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翔 張偉東 陳壽琴 尹麗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20)05-152-02
摘 要 產教融合即將教育與產業結合起來,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之后,可以對知識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強化對知識的理論,檢驗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在產教融合模式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是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的重要方式。本文對產教融合模式進行簡介,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產教融合模式下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 產教融合 創新創業 協同育人 機制
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學生的發展狀況會成為學校發展成果的重要評價標準。推廣產教融合模式,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發展平臺,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產教融合模式在推廣過程中也遇到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產教融合模式簡介
在眾多的辦學模式中,產教融合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這種模式將學校所設置的專業與對應的產業結合起來,根據產業的發展方向去優化教學方向,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學校專業的發展與產業的發展相輔相成,學生學成以后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就業也相對更加順利。通過這種模式,還能促進學校的多元化發展。產教融合不僅僅是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需要的融合,更是教育鏈與產業鏈的融合,可為學生提供多維發展空間,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電子商務專業與電商產業的融合,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學習到先進的電商知識,另一方面則能夠讓學生掌握最新的電商操作技能。將與電商相關的資源進行整合,發揮資源的最大價值,促進產業更好更快的發展。這種模式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更注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參與一些實際的工作,在工作中了解產業情況,從而實現專業與產業的有效結合。同時,學校與企業開展一些合作項目,讓學生與項目的一部分工作,將電商企業的資源利用起來培養學生,有利于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技能。根據電商企業的運營模式,結合項目實踐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剖析,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此同時,學校也能夠為企業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二、產教融合模式下協同育人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產教融合缺乏應有的深度
根據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情況來看,近年來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這些合作基本是高校與企業之間相互相互達成的人才培養協議,地方政府很少參與其中,使得產教融合模式的推廣力度不夠。有很多校企之間的合作只是局限于框架協議的簽訂,并沒有展開實質性的合作。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發揮著橋梁作用,如果不通過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產教融合模式很難達到應有的推廣深度。例如,在高校與地方企業簽訂合作項目的同時,地方政府很少給予融資支持,稅收減免政策落實不到位。即使高校和企業愿意協同育人,無奈缺乏應有的物資和政策保障,導致雙方在推進產教融合模式的過程中都缺乏主動性,協同育人機制的推進也因此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礙。由此可見,要大范圍的推廣產教融合模式,發揮協同育人機制的效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二)“雙師型”教師資源不足
產教融合模式的推廣需要“雙師型”教師資源的支持,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要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但是,校方和企業方的目標卻是不同的,高校需要借助企業這個實踐平臺去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鼓勵學生在企業實踐過程中進行創新,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企業的目的則是要盈利。如果企業在于學校合作的過程中無法獲取明顯的收益,那么企業就會在合作中表現出消極態度。在培養學生這些能力時,要求教師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又要有相應的企業實踐經驗,也就是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比較高,這是許多高校的在師資方面比較欠缺的。例如,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師雖然非常熟悉國際貿易術語和法則,懂得國際結算、國際物流的相關操作和流程,但這些僅限于對理論知識的探究。實際上很多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師都沒有從事過或者兼職過國際貿易相關工作,這就是使得教學內容有些空洞,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即使學生能到企業學習,面對實際工作時也會表現得手足無措。
(三)缺乏健全的創新創業制度
許多地區的產教融合都還處于初級階段,創新實踐平臺比較少,難以滿足學校和企業雙方的發展需求,實踐教學因此也受到很大的阻礙。由于發展力度不足,創新創業制度也不夠健全,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在這樣的情況下,產教融合面臨的問題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解決,會進一步阻礙產教融合進度。例如,校企合作模式缺乏穩定性,運營經費也嚴重不足,這些都戶容易使教育主體發生偏離。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注重的是利益,學校注重的是人才培養,兩者在本質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于是,在對產教融合模式進行規劃時,雙方也會出現分歧,創新創業制度更是難以完善。如果不能對產教融合作出合理規劃,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就無法得到有效利用,產教融合模式的推廣進程必然會非常緩慢。
三、產教融合模式下協同育人機制的推廣策略
(一)構建良好的協同發展體系
要促進產教融合模式的發展,增強其可實施性,就需要對高校及企業這兩個參與主體進行深入研究,根據雙方的發展需要,構建完善的協同發展體系,以踧踖產教融合辦學。在此過程中,應考慮學生的興趣和特點,結合專業特色和行業發展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具備吃苦耐勞精神,這樣才能夠在社會中獲得一定的競爭力。例如,大數據專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學校可以采用項目化教學的方式進行產教融合。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讓學生參與到企業項目的一些簡單工作中。一方面,學生可以在項目中檢驗自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利用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可以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在行業中的發展前景,有利于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的就業方向。而在學生參與項目的過程中,也能夠為企業創造一定的價值。在企業和學生雙方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學生畢業后還可進入企業工作,這是產教融合比較好的一種發展結果,學校和企業的發展都能得到很好的滿足。
(二)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雙師型”教師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高校的“雙師型”教師人才卻比較欠缺,所以需要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例如,高校在招聘教師時,可優先錄用有一定企業工作經驗、專業知識和能力都比較強的人才。同時,學校應為教師提供一定的實踐機會,估計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接受相應的鍛煉。在學生到企業實習、參與實踐活動時,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教師的科研成果,也可以通過入股或者轉讓等形式,使之產業化。在高校構建創新創業指導機制,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或者一些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時,教師才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三)加大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
產教融合并不是單純的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雙方的合作對于地方經濟的發展是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的。所以,在推行產教融合模式、協同育人機制的過程中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撐,這就需要加大地方政府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例如,地方政府應充分了解高校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所需要的資源支持,了解企業的發展需要,將產教融合作為地方產業發展的一部分,對其進行統籌規劃。教育、人才優先的理論應融入到各項政策中,幫助高校形成學科專業模式,使其既能夠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又能夠滿足產業的發展需求,從而實現協同育人的目標。同時,加大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力度,給予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一定的資助,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從稅收的減免、貸款的免息等政策出發,為學生提供更多創業機會。
(四)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為實現教育與產業的有機融合,高校應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在學生發展方向的選擇上給予科學的指導。在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指導時,還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建立完善的教育評價機制,及時反饋教育成果和其中存在的問題,以提高教育質量。例如,傳統的理論知識考試、論文寫作及論文答辯考核方式可以沿用,但也要對評價方式進行創新。如在校企合作中,學生對于企業實踐一定有自己的收獲和感想,通過學生對實踐活動的分析、總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學校和企業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還可對學校的教學模式、企業的發展模式、崗位工作特性等作出自己的評價,在三方的相互評價下,才能促進各方的共同發展。并且,采用多維的項目考核模式,還有利于促進高校與企業發展目標的協同化,對于產教融合模式的推進能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十分必要,這是產教融合模式下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機制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產教融合模式下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機制的推進,首先需要構建良好的協同發展體系。同時,高校應注重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使學生在獲取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得到良好的實踐指導。此外,還應加大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使產教融合模式發展到應有的深度。
【研究項目: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科研項目(編號:KY2019025);重慶市合川區科技拔尖人才團隊研究項目;重慶市合川區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中心研究項目;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編號:JG2018024);重慶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渝教改〔2018〕2號)】
參考文獻:
[1]孔韜.產教融合深化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37(2):153-155.
[2]顧抗.產教融合深化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0):103-104.
[3]郭穎梅.農科教融合與產學研協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J].管理觀察,2019(26):133-135.
[4]趙永平.地方本科高校產教融合背景下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9(23):35-36.
[5]高超鋒.新時代高校創新創業實踐育人協同機制設計[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9(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