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探究式教學正是對我國傳統教學模式反思的結果,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將探究式教學引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是當務之急。因此,要合理運用探究式教學策略,助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好地發揮其教育功能。
【關鍵詞】小學 ?道德與法治 ?探究式教學 ?策略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專項課題成果——《立德樹人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探究式教學有效性研究》,課題編號:2020X117。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9-0023-02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小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發揮其教育功能。教學中如何將晦澀難懂的道德知識吸收并轉化為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形成內在的思想品質,并運用到解決問題的現實生活中呢?如果僅以“講授—接受”的教學模式為主,過于注重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品德知識教育,而忽視學生的學,這種單一的教學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但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不相符合,也不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孕育而生的探究式教學是對我國傳統教學模式反思的結果,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將探究式教學引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是當務之急。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關于探究式教學策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幾點思考。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意識
教育心理學指出:“道德認知并不能直接轉化為道德行為,一定的道德認識只有同相應的道德情感發生強烈的共鳴,才會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力量。教師要聯系學生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從中接受熏陶,使學生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盵1] 人的情感常常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探究教學的首要環節。問題是探究教學的驅動力,問題引發認知沖突,打破知識平衡。[2]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教師必須巧妙地將學習內容轉化為科學合理的探究性問題情境,讓學生形成心理懷疑、渴望探究未知的狀態,促進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從教科書和學生的生活經歷中提出問題。但是,這個探究性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才能拉近學生與道德觀點的距離,把他們的行為和道德標準聯系起來,才能與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更加貼近,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119”的警示》一課時,首先,筆者采用數字激趣導課,通過出示數字“119”,讓學生學會質疑。學生紛紛提出各自的疑問:“火警電話為什么是‘119?不是別的數字呢?”、“‘119會給我們哪些警示呢?”、“發生火災時,怎么撥打‘119呢?”……這一個個問題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被激發,教師自然地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本節課的學習,為之后的探究活動開啟了良好的開端。
朱熹曾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3]因此,教學中,首先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來展開教學,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為接下來的探究式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解決疑難問題,指導合作探究
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深入思考問題,教師要在關鍵點發揮“引導”作用,不應過多干涉學生的思考,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選擇關鍵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和探究。這個環節要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不同程度的學生參與學習,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來相互討論和交流。
通常情況下,合作探究學習主要有兩種形式:其一是課堂合作探究。可以是同桌間對于一些難點問題相互啟發、探討;還可以是小組間合作探究,考慮到學生的知識、興趣、能力、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教師可以在尊重學生自愿為前提,適當調整座位,學生被分成幾個小組,成員之間的群策群力、思維互補,開闊思路,分析透徹、暢所欲言,得到一個更清晰的概念,一個更準確的結論。這也可以是一個集體的探究。就是針對關鍵問題,使學生通過討論,各抒己見,著重解決這個問題。其二是課外交流探究。學生可以與身邊的親人或朋友交流;也可以是網上QQ、論壇、留言板等在線交流的形式。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可以全面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資料,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培養,成就感得以樹立,同時,也鍛煉了學生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對于這一環節,筆者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班級事務共商定》一課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明白班級重大事務的決策需要通過民主討論的方式進行,明確班會形式與程序?!盀槭裁窗嗉壍闹卮笫聞找蠹乙黄鹩懻摏Q定,而不能由班委決定?”帶著這個疑問,筆者讓學生回想以往班級事務議事時會遇到哪些問題?學生提出很多疑問,例如,如果不同意班委會提出的活動計劃,我們該怎么辦?在討論過程中,如何處理分歧?征求意見時,有的人不發言怎么辦?大家定了方案,有人不履行怎么辦?……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出謀劃策為班級”的交流會,先將學生分為班委一組,普通學生一組。班委這一組結合自己平時的經驗,闡述如何做好班委的工作,或是提出困惑,讓大家幫忙商討;普通學生一組通過小組交流,幫助班委出主意。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則在學生的腦海中自然建構而成。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自始至終都只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不必過于強調課堂常規,而應充分放手讓學生探討,并適時的給予啟發和引導,讓道德知識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中形成。
三、及時歸納總結,引導實踐探究
教學中,檢驗和鞏固探究效果的環節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情況,簡單地歸納學習的要點,總結學生已解決的問題,掌握探究方法,再引導學生學會觸類旁通,運用合作探究獲得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教學中,實踐探究這一環節是不可缺少的,通過實踐探究解決相似的問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助于教育內容得以內化,自我意志得以調節,道德認識得以完善,道德品質得以形成,并在行為上得以外顯,從而達到知行合一。這也正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提出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探究精神的要求。當然,實踐探究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如角色體驗探究、游戲探究與教材內容結合探究等形式,引導學生在新情境中運用已學知識,探尋新的規律,掌握學習方法,促進能力的形成。
四、善用激勵評價,拓展探究范圍
《道德與法治》與其他學科的教學不同,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課本知識的掌握與品德的形成不可同日而語,僅憑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的情況評價學生是不科學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積極強化學生獲得的內部激勵機制,巧用探究知識取得的成效來激勵學生,讓學生獲得滿足感,愉悅感,體驗探究的樂趣。當教師評價學生的探究活動時,應從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綜合化、評價方法多樣化三個方面進行具體操作,對學生的評價應該關注學習過程而不是學習結果。評價語言要豐富,注重動機,尊重個體差異,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不斷追求新的目標。同時,教師應拓展探究范圍,不能停留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和空間中,應拓展到課外,引導學生探究現實生活,從而得以開闊視野,積極探究,鞏固舊知,掌握新知。
如: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我的環保小搭檔》一課時,筆者設計了“動手制作小筆帽”的環節,學生通過將廢舊廣告紙制作成筆帽,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這時,筆者還設計了一張 “三評表”, 以表格的形式,用涂“★”評價的方式,在民主參與、協商、學習中對學生的實踐作業“制作小筆帽”進行綜合評價,簡單易行,且有效。
這個環節中,既可以鞏固所學習的知識,又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及動手能力。與此同時,筆者對這一探究活動進行了總結,并拓展了探究的范圍。
師:小朋友們,你們真棒!有了你們的心靈手巧,相信有更多的短鉛筆都能繼續發揮自己的作用。假如生活中,我們都能做個有心人,就能通過動手動腦,輕松地尋找到更多的環保搭檔,也能體驗節能環保帶來的快樂。
教學中,“制作小筆帽”只是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學生展開更多的思考,引發課后去探尋更多變廢為寶的方法,將課堂延伸至生活,并讓綠色生活的理念扎根于生活。
可以說,這個環節是整個探究式教學的重要環節。既要對之前探究活動的收獲進行總結,對學生的積極主動探究給予充分肯定,同時,還要得出結論,以指導學生將來遇到同類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總之,探究式教學是一種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是當下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它是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的一個新挑戰。相信只要心懷對“探究式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方式執著地去探索和追求,尋求有效的教學策略,不斷改進和完善,一定能給學生一潭“探究”的活水,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煥發活力。
參考文獻:
[1]趙杏梅.培養自主意識 促進主動發展(第二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2.
[2]王錦秀. 高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問題策略[J].語數外學習(高中語文教學),2014(4).
[3]王真紅. 把握“學生現實” 促進認知建構[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3(12).
作者簡介:
胡鳳輝,女,福建省南平實驗小學中級教師,南平市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指導組副組長、南平市“十三五”中小學第二批學科道德與法治學科帶頭人、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學第二批學科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帶頭人培養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