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經典閱讀教學對于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至關重要,應讓語文課成為學生學習經典的主陣地。我們以《飲湖上初晴后雨》為例,探索小學語文經典閱讀教學策略,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飲湖上初晴后雨》 ?經典閱讀教學 ?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9-0063-02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關鍵是要加強學生在文學和典籍方面的修養,把經典中所蘊涵的語文要素和文化要素,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與文化素養。提倡經典閱讀,通過一門深度閱讀的課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課標》要求小學階段必背古詩文75篇,新的統編語文課程增加了很多國學經典,通過國學經典達到啟迪心智的目的,使孩子受到古典美文的音韻陶冶,培養對文學的興趣。本文以《飲湖上初晴后雨》為例,探索小學語文經典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案例
《飲湖上初晴后雨》選自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以祖國河山為主題,以“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為語文要素,圍繞人文主題共安排了四篇課文。語文要素主要通過后三篇課文來落實,《古詩三首》是本單元的首篇,詩人用優美的語句描寫了祖國壯麗的山河,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贊美。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背誦積累了不少古詩,自讀時能結合注釋和資料了解詩詞大意。但是融入詩境,體會為什么把西湖比喻成西施,感受詩人的情感,還有一些難度。
(一)飛花令,引出主題
中國詩詞大會的開播掀起了全民上下學習古詩詞的熱潮,因此本節課我們以飛花令導入,讓學生分別背誦帶有山和水的詩句,引出祖國河山的單元主題,找到新舊知識的關聯點,自然地進入本單元的學習。
(二)猜圖片,揭示詩題
我們逐個出示西湖十景較有代表性的圖片,有蘇堤春曉、雷峰夕照、斷橋殘雪、三潭映月。由欣賞畫面入手,讓學生猜一猜這是哪里的景色,學生很容易猜出是西湖,緊接著讓學生回憶背誦學過的描寫西湖的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來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飲湖上初晴后雨》。思考通過題目你讀懂了什么,從而知道詩題的意思。詩題寫了:作者在西湖上和朋友飲酒時,先欣賞了晴天西湖的景色,又看到雨天西湖的美景。
(三)初讀詩,正音讀通
在“初讀古詩”環節我們設計了三次讀。首先讓學生自己小聲讀,要求讀準字音,特別強調“瀲滟”讀音。接著讀,讓學生讀通詩句。再接著讀,通過充分朗讀,讓學生讀出韻味。
(四)品詩句,明意悟情
這個環節也是我們的重點環節,我們首先讓學生自讀古詩,想象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再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的意思。抓住關鍵詞“瀲滟”“空蒙”說說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分別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在學生對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認知后,我們結合圖片引導學生體會陽光下的西湖波光閃動,美麗極了;雨中的西湖云霧迷茫,景色也很奇妙,再帶著感受朗讀古詩。
那么西湖在作者蘇軾的眼中像什么呢?引出越國美女西施,我們先讓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談談對西施的了解,我們再一邊出示圖片,一邊補充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而且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根據學生講的成語故事——沉魚落雁,加深西施的美。順勢提問:為什么蘇軾將西湖比作西施呢?引發學生討論,將西施的美與西湖的美聯結起來,讓學生體會詩人比喻手法的精妙,理解西湖無論在什么季節,什么時候都是美的,感受詩人對西湖的贊美和熱愛之情。再讓學生帶著感受誦讀古詩。
我們還創設情境引讀詩句,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誦讀。如:在晴空萬里的日子里,你來到西湖游覽,看到波光粼粼的湖水,不禁吟誦——當你看見蒙蒙細雨中隱隱約約的遠山,不禁贊嘆——引導學生進行誦讀。
(五)用學法,關聯閱讀
學完《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后,我們接著導入:蘇軾在杭州為官時,他經常到西湖去,寫下了很多描寫西湖的古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學習古詩前,我們先引導學生歸納剛才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出示學習提示,讓學生按照這種方法自學古詩,自學后小組交流。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了解詩意,并能想象雨中西湖的壯美。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兩首詩有何異同?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第一首詩描寫西湖初晴后雨的秀美,第二首詩描寫雨中雨后的壯美,兩首詩都用了生動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熱愛和贊美。
二、小學語文經典閱讀教學策略
(一)注重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我們首先讓學生自讀古詩想象畫面,讓去過的孩子介紹他看到的西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結合文字展開想象,引導學生整體感知,頭腦中初步形成畫面感。然后,抓住關鍵詞“瀲滟”、“空濛”想象晴天和雨天的西湖是什么樣子的,再結合圖片體會陽光下波光閃動和雨中云霧迷茫兩種不同的西湖美景,調動不同的感官體會西湖的自然之美,豐富學生對西湖美景的認知,從而體會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和中國語言文字之美。
在學習重點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時,我們也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課前搜集西施的資料、以及老師課上的補充資料和拓展學生講成語故事沉魚落雁想象西施的美,來體會比喻的生動、精妙。
孩子們有豐富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我們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在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通過語言、圖片、音樂等多媒體手段,讓學生感受古詩文的意境,領悟詩人的情感。
(二)注重誦讀的指導和情感的體驗
在初讀時,我們設計了三次讀,從讀準字音,到讀通句子,再到讀出韻味三次讀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要求,通過具體指導讓學生產生讀詩的興趣,為后面的情感體驗做好鋪墊。
在中間環節我們也加入了誦讀指導,如在感受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后,以及將西湖與西施的美結合起來,感受西湖的美體現在每時每刻。在這兩個環節通過指導誦讀讓學生讀出詩人對西湖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在這首詩學完之后,我們再次進行了誦讀指導,通過老師創設情境的引讀,并配以優美的音樂,將詩中的畫面再次呈現在孩子的眼前,情景交融激發學生的誦讀欲望。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教學中要以讀為主,充分地讀了,孩子自然就會理解得快,并有所感悟。學生在一次次朗讀的基礎上一點點提高,在讀中感受詩中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三)注重進行關聯閱讀,促進古詩的積累
第一次的關聯閱讀是“飛花令”的導入,通過創設平臺讓學生展現平時積累的山、水的古詩詞引出單元主題的同時,將學生帶入到古詩的意境中,同時又巧妙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第二次的關聯閱讀是在出示西湖十景較有代表性的圖片后,讓學生回憶并背誦學過的描寫西湖的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來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飲湖上初晴后雨》,目的是將之前學過的內容和今天將要學的內容產生關聯,進而產生閱讀期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次關聯是在學習完《飲湖上初晴后雨》后,及時讓學生歸納并總結,在教師的幫助下,總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我們又拓展了蘇軾的另一首描寫西湖的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了解詩意,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其實方法的歸納,不僅可以指導下一首詩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日積月累下來學生的古詩欣賞水平會得到提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第四次的關聯體現在我們作業的布置,對于小學生來說,古詩詞教學重在積累,所以課后我們讓學生繼續搜集與西湖有關的古詩,組織學生分享、交流。
三、總結
傳統經典閱讀教學與語文素養的提高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傳統經典閱讀教學既可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水平和語文應用能力,又可培養個人情操,增加個人涵養,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培養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質。把傳統經典閱讀教育與培養人文精神有機地融合,使之和諧地發展,既有利于提高學生母語水平和母語應用能力,又有利于發展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作者簡介:
李晶晶,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小學語文教師,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