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楊欣樺
摘要: 相較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屬性是實踐性。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性突出地表現在其“三性三化”特征,即專業性、應用性、真實性和職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為保障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水平符合市場需求,培養單位就必須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和強調實踐性,從學科定位、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和師資隊伍培養等四個維度,建立起完善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體系。在培養目標上,要注重“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突出過程性知識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強調以實踐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在培養模式上,要建立校企聯合培養的“雙主體”機制,發揮師徒傳承教學優勢,推行情景式教學;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應通過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實施雙導師制度,加強導師隊伍的職業化教育。
關鍵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內涵式發展;實踐性;學科定位;課程設置;培養模式;翻譯碩士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20)04-0079-07
最近十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規模迅速擴增,招生規模從2010年的110 010人[1]快速增長到2018年的439 800人[2]。根據《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預計“占比達到60%左右”[3]。然而,與規模上完成預定目標形成反差的是,長期以來,社會對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卻頗多質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難以達到市場預期,社會整體認可度偏低,進而影響和困擾著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整體發展。2019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斗桨浮访鞔_提出:“允許符合條件的試點企業在崗職工以工學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校企共招、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4]可見國家層面對于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視。
實踐性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本質要求和內在規定,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區別于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屬性,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基石[5]。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長期遭受詬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培養單位沒有深刻認識其“實踐性”內涵,在學科定位、課程設置、培養模式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與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同小異”,未能突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特殊屬性,導致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遠離“初衷”,人才培養質量與市場需求脫節。因此,提高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性”內涵的認識,在培養過程中突出“實踐性”,立足于市場實際需求,強調在社會和職業的真實環境下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未來的努力方向。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與“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與實施,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簡稱MTI)教育經過十多年的試點探索和建設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模式,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本文以MTI教育為例,探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性的內涵、存在的問題以及實現路徑,對于改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質量,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性的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的有關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掌握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盵6]“課程設置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教學內容要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要重視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要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吸收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共同承擔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注重培養實踐研究和創新能力,增長實際工作經驗,縮短就業適應期限,提高專業素養及就業創業能力?!盵6]從該文件內容可以看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無論是在培養目標還是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以及培養方式、導師配備等方面,都特別強調各環節的“實踐性”要求。可以說,實踐性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屬性,充分理解和認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性的內涵,是推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前提。
傳統意義上的實踐性是指技術性實踐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其范圍逐漸擴展到經營性與創業型實踐能力、生產經營全過程實踐訓練等。如MTI教育的實踐性即體現為“外語運用能力”和“翻譯實踐能力”,前者是基礎,后者是目標,要實現MTI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就要求同時提升這兩方面的能力以及相關專業知識[7](P76-82)。
