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講計劃”的實施,在徐州中小學教學領域掀起了一場“革命”,使學生由課堂上的“配角”變成了“主角”,從“跟班”變成了“主演”,充分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這一過程中,廣大教師也產生了大量的教學心得,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本文以小學英語教學為例,總結與梳理于“學講計劃”的學習心得和教學成果,探討“學講計劃”指導下的小學英語教學新模式。
【關鍵詞】學講計劃;小學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孫緒紅,江蘇省新沂市春華小學。
“學講計劃”中將學生的學習行為歸納為“五學”,要求教師按照“自學、問學、互學、教學、悟學”五個步驟,指導學生開展學習。然而,隨著對于“學講計劃”的理論學習越來越深入,教學經驗越來越豐富,筆者發現自己曾經對于“五學”的理解過于淺顯,甚至有失偏頗?;诖?,筆者以What time is it?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結合個人的學習成果和實踐體會,以“五學”為切入點,針對“學講計劃”指導下的小學英語教學展開新的研究與探索。
一、自學——自然生成問題,自主解決問題
課前預習,是“學講計劃”實施的第一個環節,也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第一步。在最初以“學講計劃”為指導開展教學時,筆者習慣于向學生提出預習問題并布置預習任務,這種方式看似“高效”,事實上剝奪了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并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學講計劃”指導下的“自學”,應該遵循“自主提出——質疑-互相交流問題——自然生成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流程,讓學生真正實現“自學”。
例如,在What time is it?這一單元的預習環節,教師可以進行以下教學設計:首先,自主提出質疑。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問題;其次,互相交流問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針對彼此的問題展開小組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中一邊質疑,一邊釋疑,自主解決部分問題;再次,自然生成問題。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各個小組應該提煉并總結出來,形成預習任務,留待自主解決;最后,自主解決問題。學生經過深入思考、查閱資料、相互討論、生活觀察等多種方式,對于自然生成的問題加以解決,真正做到自主學習。
二、問學——巧妙提出問題,實現啟發引導
“學講計劃”倡導“問學”模式,即鼓勵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實現獨立思考。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經歷過“為問而問、一問到底”的階段,事無巨細,都要發問。事實上,這種“高密度、低質量”的提問并不能真正啟迪學生的智慧,引發學生的思考。因此,筆者認為,要想真正發揮“問學”的優勢,教師應該在提問中秉持以下原則:首先,開放性原則。教師提出的問題如果是“非黑即白,張口就來”的問題,那么就難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思考。只有那些具有一定討論價值和思考空間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其次,階梯性原則。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思維能力不同,能夠接受的問題難度也不一樣。另外,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于問題的思考需要經歷“由淺入深”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應該秉持階梯性原則;最后,啟發性原則。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有限,需要教師借助問題,啟發和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因此,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應該秉持啟發性原則。
例如,在What time is it?這一單元中,讓學生掌握英文的時間表達法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針對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1. 請大家觀察圖片中的時鐘,并猜測下面句子所表述的時間。如Its one oclock; Its two oclock;2. 請大家聆聽對話,并猜測下面句子所表述的時間。如Its three oclock;Its four oclock;3. 請大家觀察老師手里的時鐘,嘗試用英文表達時鐘上的時間。如5點;6點。這三個問題不僅呈現出明顯的難易梯度,也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間,并且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時間表達的規律,真正發揮了“問學”的啟發與引導功能,踐行了“學講計劃”的理念。
三、互學——鼓勵合作探究,深化學習體驗
