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文
【摘要】在英語教學中,幫助學困生提升成績,促使學困生轉化一直是教師所關注的重點問題,本文作者基于和合視角進行學困生轉化的積極嘗試,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緒引導與興趣發揚,通過引導其探究問題、建構知識體系、開展情感對話、促進其主動合作等四種方式,有效地促進了學困生能力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學困生;和合視角;小學英語;英語教學;情感教學
由于學習條件、自身條件等不足,容易出現學困生現象。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應用“和合”視角進行實踐:通過師生之間的和睦相處,讓學生愿意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學習,學生愿與教師進行合作。這種視角的應用強調了學生個體的價值,極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主體意愿增強,有效促進了學困生成績的提高與性質的轉化。
一、制惑,引導探究
制惑是指運用合理方法制造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問題情景進行探究,基于和合視角的制惑能夠以生動問題激起學生的學習意愿,讓學生以積極態度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問題解答,開展問答合作。通過這樣多次、長期的問題情景訓練,學生對知識進行了深層次的理解與應用,能夠幫助農村學困生的成績逐步提高。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Hobbies”這一模塊,筆者首先帶領學生進行教材的閱讀與瀏覽,在學生大致理解教材內容后,再制造問題讓學生探究:“如何詢問別人的興趣愛好?”學生聽到這一提問后,思維會被自動帶入問題情景進行思考。當多數學生已找到答案“What's somebody's hobby”后,學困生可能尚未發現答案,此時筆者會進行短暫的等待,待其發現答案后再讓學生回答問題。在學困生探究的過程中,可能存在直接搬運課本“What's Janet's hobby”等原句,而未將人名轉化的現象,此時就要糾正學困生的錯誤,讓學困生理解這里應當用your而不是課本中具體某個人的名字,并能夠替換主語的對象進行提問,這就使學生理解了這一單元的主要知識點。
教師在制造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時,要注意問題情景的難度不應過高,應視平常教學中學困生所體現的英語能力進行問題設置。通過這樣的問題設置,學困生本能的求知欲被激發,有效完成了對英語知識點的學習與理解。
二、汰劣,建構體系
汰劣指教師帶領學生將思維中存在的非優質元素打碎,重新組合成新元素,以新元素構建相關知識體系。在和合的視角下,學生能夠將自己所想所知與教師進行深入交流,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促進學困生轉化。
如,在五年級上冊“Foods and drinks”這一模塊中,學生要學習到有關飲食的英語表達知識,其中最重要的語句就是如何詢問他人的飲食喜好,在這一知識點中存在兩個問句:“What do you like to drink/eat?”“Do you like to eat/drink something?”筆者首先向學生詢問如何表示“你喜歡吃什么?”在發現學困生將“do”遺漏后,要強調了do的重要性,并反復向學生提及,讓學生將原有思維打破,建立帶有助動詞的完整特殊疑問句知識體系。在一般疑問句中,更常見的情況是學生遺漏“like”后的“to”。在多次向學生講述此知識后,學生的腦中會自動構建出有關詢問他人飲食喜好的知識體系,在體系中將我所講述的要點牢記。
“為了達到事物間最大限度的和諧,并不斷促進事物的發展,需要通過擇優汰劣來實現。”通過“汰劣”,學生思維中的非積極因素轉化為了積極正確的因子,眾多因子合在一起構成了學生腦中的知識體系,促進了其對英語知識點的理解與吸收。
三、和樂,對話情感
和樂是指教師在開展教學是要與學生形成其樂融融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與教師的交流蘊含真情實感,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對話。通過這樣的情感交流與對話,教師可以與學生的關系更加親密,對學困生的引導力更加突出,使其有效吸收課本知識。
如,六年級上冊“Country Life”這一節主要學習鄉村生活的相關英語表達知識,筆者此時就利用這一主題與學生開展情感上的交流與對話,讓學生在和樂的氛圍中學習。筆者首先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農村生活,允許學生用中文回答,當學生講述到自己家庭所種植的作物時,筆者就可以詢問學生:“你知道種水稻的‘種與摘果實的‘摘用英語如何表達嗎?”待學生思考之后再給出正確的答案“grow”與“pick”。然后,筆者再講述自己在農村生活的體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有意識地提及課本知識:喂馬應當表達為“cut grass to feed the horses”,并詢問學生誰的家中有“goats”或“pigs”,讓學生講述動物的特點以及養殖的方法,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對這一單元知識的興趣。
通過和樂氛圍的營造,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在與教師的深入交流中進行,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在情感對話中提升,這極大激勵了學困生的學習熱情,讓學困生能夠產生持續的學習動力,彌補自身存在的知識漏洞,實現學困生的轉化。
四、存異,主動合作
學困生與普通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屬于正常現象,和合視角下教師關注的重點在于讓學困生與普通學生開展合作,讓學困生以積極態度融入到團體對問題的探討中去。通過與其他學生主動合作,可以有效轉化學困生。
如,在五年級下冊“Season”這一節中,筆者提問:“我們學完了有關四季的英語知識,你能在小組內詢問其他同學的季節愛好,并展開討論嗎?”此時筆者選擇了一位學困生及其同桌進行回答。學生首先要詢問對方的季節愛好:“Do you like summer?”另一位學生則給出是否的回答,如,回答否則需要回答自己所喜愛的季節。此時另一位學生則根據其回答繼續提問:“What do you want to do in this season?”同學則給出回答如“play outdoors”“go camping”等語句,這樣通過兩人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完成了對課本內容的相互提問與學習。筆者此時則向學生提出以這兩位同學為標準,讓全體學生再進行細致的互動對話,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合作策略的運用要注意使用環境,避免生搬硬套地把小組合作貫穿始終。只有找準時機對癥下藥,才能發揮合作的作用,促進學生的學習。
基于和合視角的學困生轉化方法,已經得到了實踐的有效驗證,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未來期待有更多的學者針對學困生提出更多的轉化方法,讓學困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所在,為他們的人生插上翅膀。
參考文獻:
[1]吳敏.“和合”視角下小學英語和樂課堂的構建[J].小學教學研究,2020(11):53-55.
[2]黃慧.例談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2020(1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