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飛 蘇鳳秀 梁喜獻


摘要:社區公園更新改造作為城市公園有機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更新改造前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以長沙市雅雀湖社區公園為例,運用SD法對更新改造前的該社區公園現狀進行評價和分析,以此為基礎提出社區公園有機更新建議。
關鍵詞:有機更新;SD法;評價體系;更新改造;雅雀湖社區公園
中圖分類號:TU986.5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0-0178-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0.041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Community park renov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park organic renov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se scientific method for evaluation before renovation. As a case of the Ya-que-lake community park in Changsha, the paper evaluate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ark before renovation, using the SD method. And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community-parks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organic renovation concept.
Key words: organic renovation; SD method; evaluation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renovation; Ya-que-lake community park
社區公園作為貼近居民日常生活的一種公園類型,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宜居環境的關注,越來越引起重視。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一些社區公園功能退化、設施老舊、景觀單調、活動空間缺乏和管理維護粗放,已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必須進行更新改造。因此,在改造前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評價,挖掘舊社區公園的潛在價值,協調居民需求與舊社區公園更新改造的關系,成為當前此類公園有機更新的緊迫任務。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人們在建設城市新公共空間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對舊有公共空間的更新改造[1],隨之出現了許多相關的理論研究。例如,何鏡堂等[2]通過對東莞可園歷史片區的更新改造項目分析,探討了嶺南舊城區更新改造的方法,提出以更新改造公共空間為切入點,有節制、有重點地切入舊城區更新改造,進而實現更新改造的可持續性;路毅等[3]以牡丹江北山公園更新改造為例,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該公園的規劃布局、服務設施和景觀文化等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尊重場地、利用現有優勢,改造經濟合理且獨具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議;吳巍等[4]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對武漢紫陽公園的更新改造展開了研究;崔伊飛等[5]在生態設計理念指導下研究了新農村民居的更新改造策略;華瑩珺等[6]從有機融合的角度提出了杭州市昌化鎮南屏山公園更新改造措施;上述這些都是對舊有空間更新改造方法的研究。
