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玉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涵蓋了很多種教學形態,完整的閱讀一本書也位列其中。從遙遠的古代到發展飛速的現在,從國內到國外,從來都沒有在母語教學中消失過的便是對書籍的整本閱讀,發生變化的不過就是在不同地域,不同國度里受到何種程度的重視而已。而本篇文章主要在閱讀整本書的含義,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語文涵養等方面做了簡要的敘述。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學中得到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整本閱讀 ?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9-0064-02
在新課標一輪又一輪的改革下,整本書的閱讀,不是剛衍生出來的新情況,只不過就是原來的老話題。只是這次重申將整本書的閱讀引向了語文教學的正途,逐漸成為了課程化。語文核心素養表明:要注重閱讀。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影響,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事件中持續加強語文素養,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和道德修養得以加強,出色的個性以及完善的人格得到培育,構建自身全方位拓展。《新語文課標》也已經明確的指出:要培養學生大量閱讀的興趣,拓寬閱讀面,給出的建議是: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并且讀整本書。
一、整本書閱讀的含義
整本書閱讀關鍵在于一個“整”字,首先,它是整個的,完整的,而不是某一個章節,或是節選出的某個段落,它是具有著自己單獨性,連結性的完整個體。其次,那些堪稱經典的著作正是作為整本書閱讀的不二之選。讓學生在并不寬裕的時間中,拿出一部分時間和老師共同閱讀整本書,這無疑能夠提升學生獲取閱讀帶來的實際成效,而且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
當今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已經成為主流,這種閱讀方式雖然能讓人們快速獲得,了解知識,但它同樣存在著人心浮躁,無法沉靜下來的弊端。雖然它順應了社會的發展,但如果僅僅憑借著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很難讓學生獲得開闊的視野,思維得到訓練,更別說提高審美了。想要提高閱讀的核心素養顯然是需要一個能沉得下心的良好的閱讀習慣的。當今時代對人才的發展和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今社會需要的是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若從語文的角度來說,那便是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來感悟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處不在的魅力。所以想要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必然要走整本書閱讀這條路。
三、怎樣在整本書閱讀中提升語文素養
(一)要精選整本書
首先,在這個多元化文化的趨勢下,我們平時閱讀的書籍也出現了參差不齊的局面,這便要求老師在為學生挑選書籍時,要與小學生的生活特征,對知識的認識接收程度,心理路程的發展等相匹配,挑選一些真真正正適宜小學生閱讀以及能夠有效影響今后發展的經典作品。其次,現在的小學生負擔極大,如果方方面面都顧及到,一定會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加重老師和學生的負擔,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還降低了學生想要閱讀的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老師在選擇時要多加注意學生的課程,學生本身,經典作品這三個方面。最后,在挑選經典作品時,太難或者太簡單都不適合學生閱讀,太難的沒辦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太簡單的學生覺得學不到東西,不想閱讀。所以著作能否達到要求,老師也應當注意。
(二)變換閱讀教學方式
首先,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上幾乎都是老師一個人在課堂上講授,忽視了學生對課堂的體驗,只是將學生當成一個接收知識的機器,老師說什么,學生被動的接收什么,完全沒有單獨思考的時間。這就要求老師適當的將課堂教給學生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發問、敢于質疑的精神,保留學生在閱讀中不同的見解。每個學生在閱讀中的習慣、閱讀中關注的方方面面以及閱讀的方式方法都是不同的,而這恰恰體現了他們的個性所在,所以老師要尊重、保護并且積極對待這些不同,讓學生得到更好的成長。其次,老師應當組織學生踴躍的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閱讀心得以及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只有增加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對話次數,才能使他們更加熱愛閱讀,如果只是表面上的交流,不會讓他們在思想上產生任何碰撞和共鳴,也就無法達到發展核心素養的目的。只有不斷地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閱讀體驗,讓學生在分享知識的同時感受到閱讀所帶來的快樂和滿足。長久下去,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而然就會提高。
(三)給自己設置問題
雖然老師在整本書的閱讀中是一個引領者的身份,但老師也無法有效地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指導,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求,學生要對自己本身的閱讀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對自己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做到一個把控。認知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證明:知識的靈活性、團隊合作能力、自身的學習能力、問題有效解決的能力以及自我的監控能力,都是以問題作為驅使學習的方法來得以提升。這四個層面中,自我的監控能力是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因素。學生通過問題能在閱讀整本書中進行自我監控和計劃,使問題得到有效解答。學生在閱讀整本書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兼顧整本書的內容的,他們多數都是選擇一部分相對來說更加重要的內容來精細打磨加工,而其他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內容就簡單地粗略地加工一下,這樣做非常有效地讓學生知道了哪些是重要的信息哪些是不重要的信息。學生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重要信息上,對其更深一步的打磨加工,使經過打磨后的信息更為有效。在閱讀時,學生自己給自己提問題,能夠促使學生閱讀,開闊自己的思維,使自己成為一個擁有獨立閱讀能力的人。