新時代背景下,對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性的認識不斷提高,其內涵也日趨豐富。有些學者從學科定位與培養模式等宏觀層面闡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性的內涵與意義,如郭時印等人突出強調實踐性的理念、特點和模式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發展中的作用,提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是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的[8];呂耀中和孟婧指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應培養掌握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9]。還有學者從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等微觀層面審視實踐性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中的現狀,如孫懷林和肖鵬提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應更加注重實踐的應用,更加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10];平洪曾提出,師資隊伍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主體,是培養質量的保障,是辦學的必備條件[7](P76-82)。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應強調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經驗,并使這種能力、經驗遵循職業化發展方向;培養模式應考慮將學習與實踐同步進行,在這一過程中應以研究生充當主體。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是受國家高度重視、要求大力發展的一種研究生教育形式。隨著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無論國家層面還是各培養單位以及社會各行業人才需求單位,都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及其人才培養質量充滿期待。學界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也十分關注,在認識上和理論探討上不斷深入。學界普遍認識到,相較于學術型學位研究生教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實踐性,在內涵上突出表現為“三性三化”的特征,即專業性、應用性、真實性和職業化、市場化、社會化。具體而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實踐性又主要集中體現在學科定位、課程設置、培養模式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四個主體維度。其中,學科定位集中體現在培養目標差異,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應定位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課程體系設置應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重視技術技能與職業需求的銜接,強調方法的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模式應注重校企合作,加強實踐性環節的教學,重點解決校企合作信息不對稱、對接合作不順暢、評價導向不一致等突出問題;師資隊伍建設上,實行雙導師制,提高導師隊伍自身的學科專業素養和實踐綜合能力,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在整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對于上述四個維度的具體要求,并無先后主次之分,將它們統籌兼顧,科學配置,形成高效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的體制機制,是落實其“實踐性”、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根本所在。
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性的缺失
實踐性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區別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征。由于各培養單位過去對于二者的差異性認識不足,導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整體上沿襲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基本范式,忽視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實踐性特征。
(一)在學科定位上未能突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獨特性
從培養方向來看,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是以培養高層次教學、科研人才為主要目標,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則注重培養應用實踐能力,是為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的。前者側重理論探討和傳授,培養學術科研后備人才;后者側重培養具備特定職業背景,能勝任行業需求,具有特殊技能的專業人才。因此,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在學科定位上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有著明顯的區別,應特別強調培養過程中學生直接在實踐中探索認知和獲取知識,注重人才培養的“特定職業”目標。這就要求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在學科定位上應立足企業、面向行業,強調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然而,部分培養單位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定位模糊,在學科定位上照搬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沒有反映出必要的行業、地域或校本特色,所培養的人才行業適配度低,不能適應和滿足相應行業的急需人才需要。根據有關研究對MTI教育培養單位的調查,有56.79%的MTI培養單位仍依賴學術型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與路徑,沒有校外指導老師和校外實踐基地[11]。這種在學科定位上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同一性”,導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仍然偏重理論知識、忽視實踐應用能力,人才培養質量備受詬病。
(二)在課程設置上忽視實踐應用導向和職業需求目標
注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關鍵在于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體系,加大實踐性課程教學的比重?!蛾P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培養方案應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和培養環節,加大實踐性課程的比重……鼓勵研究生早實踐、多實踐,在實踐中提升職業勝任力。”[12]但是,目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存在課程結構比例失調、交叉學科課程較少、專業特色課程不突出、個性化課程安排缺失和專業技能課程形式匱乏等問題。根據我們調查收集到的MTI培養方案,一部分語言類重點院校設置了諸如經貿翻譯、法律翻譯、翻譯項目管理等實踐應用型課程,適當考慮了翻譯類型的多樣性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職業發展規劃。但在對湖南省部分MTI培養高校的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MTI教育課程設置仍存在諸多普遍性問題:課程內容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無明顯區別,仍以課堂傳授式為主;未考慮給非英語專業學生充分提供基礎課程;校外翻譯實踐和培訓的比例占總課程量均不到50%[13],沒有提供足夠數量的實踐課程,等等??梢?,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和授課老師存在較高重合度,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中缺乏由來自實踐領域的職業技術人員作為師資所開設的課程,造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內容與培養定位脫節,難以滿足行業發展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實際期盼。
