業通識和校本通識課程體系,圍繞不同學科、不同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吸引一批學術視野開闊、教學經驗豐富、業務能力突出的專兼職教師加入,積極培養通識教育師資的中堅力量和后備力量,形成以項目引人才、以人才帶團隊、以團隊出成果的良性循環,以此突破通識師資隊伍存在的發展瓶頸。在課程思政融入通識金課建設過程中,團隊教師應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掌握課程思政融合構建的最基本思維工具,立足人才培養目標,貫徹協同育人理念,結合職業教育“三教”改革要求,優化課程內容、建設課程資源、開發新形態教材,圍繞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建設效果等內容進行深度研討。鼓勵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間的學科交叉和師資互通,真正實現通識教育與課程思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貫通。以團隊形式建設高質量、高水平的通識金課,能有效促進教師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和理論素養、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打造教學理念先進、業務能力突出,在教學建設、教學競賽、教學研究等方面均有建樹的通識金課師資團隊。
3.強化“三立”,階段化開展通識金課建設。教育部啟動一流課程“雙萬計劃”后,金課成為職業教育領域課程建設的焦點,課程建設是學校教學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符合職業院校課程建設基本規律的前提下,通識金課建設有其更高的建設標準和要求。
第一,抓好“第一堂課”,重在“立規范”。通識課程以公共基礎課為主體,《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公共基礎課程學時應當不少于總學時的1/4。從學時比例來看,通識課程少于專業課程,但大學一年級開設的課程多以通識類課程為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上好通識教育第一堂課就是上好職業教育第一堂課,要將“第一堂課”上升到確立高職教育課堂教學規范的高度,將通識課程作為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排頭兵。要完善“第一堂課”的教學設計,圍繞立德樹人總目標,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三個根本問題,讓學生了解課程概況,明確學習的意義和目標,營造和諧暢達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通過“第一堂課”強化學習要求,使學生明確并認同職業教育課堂管理的基本要求,打消其對大學課堂管理松散自由的錯誤認知,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重點強調在課程教學和考核形式上有別于中學教育的教學形式、教學環節和教學要點,引導學生及時轉變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以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習規律和教學規范。
第二,抓好過程管理,重在“立言行”。一是重教師的“言行”。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對學生能起到良好的言傳身教作用,更是從職業規范和職業精神的角度給學生確立榜樣。教師的教學言行是對教師職業規范和職業標準的體現,從教師的言行樹立起教師職業規范,能讓學生從教學行為準則入手,對職業精神形成統一的認知。因此,將教師的教學行為納入過程管理,引導學生做知書守禮、友善公正、愛崗敬業的時代新人,是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通識金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
二是重教學的“言行”。課程思政作為一種課改形式,是在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系統性、完整性的基礎上,對課程思想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優化。通識金課融入課程思政改革因子,凸顯的是德育目標的提升甚至是突破。融合思政元素建設通識金課,教學實施的關鍵在于教學設計中知識、能力、素質目標與德育目標的統一,其中教學內容為“言”、教學實踐為“行”。通識課程教學內容包括自然科學、文學藝術、政治歷史等多學科類型,從科學技術、人文藝術和社會發展等關系層面,進行辯證與邏輯的梳理,這些內容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職業能力密不可分。在教學目標設定上要體現出金課建設的高階性和挑戰度,在內容選擇上要體現出高等教育的前沿性和時代性,在能力培養上要實現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能力的創新度。因此,在教學實施中要合理設計有效的教學項目和任務,以體驗式教學、活動式教學、實踐式教學等形式,使學習結果呈現出探究性和個性化的特征,讓富含思政元素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實踐在學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抓好總結反饋,重在“立典型”。如何在教學設計中體現課程思政,如何在教學環節中實踐課程思政,這是很多教師面對課程思政改革時遇到的難題。在教學實施前有制度引導,在教學設計時有團隊研討,在教學實施中進行中期反饋和修改,這些環節都能對通識金課建設起到質量保障作用,但金課實施的最終成效關鍵在于后期的總結反饋。除了同行、專家、督導的反饋意見外,更要重視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和接受程度,真正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解決課程教學中思政元素與課堂教學內容脫節、思政知識碎片化滿堂灌、未能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引導同頻共振等問題。在課程建設后期,要重點做好學生問卷調查、召開學生代表座談會和任課教師座會,把握課程教學效果的實際情況,表彰一批學生、同行評價高,教學亮點成效多的通識課程。要及時總結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成果中成效突出的典型經驗和做法,形成典型案例供同行學習借鑒,同時不回避實際存在的問題,從根源入手進行分析研討,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案,打造全體師生認同的“課程思政”質量工程,建成一批有影響、可推廣的通識金課。
4.提升“四度”,信息化推進通識金課建設。第一,開發線上線下課程,拓展通識教學的廣度和深度。通識課程包含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多個學科以及專業學科的基礎性、通用性知識,其授課面向通常為所有專業學生群體,打造通識金課,首先要解決以下兩個難題:一是系統性完善教育門類和教學內容、實現全員教育,面臨師資不足、教室和時間安排難以統籌的問題;二是基礎課以理論講授為主,過于抽象和枯燥,學生學習興趣弱的問題。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開發網絡教學資源,整合先進的技術手段,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既能突破教學師資、教學時間和教學空間的局限,又能以生動豐富的鏡頭、畫面和虛擬仿真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建設通識金課的有效途徑。線上通識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開放式公選課資源,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主選課;線上教學講透基礎理論,實現教學翻轉,提升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學習效率,并結合學情設計分層教學模塊,在教學任務中體現出知識技能的合理進階,實現通識教育既面向全體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線下主要以教學實踐方式進行理論提升和學習拓展,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和線上教學打通,通過線上普及、課堂精講、課外實踐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拓展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合理提升通識教學的容量和難度,實現拓展教學廣度和深度的目的。
第二,合理運用教學平臺,提升通識教學的信度和效度。“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僅有效解決了傳統通識課程理論教育的不足,使教育內容與形式更加開放和多元,而且在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考量上更為準確和有效。互聯網技術搭建教學平臺,整合通識課程資源,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利用線上教學平臺所產生的源頭數據,對課程教學形成有效的過程性動態監管。教學平臺能全方位地提供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數據,通過學生教學活動參與率、教學任務完成率等狀態數據的關聯、對比,教師能全面了解學生的目標達成、學習進度和學情差異,形成有效的學情追蹤和教學監督。通過及時分析問題數據和教學滿意度數據,開展教學診斷和改進,歸納總結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教學容量、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上做出相應改進和調整,精準定位教學個體性差異,為有效開展線上線下教學輔導提供科學依據,較好地體現出通識金課教學形式的互動性和先進性,進一步提升通識教學的信度和效度。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建設通識金課,從思想和理論角度引領全體教師提升對通識教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認識,以制度形式激勵通識師資團隊教師自覺參與“課程思政”質量工程,有效助推通識課程教學改革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打造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和通識教育改革的雙贏局面。
[注釋]
①②③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④鄭金洲.教育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91.
[參考文獻]
[1]程瑞存,邱開金.高職通識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6(18):20-23.
[2]王麗華.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構建的邏輯理路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8):71-75.
[3]楊曉慧.關于高職思政課程引領協同課程思政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9(18):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