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欣
關鍵詞:重大疫情;亞洲流感;香港流感;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狀病毒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4 — 0023 — 03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對我國造成了重大影響,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生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學界稱為重大疫情爆發。重大疫情是指某種具有爆發性、流行性,造成或可能造成社會工序中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或有擴散趨勢的群體不明原因的疾病①。新型冠狀病毒爆發讓生活信息化時代,享受現代醫學的人們回顧起了建國以后在我國爆發的重大疫情。新中國成立后,在我國陸續發生過三次重大疫情。1975年從爆發“亞洲流感”,由貴州蔓延到各地,1968年香港爆發“香港流感”,2003年年初全新SARS病毒突然降臨,當今新型冠狀病毒不期而至, 勾起人們回憶。前三次疫情的防控與治理經驗,對當前我國新型冠狀病毒的應對與防疫措施有重要意義。
1957年2月在貴州發現甲型H2N2毒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遇到的大型流感病毒,傳染性極強,又被稱為“亞洲流感”,在我國先后爆發兩次。3 ~ 4 月間便席卷了整個中國,5 ~6 月襲擊了日本及東南亞各國,7 ~ 8 月流行于中東、歐洲、非洲,美國在9月也開始流行,蘇聯、加拿大在10 月也未幸免。世衛組織通過全球流感監測網絡及時檢測并預警這次新型流感疫情,為疫苗研發爭取時間〔2〕,以便更好地控制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大肆傳播。然而疫情早期美國政府并未高度重視,未采取延緩開學等強制性措施,導致疫情在開學后集中爆發,通過交叉傳染。
此次疫情發生時新中國才成立8年,國家當時經濟條件與治理能力有限,導致藥品和醫療器械等供應嚴重不足,需要依靠國外進口,防疫檢測也比較落后。更重要的是,人民群眾思想意識仍受到傳統影響較嚴重,容易受封建迷信影響,對流感產生后果還沒有強烈后果意識,疫情持續到1958年才完全被控制。政府采取推遲開學,關閉影院等公共聚集場所控制疫情,主要宣傳途徑依靠當時最流行的報紙和廣播進行和衛生機構發布相關預防流感信息。但受到當時條件限制,疫情防控處理并非很理想。
“香港流感”,顧名思義此次流感源于香港,最早在香港發現。1968 年 7 月香港開始暴發流行性感冒,疫情逐漸由香港傳到內地,由南方傳到北方,后期疫情迅速傳播至印度,以及澳大利亞北部和美國等地方,疫情從1968年持續到 1969 年。由于當時時代背景,內陸對此次流感預警不是很充分,導致流感在1970年再次爆發。香港流感類似于1957 年的亞洲流感,不同之處在于血凝素蛋白質因為抗原而發生了化學排列改變,可能是亞洲流感使受影響的人群累積了相關的抗體,香港流感比其他的流感致死率相對較低〔3〕,對內地影響不是特別巨大。“香港流感”爆發期間,香港還未回歸祖國,于此同時,國內面臨經濟建設轉型發展特殊時期,在應急處理、物資保障與安全衛生知識傳播上相對都比較缺乏。
2003年流感是距離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最近的一次疫情,2002 年 12 月初在廣東發現病例,被稱為非典型肺炎。2003年 1 月迅速傳播,后經疫源地易感人群外傳至香港地區,又由國外經商往來人士轉輸越南進行交叉傳染,隨后疫情蔓延我國絕大多數省份,并傳至東南亞、美國及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引發全球重大公共衛生事件。2003 年 3 月 15 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該病命名為 SARS。歷經三個多月,同年4月2號中國政府與世界衛生組織進行全面合作,4月21日將我國疫情的發展與世界衛生組織同步接軌,促進疫情防控與治療。同時,我國決定將 SARS 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法定傳染病進行管理,并就此建立了全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絡,國務院還印發施行《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公布施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①。在醫療技術上,成功地完成了對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首次應對重大疫情自主完成基因測定,具有突破性進展。社會各界全力動員,北京市政府啟用小湯山醫院, 盡力擴大收治 SARS 患者。全國各地高度重視疫情的防控,國家及時劃定疫區,切斷疫情傳播途徑。由于疫情發生在4至5月份,學校不得不調整教育和學習方式,對學校等公共場所全面消毒。教育部推遲了全國碩士研究生復試時間,動員外地學生“五一”期間不離校回家,要求北京等地高校學生就地學習和生活,發病人數較多地區的高等學校調整教學和學習方式,部分高校宣布停課,暫停實施當年的五一黃金周,避免疫情擴散②。經過半年艱苦工作,SARS 新增病例首現零記錄。
重大疫情發生應急處理是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多方位的考驗,其發生屬于突發性事件,有效的應急處理措施對減少疫情影響范圍起關鍵作用。
相應應急措施,例如關閉學校與影院,勸導人們少到公共場所活動,在農村等偏遠貧窮的地方并非十分有效,要求重視農村疫情應急處理。相對于1957年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在應急處理上我們有了一定經驗,更加重視防御和監測上。疫情從南方傳播到各地,6月—12月,第二波流感又開始在我國蔓延,在對疫情的認識和處理上我們當時雖然有了經驗,可正值國家經濟轉變,轉型,摸索重工業發展時期,在疫情應急處理上措施不是十分到位。 2003年“非典”在整個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良好的條件下,僅僅7個月,“非典”便在我國結束,主要在于國家迅速采取應急措施,針對性進行防治,疫情嚴重區的中小學停課,高校進行封閉式管理,全國大型活動被取消和推遲,對出入疫區的長途旅客進行防疫檢驗,此次疫情消退主要依靠嚴格隔離措施和及時醫療診治。在疫情爆發初期,防范意識不強,人口流動沒有受到嚴格控制,導致疫情傳播擴散。疫情集中爆發后,意識到疫情帶來的嚴重后果,開始采取嚴格隔離措施,疫情治療定點醫院火速投入使用,感染人數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疫情對國家應急機制建設上起著重大作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又一次大考,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4〕,就加強疫情防控和改進應急管理提出新要求、做出新部署。當前新冠肺炎態勢下,雖暴露出當前我國在應急機制一些短板,但不可以偏概全。過去三次疫情的發生以及措施上給當前應對新冠肺炎提供了許多借鑒之處,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應急處理,在新冠肺炎爆發后,各省份紛紛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一級響應,全國統一部署和協調,全國人民同心協力,最大程度的減少交叉感染和病毒傳播。迅速劃分出疫區,充分運用網絡進行宣傳,修建醫院,防、管、控結合,在短短一兩個月的時間,多個省份實現新增病例零記錄。四次疫情發生告誡我們應急處理和應急措施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