有機更新理論是吳良鏞[7]在對北京舊城改造的長期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菊兒胡同的成功更新改造案例所提出來的城市更新理論。近年來,該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包括公園在內的城市公共空間有機更新研究。如吳倩宇等[8]在長沙麓山南路兩廂更新改造探索中,將更新改造涉及的有機更新要素劃分為“顯性有機要素”和“隱性有機要素”, 進而探討有機更新理論指導下的不同類型的舊城有機更新模式;繆建平等[9]將有機更新理論與城市公園更新改造相結合,以福安富春公園更新改造為例,研究了城市公園有機更新的方法;韋鴻雨[10]以廣州火車東站南廣場綠地更新改造為例,分析該項目的得失,并結合有機更新的理念,探索了城市綠地有機更新的方法;尹志雯[11]以同鑼鼓巷大宅院住宅為例,探索了有機更新理論在舊城居住環境中的應用;陳員新等[12]基于景觀感知評價數據,提出了南岳北支街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策略措施。有機更新是基于理論研究的定性思考,SD法是基于使用者評價的定量分析,本研究將兩者結合,形成取長補短的作用,為社區公園更新改造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1 ?有機更新理論的概念及特點
1.1 ?有機更新理論的概念
“有機更新”,即采用適當規模、合適尺度,依據改造的內容與要求,妥善處理目前與將來的關系,不斷提高規劃設計質量,使每一片的發展達到相對完整性,這樣集無數相對完整性之和,即能北京舊城的整體環境得到改善,達到有機更新的目的[7]。該理論的目的,是通過維護性更新改造,有步驟地將舊場地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場地主題風格、功能劃分、空間布局、交通組織、植物景觀和附屬設施等進行可持續性的更新改造。實質是對場地進行有機更新,例如如何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正確處理好場地規劃設計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以及如何統籌好場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系等。
1.2 ?有機更新理論的解讀
1.2.1 ?整體與局部 ?有機更新理論強調用全局的眼光,在舊城區有機更新過程中保證城市的整體建設與局部場所的更新改造的統一協調,同時在更新改造區域內部各要素也要協調一致。以有機更新理論為指導,對于舊社區公園的有機更新,既要正確處理好該公園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也要正確處理好公園內部各要素與公園整體環境的關系[13]。
1.2.2 ?時間階段性 ?在菊兒胡同的改造過程中,吳良鏞[7]認為在舊城的有機更新中,應當根據現狀進行區域劃分,分階段進行更新改造?!叭魏胃慕ǘ疾豢赡苁亲詈蟮耐瓿?,也不會是最后的完成,而是永遠處于持續的更新過程”[14]。舊社區公園的更新改造也應當如此,不應當在全部推倒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而應當是有步驟有階段地進行,這樣才能夠保證更新改造的可持續性。
1.2.3 ?新舊景觀 ?社區公園豐富了群眾的業余休憩生活,對周邊的居民而言,往往有較強的認同感,承載著該區域的人文資源。因此,在整個更新改造過程中,應正確處理好新舊景觀的關系,謹慎地做好“取”與“舍” [15],剔除現有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在現有的環境中增加新的元素[16],在尊重場地人文資源和挖掘原有潛力的前提下,進行有機更新以滿足使用者新的需求。
1.2.4 ?群眾參與原則 ?城市是市民活動的載體,而城市有機更新是為了滿足市民的生活生產需要[17]。對于城市的更新改造,有機更新理論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其中,按照自己的需要制定城市有機更新的方案。市民的參與賦予公園“人情味”,增加公園的人文氣息[18]。在社區公園的有機更新中,應當調動市民積極參與,在充分考慮到市民的行為與需求的基礎上,增強市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19],對原有不適應的景觀要素進行更新改造,才能構建出滿足市民需求的公共環境空間。
2 ?社區公園SD法評價體系構建
2.1 ?SD法的定義
SD法是Semantic Differential法的簡稱,又稱感受記錄法。此方法通過言語尺度評分對心理感受進行測定,將獲得的評測者的感受構造出定量化數據[20],可定量描述被調查對象的概念和構造[21]。近年來此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規劃、建筑和園林等方面的研究,成為一種對空間場地研究分析的有效方法[22]。
2.2 ?評價尺度的確定
通過測定被調查者對目標公園空間的各個景觀要素的心理反應,定量地描述研究對象,以建立相關景觀評價體系,通過對各個描述對象的尺度進行評價打分,獲得定量化數據,最后得出目標公園空間的相關評定。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以照片配以文字說明向被調查者展示,將被調查者的心理反應通過定量化語句記錄下來,獲得相關數據,作為此次分析的樣本。
此次評價尺度的等級分為5個級別,以0為軸對稱,將差、比較差、一般、比較好、好分別賦以分值-2、-1、0、1、2。
2.3 ?評價指標和被調查對象的確定