(三)在培養方式上缺乏富有實效性的校企合作模式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實踐性應該兼具“市場導向、社會互動性以及職業環境”[14],進一步對接學校特色、市場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高校具有學科基礎與理論知識優勢,企業則具有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校企聯合培養是推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內涵式發展、確保專業學位碩士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下,企業可根據自身對人才的需求,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促使高校動態調整培養方案,加快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對接?!盵15](P81-85)然而,由于校企雙方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目標追求上有所偏差,聯合培養的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在培養過程中落實雙導師制不力,整體上來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力度不大,導致其“實踐性”缺失,人才培養質量難以滿足市場實際需要。以MTI培養模式為例,研究生并未完全投入到社會實踐過程中,所謂的“實踐”更多地只是隨堂口(筆)譯練習,而這僅是對社會實踐過程的模擬形式,無法真實體現實踐過程所涉及的真實環境,研究生翻譯能力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現象。
(四)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缺乏兼具理論研究水平與實踐操作技能的專業團隊
目前,我國許多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缺少專門化教師團隊,專業學位教育與學術型學位教育的師資隊伍基本上是“一套人馬”[16]。全國各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對于教師資格都有較為明確的規定,如對于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要求“核心課程及重要必修課程的任課教師中具有口譯或筆譯實踐經驗的比例不低于70%,筆譯教師應承擔過30萬字以上的正式筆譯任務,口譯教師應擔任20次以上的正式場合的連傳同傳任務”[17]。從理論上來說,“MTI教師應兼具職業翻譯+專業翻譯教師+現代翻譯技術高手多重角色”[18]。然而,目前許多院校MTI任教教師基本不具備文件所要求的專業資格,缺乏翻譯實踐經驗以及經濟、新聞、醫學、建筑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原則上不能從事MTI翻譯教學;同時,不合格師資還可能產生其他負面效應,如指導翻譯報告選題、撰寫以及譯文修改、定稿工作難以達到理想的質量標準。這就很難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的高端復合型翻譯人才,影響社會和市場對MTI碩士的認可度。
三、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性的實現路徑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實踐性內涵以及當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性的缺失,指明了今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應該努力的方向。MTI教育圍繞“實踐性”特征,從學科定位、課程設置、培養方式、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著力促進學科專業內涵式發展,為推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性”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借鑒。
(一)在學科定位上,注重“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突出過程性知識教育,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應強調過程性知識教育,以實踐過程為中心,以解決具體問題為導向,使學生在不斷積累經驗性知識的過程中促進技能發展。建立實習基地是將過程性知識教育實踐化,切實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高校應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實習基地,使專業人才培養與時代發展、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建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實踐基地,應結合地域特色,“依托地緣優勢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不僅保證了實習的經濟性,而且可以保證實習的可操作性”[19];除此之外,高校在建立實踐基地時,還應提供給學生真實的實踐環境,提高學生應對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的學業與就業有效銜接。根據《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性培養方案》(以下簡稱《方案》)[20]和《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基本要求》(以下簡稱《要求》),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要“緊密結合我國國情,特別是結合我國翻譯實踐領域和語言服務行業的需求和發展”[21](P72),培養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家社會、經濟、文化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型的口筆譯人才。據此要求,MTI教育的“課程總學分應有不低于70%來自實踐或實訓課程,……突出翻譯實踐能力的培養”[21](P74)。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出,“專業實習是MTI教育的必要環節, 需結合培養目標精心組織,且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政府部門或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習過程中需有企業導師指導,確保實習生能獲得規范、有效的培訓和實踐, 提高翻譯技能和職業操守。”[21](P75)因此,高校應與專業性突出的企事業單位合作,也可與翻譯公司保持密切的長期合作關系,從而為翻譯碩士學生提供翻譯實踐基地。湖南MTI培養院校已經在這些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如湖南大學與策馬翻譯(集團)、長沙理工大學與雅瑞思翻譯公司、中南大學與隆平高科和中車集團等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共建MTI教育實習基地,促進學校制定更加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方案,更好地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專業翻譯人才。而對于企業而言,這是整合高??蒲辛α?、提升自身產學研水平、儲備所需優秀人才的好機會。
