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慶
【摘要】詩歌是一種具有意境的文學體裁,可以通過獨特的創作方式將社會生活呈現,在小學教育中也已逐漸引起更多的重視。本文將對小學語文高年級詩歌教學的意義進行簡要闡述,并通過分析現階段詩歌教學在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致力于提升小學詩歌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9-0061-02
引言
詩歌在發揚我國傳統文化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很多文學名家在詩歌方面也有著突出的造詣。小學生是未來的文化繼承人,學習詩歌對于幫助其理解我國數千年發展而來的文化、思想以及藝術有著積極作用。因此,提升小學語文詩歌的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方式十分必要。
一、小學語文高年級詩歌教學意義
小學高年級的詩歌教學對學生有很多好處。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詩歌教學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漢字。并且能夠認識到各個歷史時期的風俗文化與思想情趣。其次,詩歌擁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能夠啟迪學生的思想,并給予方向上的引導,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最后,詩歌的學習能夠帶來精神上的享受,是詩人根據自身的情懷,為生活環境、自然景致做出的高度概括,并蘊含著一種理想的美,能夠為學生帶來自然的享受。另外,詩歌具有感性的特征,在欣賞的過程中能夠引發學生的想象,并潤澤心靈,感受到自然與生活環境中的美好,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1]。
二、小學語文高年級詩歌教學現狀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詩歌是重要的內容。但是多數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困難。詩歌教學是我國小學語文階段的重要構成內容,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在進行高年級的詩歌教學時要重視語文知識素養的提高,有意識的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進而為學生今后的知識學習奠定基礎。
多數的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通過針對性的方式開展教學,在詩歌教學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與不足。導致學生在進行詩歌學習中缺乏系統性。在課程教學改革中,國家對于學生的文化素養日益關注。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重視學生的文化素質以及語言積累。
總的來說,在小學階段的詩歌教學主要就是初級的、基礎的教學;部分教師缺乏對詩歌教學關注,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僅僅是對詩歌進行簡單的解析,然后再通過背誦的方式進行學習。此種方式導致學生在死記硬背之下對于詩歌缺乏興趣,沒有深刻地了解詩歌的精髓。
此種方式不利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導致多數的學生僅僅會背誦,但是不了解詩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運用手法以及寫作技巧等等。
因此,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詩歌的學習,充分意識到詩歌中的思想與精神,這樣才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實踐中要分析小學語文高年級詩歌教學的方式與價值,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優化,這樣才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三、小學語文高年級詩歌教學方式
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高年級詩歌教學方式的優化、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效的增強教學質量。在實踐中要對現有的教學觀念進行優化,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情景教學、朗誦等多種方式達到優化教學模式的目的。在實踐中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轉變教學觀念
在小學的學習階段,教師為了使學生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完成教學任務,大多數情況下會一味的采取填鴨式教學方式,但是這樣往往不利于學生提高知識的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并進行適當的指導工作。例如,教師在講解《宿新市徐公店》一課時,要指導學生結合詩歌中不同語句的特點與傳達的思想感情,采用不同的朗讀語調,在朗讀前面部分的時候,可以用平穩和緩的語調,能夠將田園安然寧靜的狀態烘托出來;中間部分則需要歡快活潑的語調來體現少年的歡喜;后部分可以將語調轉換為緩慢而平穩的狀態,從而將人物心情的低落以及意境真實反映出來。通過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價值,能夠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增強其課堂參與度。
(二)將詩歌知識融入生活
在小學階段教師要意識到生活與語文之間的內在關系。在生活中發現生活的美好,將生活實踐與詩歌有效地融合起來。例如,在進行一些寫景的詩歌學習中,教師則可以將其與生活實際有效的聯系起來,通過分析生活中自己遇到的景色、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對比詩歌中的情景,在這種理論與生活有效融合的模式中,學生則自然就會理解詩歌中的含義。
(三)轉變教學方式
分析現階段高年級語文詩歌教學的現狀,在現代的教學理念引導之下,通過多媒體教學、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對課堂模式進行優化完善,進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對于詩歌教學以及理解具有積極的意義。
1.多媒體教學
在高年級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方式開展教學。通過多媒體、網絡化的方式展示詩歌的情景與內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與記憶,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例如,在課前預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簡單的翻譯,再根據作者的生平,強化對詩歌的認知以及理解,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通過多媒體播放音樂、動畫等方式引導學生,這樣才可以在無形之中增強詩歌學習的效率,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2.創設教學情境