以被調查者對目標公園改造前的心理感受為依據,圍繞社區公園規劃設計要點,通過專家訪談法選取了30個評價指標。分別對目標公園的主題風格、功能布局、空間處理、交通組織、植物景觀、附屬設施和管理維護7個大方面進行評價,每個大方面又細分為若干小類,總計30個小類(表1)。
為了保證評價的科學性、保證調查的廣泛性和代表性、避免調查對象單一,此次評價選取了兩組具有明顯差別的調查對象。一組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風景園林專業學生23名,稱之為專業組。一組是隨機選取的目標公園的使用者以及附近社區居民67名,稱之為非專業組。專業組人群基于風景園林學科知識能更好地對社區公園主題風格、空間處理和植物景觀進行評價,非專業組人群基于社區公園高使用率能更好地對社區公園功能布局、交通組織、附屬設施和管理維護進行評價。
3 ?基于SD法評價的雅雀湖社區公園有機更新現狀分析
雅雀湖社區公園作為長沙市較早建設的社區公園,地處開福區四方坪街道范圍內,占地15 000m2,公園分為中心廣場區、老人小孩活動區、健身活動區、植物造景區和管理服務區5個功能區。其中,中心廣場區以硬質鋪裝廣場為主,配有廊架、文化墻和景觀亭等園林小品,為主要活動場所;老人小孩活動區配有適合老人小孩活動的康體游樂設施;健身活動區主要由門球場、羽毛球場及其附屬設施組成;植物造景區以植物景觀為主,配以微地形處理;管理服務區設置了管理用房和公共廁所等服務設施。公園周邊社區環境良好,人口較為稠密,服務對象主要為雅雀湖社區、金帆小區、四方小區和勝利村的居民。雅雀湖社區公園SD法評價得分情況見表2。
3.1 ?主題風格分析
在主題風格評價中,專業組與非專業組評價得分均為正值,分值接近于0,介于0~1。公園主題方面,盡管雅雀湖社區公園在平面布局形式上像一只燕雀,公園的鋪裝和文化墻等有一些燕雀方面的元素,但僅是平面構圖的形似只能達到俯瞰的效果,不能讓行走在其中的人產生聯想,且其他相關主題要素分布零散、形式不一。根據有機更新理論的整體性和連貫性特點,該公園不能形成完整的主題特色,自然無法給人以視覺沖擊和深刻印象,導致該公園主題整體感知不強。
3.2 ?功能布局分析
在專業組和非專業組中,各項指標評價得分均為負值,表明公園功能布局方面欠妥。其中,在功能分區、各功能分區聯系、健身活動區使用狀況和游憩設施情況4個指標中,非專業組分值均較大幅度低于專業組,而非專業組由公園附近居民組成,為公園的主要使用人群。因而依據有機更新的群眾參與原則,說明非專業組結果更有說服力。公園功能分區欠合理,各分區有機關聯不夠緊密,健身活動區使用頻率低,游憩設施需改善。
3.3 ?空間處理分析
各項指標均為負值,其中在空間層次感、與周圍環境空間結合、地形變化和小品建筑體量4個指標中,專業組分值低于非專業組,專業組的評分更有說服力,因為作為有一定學術背景的專業人群,對于空間的感知往往高于非專業組。以上結果表明,在空間處理方面,公園內部空間缺乏層次感,與周圍環境空間有機結合程度不高,地形處理單調,小品建筑體量與公園環境不相宜。
3.4 ?交通組織分析
各項指標均為正值,表明無論是就專業組還是非專業組而言,公園交通組織方面設計較為合理,交通可達性與銜接性較好。其中,出入口布置這一項,專業組得分0.643、非專業組得分0.691,表明出入口的規劃位置充分考慮了公園外部交通情況和周邊住宅區分布情況,便于周圍居民到達和進入公園。另外,公園內部游路布局也較為合理,方便快捷地鏈接了各活動空間,自由的曲線道路設計也為人們休閑散步提供了良好場所。
3.5 ?植物景觀分析
各項指標均為正值,表明公園植物景觀效果良好。其中以專業組專業的眼光看,生長情況、品種豐富度和層次分明度3個指標情況相對較好。而季相明顯度這一指標,專業組評分0.316,非專業組評分0.329,得分相對本組而言較低,可見公園的植物配置僅僅是達到了“覆綠”的效果,季相變化不明顯,植物色彩單一,缺乏觀賞性。
3.6 ?附屬設施分析
各項指標均為負值,分值介于一般與較差之間,表明公園附屬設施配套分布情況不理想。公園內照明燈具方面僅滿足了功能性照明,缺少烘托氛圍的景觀性照明;垃圾桶數量較少,分布不合理;地面排水不夠順暢,雨天路面積水情況嚴重;指示牌缺乏,標示系統不夠完善。根據有機更新理論,表明公園缺乏一個完整的、合理的附屬設施體系,需要對附屬設施進行進一步的改善。
3.7 ?管理維護分析
結果均為負值,表明作為有機更新理論隱性因素的管理維護方面公園還做得不夠。其中,環境安靜程度,專業組評分-0.723,非專業組評分-0.911,而非專業組作為公園的日常使用者評分更有說服力,可見公園未能為附近居民提供安靜的室外休閑環境。另外,公園的衛生清潔度和安全保障方面也有待提高。
3.8 ?整體感知分析
整體感知評價,是指所有被調查的對象對雅雀湖社區公園改造前規劃設計和使用情況的綜合評判,是被調查者對目標空間整體滿意度的評價。由主題風格、功能布局、空間處理、交通組織、植物景觀、附屬設施和管理維護7個類別組成,每個類別的分值來自于各自組成的評價因子分值的平均值。
在整體感知評價中,主題風格、交通組織和植物景觀,專業組和非專業組評分為正值;功能布局、空間處理、附屬設施和管理維護,專業組與非專業組評分為負值。說明在改造中,主題風格、交通組織和植物景觀為公園使用狀況較有利因素,應當妥善把握并充分挖掘。而功能布局、空間處理、附屬設施和管理維護為公園現狀的不利因素,是更新改造的重點與關鍵。
4 ?基于SD法評價的雅雀湖社區公園有機更新建議
4.1 ?主題風格——繼承主題,織補元素