(四)明確整本書的閱讀對象
閱讀對象的選取是整本書閱讀法進行的先提條件,閱讀對象的選取的好壞對閱讀的成效有著直接的關系。第一,因為整本書的閱讀是要閱讀完成一整部作品,閱讀時間比較長,對學生的閱讀水平以及自制力有一定的條件,所以整本書閱讀的對象要適應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以及特征,不然就難以把整本書的閱讀完成。第二,閱讀對象的選取要適應學生的閱讀愛好,有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采取學生最感興趣的閱讀對象,把整本書閱讀和學生的愛好進行融合,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關注力,加強學生參與的熱情,也對閱讀活動的開展有一定的幫助。
(五)展開整本書閱讀的探討
整本書閱讀探討是權衡整本書閱讀活動成果的關鍵指標,是幫助學生消化閱讀知識以及體驗閱讀感觸的關鍵方法。在整本書閱讀探討中,需要學生在整本書的總體來思考問題,交流閱讀心得還有感受,注重培育學生的自讀以及感悟水平。比如,可以展開“讀書經驗溝通會”、“主題思想探討大會”等多樣互動溝通來反應學生的整本書閱讀的質量,拓展學生的閱讀思路,感受閱讀所帶來的魅力。還可以在班級中構建“閱讀成果展示板”,對好的閱讀筆記還有閱讀體會施行展覽,并總結歸納閱讀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熱情。
(六)展開閱讀活動,加強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
語文知識的學習是持續積累知識的一個過程,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大量經典的文章,不但詩情畫意而且文章的質量還非常高,是學生對語言的積累、還有對漢字的認識以及培育語文核心素質的出色內容,所以,在具體的整體書閱讀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對其感興趣的地方加以背記,這樣來慢慢達成語文課程的授課方針。在為學生講解這類文章的時候,可以把閱讀活動的定位變成積累背誦:老師為學生構建多種形式以及層次的閱讀實踐,指引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積累,領悟書中的語言表達方法,開展充足的想象力,提高對一本書的領悟,著重培育學生的語感,加強其閱讀以及理解的水平,最后實現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比如,老師在講解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可以引導學生去對《西游記》這一本書進行整體閱讀,對一本書中的創作方式有一個新的認識,在唐僧四人的取經道路之上,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卻又為世人呈現出,過程雖苦,但一定會取得成功。就像現實生活一樣,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可能會相對枯燥,但每戰勝一個困難,就會離成功更進一步。學生在教材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梳理這之中的故事情節,辯證的探索之中的內容,讓其的思維水平在閱讀中獲得拓展。經過持續加強學生的認知水平,一本書的閱讀更可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質,加強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
(七)加強語文閱讀實踐,提高語文閱讀水平
對整本書進行閱讀,學生需要運用大量時間去感受威嚴和怡然。整本書閱讀有著大量的信息以及健全的信息鏈條,信息內容間有著較強的關聯度,學生在具體閱讀中要經過持續變化的現象落實永恒的本質,感受整本書中建立以及構造的良性循環,憑借關聯思維,盡可能找到文章中的關聯,對立中滲透統一,在分離中互相的進行滲透,在閱讀途中產生全新的認識,構建起對事物間存有廣泛聯系的觀點。伴隨整本書閱讀的持續展開,學生可以體會到自身認知的拓展以及變化,這種感知的流程可以幫助學生產生反思性的知識積攢,并慢慢對自身的知識加以豐富。比如,老師在日常授課的時候,可以指引學生去閱讀《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是英國的著名作者達尼爾·笛福所寫,主要寫了主人公由于出海遇到了災難,漂流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并堅持在島上頑強的生活,最終回歸到原本生活的社會的一個故事。經過對整本書的閱讀,學生就會理解,不管什么時候都需要英勇無畏、當機立斷、自立自救,矢志不移的冒險精神以及堅強的意志,這樣的意志異常關鍵,特別是當意外發生的時候,要學會接受并且敢于面對,應該像魯濱遜一樣,懷揣著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去看待這個世界,去對世界以及明天有著強烈的渴望還有期待以及信念。學生經過整本書的閱讀,加強其語文的實踐水平,更提高了其語文閱讀水平。
語文課程中的閱讀課程,本身就帶著自己顯著的特點,它是以培育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為目的,始終關注著學生長久的發展,提高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根據任務來舉辦和引領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活動。讓學生能夠真正的靜下心來去閱讀、加深印象和思考、切實做好交流和展現,在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中將整本書閱讀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
[1]王春雷.整本書“說讀”與語文核心素養培養[J].課外語文,2018(04)
[2]武錦華.讀寫結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J].新課程導學.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