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興 唐海燕
【摘要】信息時代大背景下,小學生人格培養已經和網絡形成了日漸緊密的關系。應用網絡化培養小學生健全人格如同治水,只能疏導并充分利用可用之處,如此才能事半功倍,有所建樹。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除了轉變觀念、辯證看待網絡化生存現狀,還可利用網絡技術開展小學生德育教育,利用網絡技術進行小學生心理干預等。
【關鍵詞】網絡環境 小學生 人格培養 策略
2018年2月,一項來自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8.29億,較上一年新增達5653萬。《中國互聯網絡狀況統計報告》提供了包括網民年齡段分布與平均上網時長和最熱App等眾多內容。《報告》中,39歲以下的青少年、中青年是中國網民當之無愧的“主力軍”,占全部網民總量超過70%。其中19歲以下網民數量占比接近20%,19歲至29歲網民占比超過27%。顯而易見,網絡化生存正在成為新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網絡環境已成為影響眾多青少年人格培育的大背景,需要學校教育格外加以關注。
一、網絡化生存與小學生人格培養間的關系
密不可分、避無可避,堪稱網絡化生存與小學生人格培養間關系的終極概括。當網絡與信息技術已全面普及到社會各行各業的方方面面時,無論生產生活或學習工作,離開網絡已接近寸步難行的程度。無論學校教育是否愿意,網絡化生存已經成為開展義務教育、培養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常態化。因此,中小學校開展德育教育、心理教育等,已不是是否需要網絡化的問題,而是如何利用好網絡、應用到何種程度及借助網絡化實現怎樣的教育目的等問題。
二、網絡環境下小學生人格培養的策略
(一)順其自然,宜疏不宜堵
如果用“慢走”形容工業革命前人類幾千年農耕、畜牧和漁獵文明的總生產力,則工業革命僅用一二百年就實現了從行走到快跑;信息時代下的網絡化發展則將又縮短為二三十年就實現了從快跑到飛躍。可見,信息化發展、網絡化生存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不分國別或地區,也不因任何個體或小群體的意志而轉移。在這其中的任何組織或個人只能順應這一潮流無法逆勢而為,正如同治理洪水只能疏浚的道理,網絡環境下培養健全良好的人格操守同樣只能因勢利導,順應客觀環境的變化,提高自身的適應性。
(二)揚長避短,選擇性利用
科技是一柄雙刃劍。網絡環境作為社會發展潮流必定有其贏得廣大受眾認可的強大優勢,但不可否認優勢背后潛在的風險與劣勢。這是任何先進事物一體兩面的必然,也是小學生人格培養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和認知的環節。網絡平臺與信息技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海量資源傳播與存貯,不僅在更大程度和范圍弱化了信息不對稱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給優化陳舊教育模式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機遇和條件。網絡化教育縮短了相對落后地區教育機構與先進教育資源之間的距離,也使這些地區能夠將有限的資金、時間、師資等更多地投入到健全學生人格培養的環節。故而,揚長避短、選擇性利用才是網絡環境下小學生人格培養應有的策略。
三、網絡環境下小學生人格培養的策略
(一)轉變觀念,辯證看待網絡化生存現狀
網絡及其伴生物和衍生物只是技術發展到新階段后自然而然的客觀存在,本身并不存在所謂好與壞的區分。差別只在利用技術的人及其使用目的的不同。因此,基于網絡環境培養小學生健全人格首先需要教育者端正教育觀念、優化教育思想。
教育者需要摒棄對網絡環境先入為主的成見與偏見,秉承唯物辯證的原則,客觀對待網絡化生存的現實。同時,應正視傳統教育模式與時代有所脫節的問題,努力嘗試站在小學生的視角觀察學校教育的不足之處。有了更加理性的對比,教育者就能更好地理解網絡資源、網絡化生活對小學生產生巨大吸引力的原因,并能更加心平氣和地發現網絡可用于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二)利用網絡技術開展小學德育教育
在培養小學生誠實、勤勞、樸素、仁愛、節儉等優秀人格操守的教育手段中,傳統模式下的課堂通常只有教師滔滔不絕的照本宣科。小學生或是只能規規矩矩地端坐在課桌椅后靜靜地聆聽,或是沉默地抄寫記錄與背誦。這種機械的學習方式或是培養出擅長死記硬背的刷題能手,或是干脆讓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抗拒情緒而事倍功半。
反觀一些網絡公司利用各種類似于游戲的手段讓越來越多年輕人群加入到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行列中。比如,某寶的平臺上開設了“每天一個小目標”“xx森林”等趣味競賽類游戲。所謂的小目標可以由玩家自行選擇或添加,包括早睡、早起、吃早餐、喝水、運動、讀書、每天給家人打電話等。而森林里則會因為玩家不同形式的環保行為產生或大或小的“能量球”,如外出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開具電子發票、線上交水電氣費用等。而當這些能量球積攢到一定數量后,玩家可以在平臺上種下一棵虛擬樹,但現實世界中,該公司則會出資在西北荒漠中栽下一棵以玩家名字命名的真樹以綠化荒漠。
顯然,游戲中完成小目標和收集能量球等活動實際上逐漸培養了參與者自律、健身、好學、愛人、環保等眾多優良的人格操守,其實是在變相開展人格培養,只不過采取了娛樂化手段,更加生動活潑并且讓人自覺自愿而已。可見,只要少一些生硬的說教和居高臨下的壓迫感,人們其實很愿意通過實際行動提高自身的人格品行。
那么,小學教育完全可以借鑒甚至直接借用這樣的網絡化培養方式,讓小學生在更加愉快甚至游戲化的活動中逐漸養成自尊自強、與人為善、愛護環境、熱愛學習等優良品格。這樣的網絡化培養,不僅更加簡便易行,而且更易實現內化與固化。
(三)利用網絡技術進行小學生心理干預
開展人格培養的實質,是對受教育者精神意識進行人為的引導與推動,是通過作用于心理而逐步在行為模式上實現改變。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小學教育開始深度應用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基于網絡環境實現心理干預,較傳統模式下的面對面談話拓展了渠道,實現了更大程度上的人性化、柔性化教育。
比如,利用網絡社交平臺。時下的小學班級中基本建立起了學生群與家長群,這正是網絡教育的典型版本之一。而借助網絡社交實現心理干預,除了相對公開的一對多式線上交流,還包括一對一的私聊,以及線下留言、線上反饋等多種形式。不見面的談話能夠充分減輕一些小學生的恐懼心理,尤其是相對內向、敏感的學生常常愿意在虛擬空間中暢所欲言。借助網絡連線,教師更易發現學生日常有所隱藏的個性特點或心理需求,更易對癥下藥,從而使心理干預更加有的放矢、成效顯著。
四、結束語
在網絡元素已經無孔不入的當下,無論是剛剛開始人生旅程的小學生,還是不斷加快成長速度的青少年,都不能脫離網絡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是外部世界的作用力,同樣會滲透進品德、人格、行為、習慣等人格組成。應對網絡環境挑戰,既包括對負面因素的超越,也意味著擇其善者而用之。選擇網絡環境中可供引導與輔助的成份培育小學生健全人格,其實大有可為,關鍵是教育理念的轉換與手段的創新,而這亦是小學德育教育、心理教育利用網絡實現深度改革,不容忽視的一條道路。
參考文獻:
[1]趙文軍.淺談信息時代大背景下培養中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J].學周刊,2016,(06) :126.
[2]王宏斌.中小學生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現狀與發展[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5):34.
[3]劉振海,閆躍強.論語文德育功能在學校教育中的體現[J].克山師專學報,201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