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芬 何偉云
【摘要】家庭教育是指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不同的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是不相同的。為人父母的教師,可能是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但不一定是合格的家長。本文通過對教師家庭教育現狀的分析,指出教師家庭家庭教育的成功和不足,并提出改進的策略。
【關鍵詞】家庭教育 ?教師家庭 ?現狀 ?改進 ?策略
【課題項目】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家庭教育專項課題(GS[2019]gxbzx225)研究成果階段性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9-0005-02
家庭教育是指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不同的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是不相同的?;诖死砟?,課題組對西部貧困縣不同類別家庭的家庭教育模式進行了調查研究。教師家庭中,孩子的父母雙方和一方為教師,是教書育人的專業工作者。很多人會認為,教師的教育經驗豐富,在教育自己子女的問題上應該是得心應手、水到渠成的事。教師家庭的家庭教育真實現狀是怎樣的?不妥和不足之處如何改進?這正是本文探討的內容。
一、教師家庭的家庭教育現狀
2018年5月,“中國教育報好老師”微信公號聯合“王崧舟工作室”“樂爸生活家”,開展了教師子女家庭教育狀況調查。本次調查共收到3354份有效問卷,從調查數據總體來看,教師教育自己孩子方面還是比較成功的。通過數據分析,調查還得出:大多數教師對自己子女的期望更注重身心健康,教師子女的課余時間多以閱讀、運動、旅行為主。大多數教師家庭都親自養育孩子,家庭夫妻關系和諧有愛、親子關系比較親密融洽,善于與孩子進行溝通。
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教師注重子女的長遠發展。如小學學習完漢語拼音后,立即啟動孩子自我閱讀模式,不僅注重文學名著的閱讀,而且擴展到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等書籍,在閱讀中不僅完成識字任務,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閱讀化學習”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相對于其他類別的家庭,他們能第一手獲取大量與教育有關的信息,未雨綢繆修正孩子的培養目標和計劃。當一般家庭的教育話題是孩子如何考上大學時,他們正在如數家珍般談論雙一流了;一般家庭的教育談論孩子上研究生的必要性時,他們正在考慮到外國哪所大學留學更有利于孩子將來的國際化發展。
雖然教師是教書育人的專業工作者,有扎實的教育學、心理學基礎,教師與家庭教育指導師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教師最有條件成為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師。但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兩者的功能與職責不盡相同,育人的優勢資源和方式也不同。所以,合格的老師不一定是合格的家長,優秀的老師不一定是優秀的家長。教師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教師在對子女的教育上的不足主要表現在:
1.教師在家庭中不懂得角色轉換。
對于普通的師生,畢竟“距離產生美”,“言傳”是有效果的。對于自家的孩子,同在屋檐下,可以說知根知底,重在“身教”。我們知道,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礎。如果教師不注意角色轉換,放不下“臭架子”,良好的親子關系何談建立。此外,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學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教師對自己的子女也像對學生一樣,格外嚴格,要求孩子言行舉止中規中矩,以對老師的態度對父母,以言聽計從為尺規,不可有超常的舉動。長此以往,最終導致孩子失去個人獨思的空間,總是處于屈從的心理狀態,極難獲得最大創造型個性的發展。
2.教師因對自己的子女要求過高而產生焦慮感。
超過一半的教師,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老師們見多了“別人家的孩子”的優秀,特別是同事、同學和親友的孩子及自己的優秀學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一樣優秀,怕自己的家庭教育失敗,丟了面子。
教師對子女期望值太高、要求過嚴導致過度的焦慮,而且對孩子的要求人云亦云,水漲船高,看不到進步,只看到缺點。對學生可以耐心細致、和風細雨,而對自己的孩子則橫眉冷對、簡單粗暴。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孩子自尊心、獨立意識日益增強,這種做法很容易引發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親子關系緊張、家里“雞飛狗跳”,釀成苦果。
3.不能處理好學校工作與教育子女的關系。
時下很流行這樣一句話“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家長們一生最重要的事業”。但有的老師過分注重自己的所謂“成功”,所有時間、所有精力都投入在學校里、學生上。這種老師,看起來事業心很強,對工作兢兢業業,無暇顧及孩子,實際上是不能正確處理事業與家庭的關系,面對問題不是積極想辦法解決,而是找借口消極的躲避。要知道,孩子不但是你自己的未來,也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孩子碌碌無為,或許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如果孩子德行敗壞,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會給民族和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這樣的例子處處皆有,比比皆是,再不列舉。