(二)在課程設置上,強調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能力的提高為核心,加強課程教學質量評價
在專業教育逐漸融入到大學教育體系的進程中,專業學位教育與大學教育體系以及專業知識培訓之間就產生了雙重關系:大學教育體系指向學科價值取向,專業知識培訓指向實踐取向,“雙重取向是專碩教育的中心特征”[22](P75-79)。學界認為,校本課程體系由通識類、實踐類和行業知識類三大課程群組成,課程設置的實踐性主要由后兩大課程群實現。在具體課程設置上,主要應基于專業方向,結合學校和企業需要,建立應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完善的課程體系,設定職業目的性很強的配套課程,根據實際情況選定教材,并設定以提升應用型問題分析為重點的教學系統[23]。就MTI教育而言,實踐類課程群更多地是指向語言運用能力和翻譯實踐能力的培養,行業知識類課程群則強調百科知識獲取能力的培養,而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依賴通識類課程群來實現。由于各高校學科特色和行業優勢有別,學習者的學科背景和人生志趣有異,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呈現出多樣性趨勢,同質性課程體系難以兼顧和解決多元化問題,最可行的方案就是將教育體系置于實踐過程中,根據實踐環節出現的狀況、發生的問題、提出的要求等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培養各類專業人才?!兑蟆诽岢?,MTI的基本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翻譯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百科知識獲取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21](P76)。課程體系的設置是提高基本能力的根本保障,“課程設置是各校根據自己的培養目標制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單元,是各校人才培養路線圖”[7](P76-82)。在《要求》和《方案》框架指導下,各培養單位應充分考慮本校傳統優勢學科資源,結合所屬地區的民族文化、經貿旅游、工業發展、產業布局等特色因素,深化翻譯產業需求,創設校本課程體系。各個MTI培養單位都在積極探索和研究MTI課程設置。如,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建立和開設了計算機輔助翻譯實驗室及課程體系,較好地融合了信息技術的發展與翻譯實踐的要求,能有效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翻譯專業素養,提高個人翻譯的效率。與此同時,學生在實踐經驗較豐富的老師指導下,利用課程知識構建專門行業漢英平行語料庫,為開展相關翻譯實踐提供便利,形成良性循環,使得研究生實踐水平不斷得到磨煉和提高。通過促進翻譯教育與技術相結合,培養出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綜合型翻譯人才,這是當前MTI教育的主流。
課程體系的實踐性是指培養目標和學科定位實踐性的精細化和具體化,仍屬于理論設計層面。要切實提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就必須結合課程教學質量評價,將招生、就業數據引入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之中,充分利用質量評價大數據,建設新理念和新技術指導下的專碩教育體系,走出由西方國家主導的教育評價誤區,推進專碩教育體系現代化。
(三)在培養模式上,建立校企聯合培養的“雙主體”機制,發揮師徒傳承教學優勢,推行情景式教學
“雙主體”機制是充分利用校企雙方的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建立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機制。高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兩者在專業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同等重要[15](P81-85)。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過程中,要強調“雙主體”機制,調動企業參與培養的積極性。同時,要發揮師徒傳承教學優勢,特別是在技能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應采用師徒傳承式而非課堂授課式進行。師徒傳承的培養模式破除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強調師生互動學習;導師帶領學生全程參與技能實踐項目,根據遇到的具體情況實施情景式教學,提供現場實時指導,這種師徒代際傳承教學模式,是學生最直觀獲取和積累實踐經驗的有效途徑。教師的絕對權威得以緩釋,“扮演著教育者、示范者與研究者的角色”[24],學生作為技能實踐者、評論者,甚至是組織者與管理者,是實踐過程的真正操作者。在這方面,西北師范大學在MTI教學過程中采用參與式研討、翻譯工作坊、基于語料庫的教學、基于翻譯基地和志愿服務的教學模式[22](P75-79),給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其參與式研討與翻譯工作坊就是仿照師徒傳承式培養路徑,重新定位了師生雙方在培養過程中的角色;基于語料庫的翻譯教學優化了材料的真實性,突出了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其實踐性體現在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選取符合語言服務特征的行業性、專業性語言教學材料;基于翻譯基地和志愿服務的教學是專業實習的必要環節,是MTI教育實踐性的必經之路。
(四)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要落實高校和企業“雙導師制”,促進校企師資優勢互補
師資隊伍水平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核心要素。教師是落實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主體,其知識結構包括“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兩部分[25]。高校教師有“理論性知識”優勢,而企業指導導師具有“實踐性知識”優勢。因此,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校企要建立健全合作機制,積極落實“雙導師制”,加強聯合培養,采取有力舉措推進校企雙方選派導師加強互動交流,促進理論研究與技能實踐之間的有效銜接,并最終達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共識,落實到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中。
在MTI教育領域,首先,《方案》鼓勵MTI培養單位實行雙導師制,即實行高校教師與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資深譯員或專業人員共同指導研究生。不少高校從翻譯公司、政府外事主管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涉外機構聘請資深譯審或譯員、專業人士擔任MTI校外教師或合作導師,這是基于外語學科人才培養實踐化的需求,也是加強MTI實踐教學的保障,其職責是“加強從實踐任務描述、翻譯能力展示和實踐工作評估等維度對學生的雙語能力進行全面評價”[26]。其次,校企合作“有助于鍛煉MTI專業學生的(口)筆譯實踐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并實現畢業生從學習到工作的零距離對接”[27]。加強現有師資的實踐性知識培育,組織教師定期參加全國MTI教指委舉辦的高等院校翻譯專業師資培訓班,邀請翻譯公司或外事單位的資深專業人員授課或講座、派遣教師進駐翻譯公司或海外項目部參與實習實訓等,使高校語言教師知識結構更具專業化和行業性。最后,要采取措施加強師資共享,由全國MTI教指委組織各MTI培養單位建立更緊密聯系,完善MTI教育系統師資儲備和培訓體系,實施師資共享計劃,調整區域間師資的配置。這樣,既可解決實踐型師資緊缺問題,又為師生交流提供平臺,是一條符合現實需求的可行性路徑。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下達201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通知(教發【2010】1號)[EB/OL].(2010-02-21)[2020-04-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7050/201002/t20100221_91621.html.
