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開達
【摘要】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新知之前存在著原有經驗的明顯差異。在新課程改革中課堂要在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下,為了學生在不同經驗基礎上的個體學習需求,解決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探究分層教學中因材施教的教學差異化,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深入應用分層教學法,踐行因材施教的學習路徑,滿足所有層次學生主體的學習需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有效地應用分層教學法,能夠超出預期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 ?分層 ?因材施教 ?差異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9-0038-02
傳統信息技術教學課堂,沒有注意到不同學生特性的差異性,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部分學生會覺得學習過于簡單,而另一部分學生覺得學習難度較高,制約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的學習本身就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情況,由于學生家庭條件、學習能力的不同,他們的學習層次也會具有很大的差異。分層教學法的深入應用,正是解決學生特性差異性的有效渠道,將成為未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方法。
一、小學信息技術分層教學意義
(一)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展需求
因不同的學生家庭條件、學習方法與習慣、接觸信息技術的機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掌握信息技術理論知識以及操作實踐的能力會存在明顯差異。因材施教,突出了學生在實際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滿足所有學生主體的學習需求。分層教學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應用,正是因材施教教學理念的落實,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
(二)推動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發展
傳統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通常以班級為教學單位,班級內不同學生間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卻容易受到信息技術老師的忽視,導致教學內容難以兼顧不同學生個體的學習需求,難以提升教學質量,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教學方法的多樣化發展,促使學生進入更為適宜的學習區域內,確保學生在獲得學習樂趣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學習成就感,實現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改革發展目標。
(三)提升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水平
傳統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較弱以及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嚴重制約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愛好,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質量與效果。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教學水平的有效提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是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應用分層教學法,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主體層次的差異化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應用差異化的教學方法,這對于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提升也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二、小學信息技術分層教學策略
(一)科學劃分學生層次,提升因材施教教學效果
科學、合理地進行班級學生分層,是應用分層教學法的基礎。因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始終遵循科學、合理的學生分層劃分方法,因材施教以持續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效果。
首先,筆者堅持深入觀察、分析小學生信息技術學科的實際接受能力,全面掌控學生學科知識掌握情況,從而幫助自己對同學們哪些知識屬于強項、哪些知識屬于薄弱項,真正做到心中有數。其次,根據所觀察、分析的結果將同學們細分為熟悉、了解、陌生等多個層次,對學生的學習特性、知識接受能力等進行有效地分析總結。另外,將所設定的學生特性劃分為不同的教學層次,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諸多教學案例表明,在應用分層教學法時,應該通過多個維度劃分學生層次,以確保分層結果科學、合理。同時,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分層的維度應該有所調整,以提升教學方法應用的效果與質量。
(二)實現教學分層備課,滿足所有教學對象需求
積極開展備課活動,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在應用分層教學時,應該結合不同的學生特性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分層備課,以滿足所有教學對象需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前備課應該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結合學生實際個體情況,在滿足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大綱質量要求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調整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從而確保學有余力的學生能有所超越,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完成學習任務。
以《制作簡單表格》教學為例。通常教學目標設定為,初步掌握數據的收集流程與方法,并掌握表格制作的操作技巧。然而,在應用分層教學方法時,可根據教學目標對象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比如,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將學習目標適度提高,將透視表、表格的外觀美化等教學內容加入到教學內容中。而對于學習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可適度降低學習目標,將教學內容與精力更多集中在表格基礎制作方法的操作訓練等方面。
分層教學方法的深入應用,大大地提升了《制作簡單表格》課程的教學效率與質量,滿足所有層次學生表格制作學習的需求,實現了教學方法應用的目標。
(三)合理分層分配任務,培養學生學習成就感
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假如所布置的任務太難,學生會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影響其學習自信心。假如所分配的任務過于簡單,學生會感覺自己知識掌握得很好,掉以輕心,失去了更加努力學習的動力,反而不利于其后續的學習。合理地分層分配學習任務,能夠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成就感,還可以給同學們設置相應的學習挑戰,給予課堂教學較高的學習價值。
以《認識Word》教學為例。在過去的教學中,統一給所有的學生布置了相同難度的學習任務,導致部分學生覺得任務過于簡單,而另一部分學生覺得任務過于復雜,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應用分層教學方法后,筆者就高度重視任務分配的合理分層。針對信息技術知識掌握較為扎實的學生,就安排了難度較高的任務,要求學生完成奇偶頁格式設置、頁邊距設置等文檔格式操作,滿足部分學生對學習難度挑戰的學習需求,滿足其學習成就感。而針對信息知識掌握較為薄弱的學生,安排了難度較為簡單的任務,主要集中在Word的排版、Word字體格式設置等操作較為簡單的文檔編輯方面,提升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自信心。
合理地安排分配分層學習任務,能夠兼顧不同層次學生主體的學習需求,提高信息技術學習效率與質量。
(四)推動教學分層評價,提高教學評價有效性
針對不同的學生個體差異,根據不同的評價標準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更能夠考察學生個體是否滿足預期的教學目標。考慮到不同學生個體的教學目標有所差異,這就要求老師制定有所差異的教學評價標準。設置差異化的教學評價標準,才能夠更為全面、更為科學地評價學生當前的學習現狀,然后根據評價結果,更有針對性地設置后續的學習目標,進行相應的教學改善計劃,持續提升信息技術教學質量與效率。
比如,信息技術水平相對較為薄弱的學生,所上交的作品只要能夠整合課堂作業,就可以評價為合格的課程作業。而對于信息技術水平良好的學生,所上交的作業不僅僅能夠整合課堂內容,還需要經過獨立思考,用所學的知識獨立完成信息技術作品才能夠被評價為合格的作品。而對于信息技術水平優秀的學生,所上交的作業要具有一定的創新水平,才能夠被評價為合格的信息技術作品。
總之,分層教學法的深入應用,促使老師注意到不同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化,從而采取有差異化的教學方法。因而,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要深刻地意識到分層教學法所具有的意義,并從科學劃分學生層次、教學分層備課、合理分配分層任務以及推動教學分層評價等方面深入應用分層教學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清.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 軟件導刊, 2012(1):171-173.
[2]楊瑜,劉慶圣.教育游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探析——以小學一年級信息技術教學為例[J].軟件導刊, 2011(11):174-175.
[3]凌秋虹. 聰明的想法+簡單的操作——談Scratch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意義[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12(7-8):19-21.
[4]楊嵐. 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J]. 小學科學(教師版), 2016(3):21.
[5]王紅翠,嚴圖強.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有效實施[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6(4):216.
[6]楊麗. 微課讓孩子成為主角——淺談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 課程教育研究, 2015(3):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