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邱健 黃福祥
摘要:隨著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大學生投身創新創業大軍,但卻也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比賽輕孵化等問題,如何指導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是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存在問題,利用校企資源有效地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增強師資力量,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載體,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鏈,激發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熱情,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助力大學生通過自主創業來實現人生價值。
關鍵詞:校企合作;大學創新創業;實踐鏈
李克強總理指出:“教育部門和廣大教育工作者要認真貫徹國家決策部署,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探索,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切實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厚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土壤。”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不斷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進一步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可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將雙創素質融入,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提升綜合實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成為大學生不得不面對課題。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構建軍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生態,打造一條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鏈,將極大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促進高校創新創業發展,助力高校教育教學改革。
一、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面對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創新創業實戰導師
創新創業理論是創業創業實踐的基礎,對于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只學習理論不能使大學生變成成功創業者。大學生自主創業需要具有實戰經驗的導師指導,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經驗。而大學生不缺乏具有豐富理論的高校導師,卻很難得到具有實戰經驗的導師,未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力,創業效果可想而知。雖然高校也通過引進企業人員兼職師資、組建企業創新創業專家團隊等,為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提供指導。但這些滿足不了大學生的需求。
(二)缺乏創業實踐資金
大學生創業資金來源主要有銀行貸款、父母或朋友借款、自身積蓄、風險投資。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需要大量資金,靠自身無法解決資金問題。政府、高校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出臺創業扶持政策和提供一定的獎補資金,如杯水車薪滿足不了大學生投身實踐的需求。
(三)缺乏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大多高校都設有大學生創業園或眾創空間或創新創業基地,為大學生投身創新創業實踐提供了場地、指導和服務,但由于高校自身資源有限,無法提供良好的軟硬件設施 、沒有組建良好的指導師資團隊,就沒有好的發展,這樣就不能很好地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
(四)缺乏良好服務
創新創業實踐需要大量的服務支撐,很多大學生沒有經驗,急需相應的服務為大學生支撐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目前大多高校都有提供服務給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但重硬件、重團隊,輕軟件、軟服務的現象一直沒有改變,導致高校不能提供良好的服務團隊和創新服務。此現象長期以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自主創業成功率。
二、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生態鏈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啟動新冠肺炎后疫情時期經濟發展新引擎的必然選擇。因此,高校要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首要目標來施行,通過校企合作,整合資源,投入更多的人財物力,共同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生態鏈。培養和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參與率和成功率,為社會貢獻高質量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一)構建完善的合作機制,構建校企雙主體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涉及政府、行業、企業、高校等多方面,構建完善的合作機制,形成學校、企業雙主體合作模式,形成協同育人合力,讓校企雙方獲得相應的收益,形成雙贏的局面。為了確保校企合作取得成效,各級政府應投入人、財、物等支持校企合作,讓更多的優質企業積極主動地參加高校創新創業實踐,為校企深入合作開展創新創業實踐鋪平道路。尤其對于企業來說,其最終目的是追求利潤,如果不能有相應收益的話,其參與高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制定相關政策和法律為校企雙方深入合作免除后顧之憂,讓企業全面主動參與,激發合作的熱情和主極性。此外,高校也應不斷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企業建立深層次、全方位的雙主體合作模式,成立校企創新創業管理委員,由校企主要負責人組成。雙方依據自身的特點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和實施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共同組織指導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通過校企雙主體平等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高校資源和企業資源相互融合,構建了以創新創業實踐與技能培養為本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二)引入企業資源,校企雙方聯合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學校自身的創新創業實踐資源是非常有限的,通過引企入校,讓企業帶上資源走進大學生。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理論導師、企業提供實戰導師和項目,按照企業項目運營需求,突出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采用實戰體化課堂模式,學校組織好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和帶隊導師,企業安排好導師和項目,按照企業的運作方式、創業理念和贏利模式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室,進行實際操作,開拓客戶,尋找訂單,完成業務。通過實戰,大學生不僅鍛煉了創業技能和積累了實踐經驗,還獲得相應利潤,提高了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縮短學生能力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距離,提升了高校的人才質量,為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三)構建創新創業載體,推動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
校企雙方合作成立創新創業項目培育中心或創新創業服務中心,致力于將中心打造成優秀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服務基地,為有志從事創新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交流學習、實踐以及相應服務。如為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技能的訓練,開展諸如創客集訓營、項目培育、比賽項目打磨、聯合舉辦全國性、區域性、學校內部創新創業比賽等活動;為創新創業團隊鋪路搭橋、保駕護航,開展項目申報、法律業務咨詢、財稅服務、市場營銷、知識產權申報、創新創業成果轉化以及對接商業機構、風險投資機構等。通過活動載體建設,整合校企資源, 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管理、法律、財務、技術等配套服務,帶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促進自主創業萌芽的產生。
(四)校企共建實踐平臺,讓大學生在“真槍實彈”中經歷“槍林彈雨”
培育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是高校培養創新創業教育型人才的目標。因此,開展創新創灶教育十分重要。而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重實踐的教育,因此,打造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提升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就尤其重要。以實踐為抓手,校企共建實踐平臺(如創新創業訓練中心、創業園、眾創空間、孵化器),平臺由企業提供所需資源(資金、設備、導師、原材料、產品銷售渠道等),學校提供場地、實訓實驗室和相應服務,助力大學生自主創業,培育優秀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使大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真實了解和學習企業經營管理和運營、貨品銷售、顧客開發、產品研發等,接觸到真實的創新創業項目,解決大學生自主創業面臨的資金、市場 、技術、場地等諸多痛點和難點,降低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成本,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參與率和成功率。實踐出真知,自主創業更好地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激性,從中培養大學生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團隊協作、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提升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校企共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不僅給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提供了機會,而且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環境。也讓企業全程與學校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而不再僅僅停留在提供實踐機會和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等淺層次合作水平上,而是深入學校創新創業實踐的方方面面,真正建立了校企協同育人的共同體,營造良好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氛圍,帶動更多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為社會培養更多高質理創新創業型人才。
總之,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質量是一項系統工程,是關系到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創業的大事,需要全社會的通力合作。校企合作模式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通過企業資源和校園資源的融合,共同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鏈,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學習和鍛煉的機會,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和支持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創業。
參考文獻:
[1]林明惠,楊晶.“互聯網+”背景下高校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路徑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2).
[2]孫方紅,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特色平臺”的構建與實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1).
[3]劉丁慧.新時期大學生創新創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1).
基金項目:本文系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2020年攀登計劃立項項目“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生態鏈的研究”的研究成果(pdjh2020b0715)。
作者簡介:陳 斌(1998—),男,廣東揭陽人,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現代物流管理三年級在讀專科生;邱 健(1974—),男,福建龍巖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創新創業教育、職業指導研究;黃福祥(1980—),男,廣東番禺人,本科,講師,主要從事學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