創設實時情境,不僅能夠達到詩歌教育的效果,對于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也十分有幫助。小學語文作為綜合素養要求較高的課堂之一,教師運用理論進行教學難以將根本問題化解,關鍵點在于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充分吸收。在課堂中,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來增加課堂教學對于學生的吸引力。而信息技術的優勢之一就是能夠根據需要制造情境,通過影像、聲音以及燈光的相互配合,能夠為學生提供各種不同的場景。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結合搜集的相關教材知識,使場景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置換,幫助學生在特定情境中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并提升鑒賞能力。例如,教師進行《四季的腳步》的課堂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創設出不同季節的景象,背景以現場情況為準,結合聲音的效果,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并向他們適時傳達季節的特征與美好。
3.角色扮演
在小學語文的詩歌教學中,如果教師繼續維持課堂教學的單一性,會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熱情,大多數小學生有著旺盛的好奇心,而單調的教學模式難以獲得他們的持續關注。因而,適當增加課堂教學的多樣性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可以結合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思維習慣,有針對性的教學,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例如,教師可以采用課堂表演的形式將給定文章內容生動地表現出來,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分別扮演不同類型的角色,在增強課堂趣味性的同時加深他們對于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者分角色朗讀。比如在《新尋隱者不遇》一文中,教師就可以通過人物特征,找學生分別扮演賈島、童子等人,共同還原人物的精彩對話,從而增強人物的生動性,充分提高課堂的活力,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激發學生對詩文內容的思考與理解能力。另外,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用網絡上的相關軟件將課本上的文章以大家喜歡的形式進行教學,增添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四)激發學習興趣
提升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游戲教學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工作,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教材上的主要內容,形成大致輪廓,并采用各種有效方式引導學生找出學習目標加深教材知識的理解。例如,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做游戲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利用學生愛玩的天性,將教學內容趣味化,實現寓教于樂,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游戲將詩歌的主旨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并且能夠對詩歌傳達出的思想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實現教學目的。進入課堂主題后,教師還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將詩歌描述的場景進行詳細地講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還能夠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與文學素養。因此,將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興趣激發,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的。
(五)合理安排朗誦任務
詩歌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之一,很多院校卻沒有正確的引導學生學習,甚至有的學校為了提升學生的成績,語文課堂中詩歌教學的部分一筆帶過,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消化理解和朗誦,而采取讓學生自主閱讀的方式,這種做法嚴重影響小學生對于詩歌的認知態度,更難以理解其真正的意義,導致學生不重視詩歌的學習。同時很多學生難以將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同一事物上,獨立進行詩歌的理解與學習,難以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適當減少課后作業,留出更多的時間讓他們自由朗誦的方式,增添學習的趣味性,使他們漸漸喜歡上這種自由朗誦的樂趣并真正發揮其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安排一些朗誦任務。例如,在文章《題西林壁》中針對作者對于山峰的描述,教師可以對學生展開相關提問,引發聯想,這樣便能夠引導他們根據問題有目的性地進行朗讀練習,在不斷的朗誦過程中,增強對于文章的理解,并進一步感受到自然的美。在這個過程中,有利于提升學生在朗誦方面的積極性,達到提升小學詩歌教學質量的目的[2]。
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高年級詩歌教學能夠為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幫助。教師需要在認識到其重要性的基礎上,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并結合實際情況為學生詩歌學習質量的提升制定教學計劃,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從而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促進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呂霄潔.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詩歌教學的個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7.
[2]王俐芳.小學語文古典詩歌教學方式的分析與解讀[J].課程教育研究,2017(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