[2] 教育部.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EB/OL].(2019-09-29) [2020-04-18].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1909/t20190929_401639.html.
[3]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教改【2017】1號)[EB/OL].(2017-01-21) [2020-04-1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701/t20170122_295473.html.
[4] 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印發[EB/OL].(2019-10-11) [2020-04-1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10/t20191011_402640.html.
[5] 王俊彥,等.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兩個基點——基礎性和實踐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4(08):1-3.
[6] 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EB/OL].(2019-03-19) [2020-04-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903/t20090319_82629.html.
[7] 平洪.強化質量意識,推進翻譯碩士教育內涵式發展[J].中國翻譯,2019(01).
[8] 郭時印,朱育鋒,李尚群.專業學位研究生實施OFTC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08):52-57.
[9] 呂耀中,孟婧.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政產學研”協同培養機制與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9(23):32-35.
[10] 孫懷林,肖鵬.基于實踐能力提升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08):95-98.
[11] 李明磊,黃雨恒,周文輝,藍文婷.校外導師、實踐基地與培養成效——基于2013—2017年專業學位碩士生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9(11):97-102.
[12] 教育部,人力資源保障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意見(教改【2013】3號)[EB/OL].(2013-11-13) [2020-04-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311/t20131113_159870.html.
[13] 呂紅艷.IPO框架下翻譯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研究[J].外語界,2019(02):42-49.
[14] 董洪學,初勝華,張坤媛.基于MTI職業翻譯能力培養的翻轉課堂項目式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7(04):49-55.
[15] 張杰,江世銀,吳雪華.校企聯合培養專業碩士的模式與運行機制[J].大學教育科學,2018(06).
[16] 馬健生,陳玥.專業學位教育中學術能力培養的錯位問題檢視[J].教育研究,2015(07):40-48.
[17] 國務院學位辦.關于申報開展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學位辦【2007】19號)[EB/OL].(2007-04-30) [2020-04-18]. http://www.gs.fudan.edu.cn/_s74/6a/dd/c2857a27357/page.psp.
[18] 曹莉.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探討[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04):30-34.
[19] 董洪學,張晴.翻譯碩士(MTI)專業學位實習基地建設模式創新思考[J].外語電化教學,2015(02):30-34.
[20] 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性培養方案(學位辦【2007】78號)[EB/OL].(2007-12-10)[2020-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0712/t20071210_82701.html.
[21] 全國翻譯教指委.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基本要求[A].//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編.專業學位類別(領域)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2] 徐鐵英.專業學位教育的雙重取向:內涵與啟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1).
[23] 王新榮,李小海,龍澤明,李延斌.專業學位碩士校企聯合培養應用型研究生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08):16-17.
[24] 趙明仁.教師教育者的身份內涵、困境與建構路徑[J].教育研究,2017(06):96-97.
[25] 曹進,靳琰.市場驅動下的翻譯碩士培養模式——以西北師范大學為例[J].中國翻譯,2016(02):50-55.
[26] 于艷玲,游振聲.校企協作培養模式下翻譯碩士社會實踐質量的評價及提升路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4):121-125.
[27] 楊桂玲.理工科院校MTI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1):95-97.
The Practicality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Education: Case Study of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LIU Bin? ?YANG Xin-hua
Abstract: Compared with academic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racticality is the core element of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 practicality of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comprised of three characteristics, professionalism, application, authenticity, and three change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training level of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s meets the market demand, the training unit must implement and emphasize the practicality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perfect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discipline orientation, curriculum, training mode and teacher training. In terms of discipline orient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highlight the process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In terms of curriculum, it is emphasized to tak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s the guidance, take the occupation demand as the goal, and take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pplied knowledge and ability as the core. In the training mod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double subject" mechanism of college-enterprise joint training to give autonomy to teachers and apprentices. For teacher tra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implement the double tutor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he existing teacher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practicality; discipline orientation; curriculum; training mode;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MTI)
(責任編輯? 李震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