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陳維維 戶振亞
【摘要】網絡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在不斷發展,網絡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運用愈發頻繁。在網絡技術快速進步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加強高校網絡育人工作隊伍的建設,擴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越來越重要。通過簡要分析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網絡育人的現狀,談了對高校網絡育人的思考,探索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為提高高校網絡育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為豐富高校網絡育人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高校 非全日制研究生 網絡育人 思考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及人們對網絡技術依賴性的增強,網絡已經深深的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很深刻的影響。研究生身處信息化時代的浪潮中,對網絡技術的應用較為廣泛,興趣度較高,對網絡新生事物的接收性較強。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順應網絡新時代的潮流,創新育人模式,將網絡發展融入到高校育人體制之中,正是我們目前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高校網絡教育的內涵
高校網絡教育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網絡技術為手段并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特點和優勢,將教育教學融入到網絡中去,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數字化教育,開展一系列的網絡教育活動。新時代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網絡教育要深入研究目前網絡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充分發揮網絡教育提高意識、指導行動、鍛造人格、升華思想等方面的功能,將這些網絡教育的功能相互促進、相互關聯起來。我們要摸清現代網絡教育新的特點,堅持正面引導、正確方向、主動介入的原則,進行有針對性的網絡教育。目前的網絡教育環境下所引起的高校教育機制的變化,也是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知識體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網絡時代對高校育人的影響
1.網絡時代對高校育人的積極影響
(1)網絡的豐富性和普及性,使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收集不同數據、不同信息的能力有所增強。以往傳統的高校教育模式嘗局限于課堂授課,實踐教學等傳統模式,這種傳統模式將學生的思維固定到一個較為閉塞的空間。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帶來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可以提升學生獲取資料的豐富性及全面性,接受到各種新式思維、文化思潮、社會思考。
(2)新媒體網絡平臺帶來了積極作用。目前,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網絡平臺所呈現的豐富有效的信息,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育人工作提供了典型的素材。新媒體網絡平臺上的數字化資料,可以使大學生的課堂教育、實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更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學習參與。此外,新媒體網絡平臺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可以使得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育人過程中接收到一手資源。
(3)網絡技術的發展方便了師生的互動交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即時交流的工具,將即時交流工具充分運用與教育教學工作中,老師可以通過網絡工具,隨時掌握學生的各類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打破原本師生之間的受制于時間、地點的交流不暢,也提高了老師育人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便捷的網絡技術,能夠使老師及時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疏導,及時解決。
2.網絡時代對高校育人的負面影響
(1)網絡上不良信息對研究生的“三觀”、行為習慣產生沖擊。在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充斥著歷史虛無主義、西方優越論等落后的、消極的、不可取的思想,這些思想很容易導致部分意識思想不堅定的研究生“三觀”趨于扭曲,導致價值評價標準混亂,這就無形之中給高校育人工作增添了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及困難性。
(2)網絡給高校傳統的育人模式帶來挑戰。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進行育人工作,在給育人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高校教師的技術提升,育人思想模式轉變、信息素養的提升都帶來了挑戰。有時,教師和學生會同時為平等的“學習者”,都需要學習新的網絡技術、鍛煉新的思考方式,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形式、內容、途徑都將迎來新的轉變。
(3)網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各種搜索引擎的出現使研究生產生了依賴性,遇到問題往往選擇網絡搜索解決,不愿意去收集資料、深入思考分析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研究生的思維習慣,降低了獨立判斷的能力。
三、大學生網絡育人的途徑
1.培育健康向上高校網絡文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加強互聯網建設的問題,提出建設“網絡強國”。作為高校育人的一線隊伍,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推進將十九大精神融入網絡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在網絡育人過程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確保馬克思主義在網絡內容建設中的核心地位;要堅持網絡內容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網絡上的主導地位。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高校網絡育人體制建設的中心內容,把十九大精神作為網絡育人體制建設的重中之重,貫穿于網絡育人的全過程。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善于鉆研網絡發展的規律,充分把握網絡引導的重點,融入到高校的育人工作之中。
2.打造高校網絡育人陣地,努力營造良好的網絡育人環境。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高校首先要打造多元化,多層次,新媒體數字化的高校網絡育人陣地,把新媒體網絡技術作為引領研究生思想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了解把握非全日制研究生思想動態的變化。另外,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網絡教育的理論水平,轉變其教育教學,培養一線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培養其網絡新媒體技術的實踐操作技能。此外,高校建設完備的網絡教學軟、硬件設施,如學籍信息管理庫,科研管理系統,數字化備課系統,自主化選課系統,等等,幫助老師接收到更多的一手資源,促使老師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3.加強體制建設,建立合理高效的網絡育人機制。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網絡育人模式不成體系,難以統籌規劃的問題。所以,高校應高度重視培養網絡育人模式,將建立網絡育人機制納入到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之中,統一規劃,由學校統一領導,各個相關部門明確各自職責,相互鏈接、交相呼應,建立起協同合作的體制,將育人效果發揮到最大化。
4.打造高質量的育人工作隊伍。高校育人工作者能否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引導方式開展育人工作,是高校網絡育人能否高效開展的關鍵點。培養一批思想覺悟高,理論水平強、實踐能力硬的育人工作人員,牢牢把握住高校育人工作的主動權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高、學業水平強的學生干部隊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使育人工作更貼近學生,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總之,網絡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給學生帶來豐富的知識和便捷渠道的同時,也給高校的育人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作為高校的育人工作者,應因時而變,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網絡上的優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網絡技術與育人工作積極結合,提高育人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高亞南,張博洋.信息時代大學生網絡教育的探討[J].群文天地,2012,(06):106.
[2]劉曉靖.新形勢下高校網絡育人實現路徑探索[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6,(03):147.
[3]趙宇華.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中北大學,2011.
[4]葉輝.淺議大學生網絡教育[J].教師,2012,(02):36.
[5]周桂霞.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