4.部分教師家庭出生的孩子格局較小,魄力不大。
長期單一而封閉的校園生活,使得教師的心智也普遍單純并且不善于交際。父母人脈資源的困乏,社會活動內容極少,無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動空間,孩子的視野也會相對窄小。由于缺乏社會歷練,缺少社會經驗,情商差,心態差,擔當意識不足,所以,許多普通的教師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個性上都顯得小心謹慎,“窩里橫”,缺少敢闖敢拼的勇氣,往往格局較小,魄力不大,適應不了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
二、教師家庭家庭教育的改進策略
如果教師家長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出現“燈下黑”問題,縱使桃李滿天下,對自己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自己的人生也是失敗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利己更利國。教師為人父母,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摸索總結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這是一種教育能力的體現,也是責任的承擔。教師應該如何利用專業優勢,揚長避短,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
1.先成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師。
教師必須把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問題當作重大的人生課題來對待。首先,要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知識,能夠勝任家長角色,能夠圓滿完成家長任務。其次,教師在學校要嚴格履行自己作為教師的職責,回家后應該立即轉變角色,要知道我們首先是孩子的父母,然后才是老師,我們和孩子應該是父子、母女、朋友的相處模式,孩子需要的不僅是嚴師,更需要與父母的親情。第三,親子關系不僅是教育的方式也是教育的內容,好的親子關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良好的親子關系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信任,共同成長。一個轉身變成一個溫柔賢惠的好媽媽、開朗愛玩的好爸爸,以平等、坦誠的態度與孩子溝通進行心靈與精神層面的交流互動。當然,現代家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關系太親密了,怕產生溺愛;關系疏遠了,又擔心孩子抱怨。如何把握關系的度,非常關鍵,重在規矩與底線。
2.擺正心態。
從事教師職業的父母,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但對待自己的孩子則“當局者迷”,往往不顧孩子自身真實的能力和水平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古語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教師要對子女抱有合理期待,不過度焦慮?!皸l條大路通羅馬”,“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孩子的能力和價值,相信總有一個領域能讓他們發光發熱。家庭教育中要以鼓勵和表揚為主,給予他們更加自由開闊的成長空間,以應對隨時代不斷變化的局勢,真正做到“水來土掩,兵來將擋”。
3.唯有學習才能改變一切。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每個人生階段都有著不同的現象情況,每個年齡階段也都有著不同的心理、性格、思想、行為特點。面對那些孩子成長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各樣的現象問題,我們做父母,有的是束手無策,想解決,但由于自己想不到好的辦法,拖延著不去主動積極解決;有的是用盡心思,思來想去,試了各種方法,也不是很見效,但最起碼還依然在繼續為孩子的改變去嘗試;有的是多方交流咨詢,和其他的孩子家長交流,或者向教育專家請教,有的父母交流咨詢后有所得,所用效果也不盡相同。其實,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面對諸多不同的孩子成長現象問題,做父母不是誰天生就會的,而且做父母不像學習知識或者某種工作技能,沒有先學會了再去做的,做父母就是做了,邊做邊學,邊學邊做。育兒路上會遇到太多問題,唯有不斷學習,才能一路“升級打怪”。
4.攜愛而行,尋覓詩與遠方。
充分利用寒暑兩個假期,和孩子一同外出游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拘泥于“美麗風景”,也著眼于“名勝古跡”;不拘泥于“珍饈樓的品嘗”,也著眼于“博物館的欣賞”; 不拘泥于“鋼筋水泥的勝利”,也著眼于“自然人文的熏陶”。自己和孩子離開熟悉的環境,到另一個全新的環境里進行學習和游玩,既不是單純的旅游也不是簡單的學習,在學習之中潛移默化的體驗人生,在體驗當中學習。“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覽眾山小”所識所得的效果與“聽君一席話”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同時,游學中的吃穿住行,無一不經過社會的歷練,培養了孩子動腦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做到“知行合一”,能夠勝任將來激烈的社會競爭。
養育一個孩子,就像播下一粒種子,他的成長應該有他該有的軌跡,失敗、挫折、傷痛、成功,喜悅、快樂,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該有自己完整的體驗。給他澆水,施肥,除草,修剪,也給他陽光、風雨、天空和自由,然后靜等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