在場地有機更新中,“推倒重來”的全面更新改造往往會使原有場地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不利于繼承和保護原有場地的人文因素,難以在原有優勢的基礎上經行調整和創新[23]。長沙市雅雀湖社區公園當初的規劃有一定的主題要素。但由于表現途徑不多,表現要素不連貫、不統一,視覺沖擊感不強,主題表現效果不顯著。由于城市公園能反映一個城市的人居環境和歷史文化[24],因此可以在繼承原有文化主題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現有主題元素。通過新建小品的引入、植物造景的營造和景觀視線的控制等表現方式,織補新的景觀元素,賦予新的湖湘文化內涵,達到新舊景觀的有機融合,從而營造一個既為使用者所熟悉,又讓人眼前一亮的景觀,實現“舊園換新顏”的目的[25]。
4.2 ?功能布局——有序改造,密切聯系
社區公園作為城市居民經常使用的場所,為居民休閑娛樂和文化健身等提供了便利。對于為當地居民所熟知的社區園功能布局更新改造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應當有步驟、有階段地進行。無序的更新改造過程,會影響和干擾居民日常的休憩、健身等活動。在對雅雀湖社區公園的有機更新過程中,應當通過合理劃分功能分區,加強各分區之間的交通、空間和景觀的有機聯系,提升老人、兒童、健身、游憩和廣場等分區的附屬設施條件,提高上述區域的使用率,合理規劃小品建筑的布局和功能,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活動需求。
4.3 ?空間處理——改善層次,延續空間
對雅雀湖社區公園進行有機更新,應當妥善處理好公園與周邊環境空間上的關系。通過對地形的營造和小品建筑體量控制,提高公園的空間層次感。而通過提升空間層次感,加強對公園使用者的視線引導和組織,使公園與周邊環境在空間上更加緊密聯系起來。
4.4 ?交通組織——尊重現狀,合理集散
雅雀湖社區公園在交通組織方面,各項指標均為正值且得分較高。因此,對公園交通組織的有機更新,應當在尊重現有交通組織條件下,緊密結合功能布局和空間組織等方面的更新改造,進一步優化游路的布局和設置,積極疏通好公園使用者的集散關系,從而更加便捷地處理好公園各功能分區的組織關系,更加巧妙地組織好公園各區域的空間聯系。4.5 ?植物景觀——分明季相,豐富色彩雅雀湖社區公園的植物景觀有機更新,應當在繼承原有植物“覆綠”效果的前提下,注重植物景觀效果的提升。選取一定規格和數量的長沙市鄉土植物,杜絕有毒、刺、飛絮、難聞氣味的品種,根據植物的觀賞習性,營造出“春花、夏葉、秋實、冬枝”的植物季相景觀,實現公園植物景觀的時序連貫性。此外,明快鮮艷的植物色彩,給人以活潑歡快的氛圍,在“覆綠”的植物景觀格局中,通過植物色彩的點綴,對整個公園景觀氛圍的營造上起到“點睛”的作用。
4.6 ?附屬設施——小處著手,大處提升
社區公園附屬設施的有機更新,應當“小處著手,大處提升”。在進一步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充分聽取使用者意見的前提下,摸清使用者活動規律。根據附屬設施更新改造的要求,妥善處理現在與未來的關系,根據適當超前的更新改造原則,合理調整照明燈具、垃圾桶、指示牌和園桌椅等附屬設施的布置,適當增加園林設施數量。在提升附屬設施服務功能的同時,結合公園主題表現的更新改造,注意設施景觀造型的改進,在照明燈具和指示牌等設施中融入主題文化元素,提升附屬設施的景觀功能,進而也強化公園的主題表現。通過對附屬設施的“小改造”,公園的服務功能和景觀質量也會得到“大提升”,從而達到公園附屬設施有機更新的目的。
4.7 ?管理維護——積極參與,群維群管
有機更新理論的群眾參與原則,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場地有機更新中來。作為雅雀湖社區公園的使用者,居民應當為社區公園更新改造建言獻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持續關注更新改造的進度和質量,同時也應當積極參與公園日常管理,共同維護大家所共享的宜居環境。而作為公園的管理方,建議根據現代人的生活需求進行精細化管理[26],加強公園日常的動態管理維護,加大公園環境的保潔力度,通過對公園功能的重新規劃和空間的更新改造,提升公園環境的靜謐度與舒適度。此外,還應當通過提高公園各區域的使用情況,來提升公園整體的使用率,進而提高公園使用者的安全感。
5 ?結語
與傳統的場地更新改造方法相比,有機更新理論是一種以全局的、動態的、連續的和群眾參與的觀點來更新改造場地空間的理論。該理論強調更新改造不是在推翻場地原有的基礎上重來,而是在充分挖掘場地潛力的基礎上,通過局部的、維護性的更新改造,將原有不利條件逐步淘汰,進而達到場地有機更新的可持續推進。
通過對社區公園現狀的SD法評價,獲得使用者對于社區公園評價的定量化數據,進而量化社區公園現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再以有機更新理論為指導,把握更新改造中的主次矛盾,正確處理現有條件與更新改造目標的關系,合理定位使用者的需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場地有機更新,最終營造出居民滿意的社區公園環境。
參考文獻:
[1] 崔 ?爍.城市活力視域下公共設施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11):201-202.