“自主、合作、探究”,既是新課標理念倡導的教學方式,也是“學講計劃”努力構建的學習模式。然而,在以往的“互學”中,筆者對于自身的定位和職責曾經感覺迷茫。在經過長期的研究與摸索之后,筆者得出經驗,在“互學”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細致觀察。觀察,是指導的前提。在學生“互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介入指導,而應該多加觀察,給學生的自由發揮留足空間。同時,為客觀而科學的指導做好準備;其次,適時指導。教師應該掌握指導的方法與時機,盡量不要打斷學生的交流,也不要影響學生的思路。只有當學生的交流與討論嚴重偏離“正軌”或幾近陷入瓶頸的時候,才以參與或合作的方式加入討論中,幫助學生重回“正軌”,突破瓶頸;最后,及時肯定。對于小組或個人的優異表現,教師應該及時做出回應。可以通過一個贊許的微笑、一根豎起的拇指、一句表揚的話語,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激發學生“互學”的自信和興趣。
例如,在教學What time is it?這一單元時,教師要求學生觀察所給例句,并以小組為單位,針對“Its time to...和Its time for...”兩個句型在用法上的區別展開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注意觀察各組的情況,當有學生率先說出“for的后面都是名詞,to的后面都是動詞”這個關鍵點的時候,教師馬上與該生對視,并點頭微笑,表示對他的見解的認同與肯定,從而激發他進一步思考與表述的熱情;當有的小組始終無法進入狀態,抓不住要領的時候,教師可以以組員的身份加入討論,并對學生進行點撥:“我們試著把for和to后面的詞互換一下行不行?”以此來啟發學生的思考。通過教師的細致觀察、適時指導與及時肯定,學生的“互學”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學講計劃”的理念和精神落到實處。
四、教學——展現學習成果,梳理知識脈絡
“學講計劃”指導下的“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而是學生“自教”并“自學”。在以往的教學中,筆者往往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思路來闡述學習成果,這顯然不利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梳理知識脈絡。經過深入學習與長期踐行“學講計劃”,筆者認為應該在“教學”環節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讓學生自己梳理思路。教師可以傳授學生梳理思路的方法,但是絕對不能取代學生梳理思路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來闡述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其次,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教師應該拋棄自己授課中的“套話”,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并總結規律;最后,讓學生自己內部完善。學生所講的內容必然存在不足之處,教師要讓學生通過互相點評或小組討論來指出問題所在,并改正問題,使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實現自我完善。
例如,當有學生闡述:“時間表達法就是It is+時間點+oclock”時,立刻就有學生提出疑問:“oclock的意思是‘整點,那不是‘整點怎么辦?”于是,負責闡述的學生就會重新組織語言,將其完善為:“整點的時間表達法就是It is+時間點+oclock?!痹谡麄€過程中,教師只是“觀眾”,學生才是“主角”,學生通過互幫互助,不僅清晰地梳理了思路,也準確地表達了觀點,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教”與“自學”。
五、悟學——總結經驗心得,完善學習架構
總結與反思,是課堂教學中的“尾聲”環節,也往往是教師的“獨秀”環節。教師恨不得把本課所學的內容“掰開”“揉碎”“喂”給學生。事實上,這并不符合“學講計劃”的理念。筆者認為,“學講計劃”指導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一些途徑,將總結與反思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完善知識架構。首先,繪制導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總結本課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網絡;其次,書寫心得。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書寫學習心得的方式,讓學生回顧并反思學習過程及結果,從而積累學習經驗,完善知識架構;最后,學講結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兩兩組隊,開展學講活動,實現以講促學。
例如,在學完What time is it?這一單元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同桌之間開展學講活動。學生通過講學結合的方式,反思學習過程,交流學習心得,總結學習成果,從而真正做到“悟學”,在總結與反思中完善知識結構,提升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在“學講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持續加強學習與探索,爭取正確理解“學講計劃”的內涵,精準踐行“學講計劃”精神,通過構建“五學”學習模式和落實“五步”教學理念,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代金燕.用心靈與學生對話,做個真誠的聊天者——談“學講計劃”中的小學英語課堂對話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6(03).
[2]周薇.幸福學習,快樂表達提能力——有感“學講計劃”在小學英語教學的實踐[J].校園英語,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