[2] 何鏡堂,陳曉虹,何正強.公共空間改造為切入點的嶺南舊城更新——以東莞可園歷史片區為例[J].建筑學報,2010(2):38-43.
[3] 路 ?毅,張佳佳.尊重場地特征的城市公園改造規劃研究[J].山西建筑,2012,38(31):9-11.
[4] 吳 ?巍,王裕超.城市更新視角下的公園改造設計——以武漢紫陽公園為例[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8,33(6):98-100,104.
[5] 崔伊飛,譚海平.生態規劃和設計在新農村聚落景觀中的應用[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19):184-185.
[6] 華瑩珺,徐 ?斌.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背景下的昌化鎮公園改造設計[J].北方園藝,2019(5):95-100.
[7] 吳良鏞.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8] 吳倩宇,廖艷紅.“顯性與隱性”,有機更新再探索——以長沙市麓山南路兩廂改造為例[J].中外建筑,2012(4):43-45.
[9] 繆建平,張 ?鷹,劉淑虎.城市公園有機更新的方法研究——以福安富春公園更新為例[J].華中建筑,2014,32(9):120-124.
[10] 韋鴻雨.廣州火車東站南廣場綠地的有機更新實踐[J].廣東園林,2012,34(3):50-54.
[11] 尹志雯.有機更新理論在舊城居住環境改造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9.
[12] 陳員新,劉路云.基于景觀感知評價的南岳北支街歷史文化街區有機更新[J].住宅與房地產,2019(19):214-216.
[13] 韓 ?璐.城市公園改造設計研究——以洛陽市南關公園為例[D].洛陽:河南科技大學,2019.
[14] 曾昭奮.有機更新:舊城發展的正確思想——《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讀后感[J].新建筑,1996(2):33-34.
[15] 韋鴻宇.廣州火車東站南廣場綠地的有機更新實踐[J].廣東園林,2012,34(3):50-54.
[16] 黎鳳林.有機更新在城市濱水空間設計中的應用——以重慶黔江區三岔河片區更新設計為例[D].重慶:重慶大學,2012.
[17] 賈 ?超.“有機更新”理論在城市公園改造中的應用與探索[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
[18] 陳 ?舒.歷史街區有機更新模式研究——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J].特區經濟,2013(5):137-139.
[19] 崔文波.城市公園恢復改造實踐[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20] MELTON A M A, SCHULENBERG S E. On 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logotherapys empirical contributions to humanistic psychology[J].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2008,36(1):31-44.
[21] 宋 ?剛.清華大學紫荊學生公寓環境行為調查與使用評價[J].南方建筑,2005(6):109-113.
[22] 黃 ?瑛.有機更新的城市歷史公園規劃設計與改造——基于拉薩宗角祿康公園改造的SD法評價[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3(6):135-138.
[23] 關午軍.重生再利用——城市更新中公園景觀有機發展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6.
[24] 鐘 ?莉,黃 ?瑩,闕欣欣.基于循環經濟的城市公園建設模式研究[J].北方園藝,2015(17):197-200.
[25] 季 ?蕾.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D].南京:東南大學,2004.
[26] 李 ?婧,張曉婉.城市修補理論在上海老公園改造中的應用[J].中國園林,2019,35(6):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