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明 牛宇慧 白音孟和
摘 要: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理念是將課堂的一半時間由教師來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交給學生來討論、交流,進行交互式學習,并且把教師講授和學生的討論交流在時間上分隔開來,讓學生在這兩個過程之中有足夠的時間去內化和吸收。文章分別從社會發(fā)展和課程改革、高中化學學科特性以及高中生的發(fā)展特性三個方面分析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課程中應用的可行性。
關鍵詞:對分課堂;高中化學;可行性
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簡介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學新在2014年提出了“對分課堂”新型教學模式。雖然該模式提出的背景是在大學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但它同樣適用于中學教學。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每次課的時間對半分割,一半課堂時間由教師講授,另一半交給學生用于討論、交流,進行交互式學習。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強調先教后學,在新知識的學習中,首先由教師講授,其次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并完成作業(yè),最后小組討論、師生和生生互動及教師小結[1]。實施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把講授和交互式學習在時間上分隔開來,讓學生在這兩個過程之中有充分的時間按自己的節(jié)奏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這樣,對分課把教學按時間清晰分離為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 Presentation) 、內 化 吸 收 ( Assimilation) 和 討 論( Discussion) ,也可簡稱為 PAD 課堂[2]。
二、對分課堂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
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把當代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有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一代新人。根據(jù)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教育部也在轉變育人方針,當代教師應該不斷地探索適應新時代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在以往教師所使用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學生大多數(shù)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教師基本上都是在“滿堂灌”和趕進度,這樣的教學模式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就像是給學生戴上了一個“緊箍咒”。學生對上課十分頭疼,教師本人也感覺好似在枯燥地“誦經(jīng)”,進而對工作也愈發(fā)不感興趣,從而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并且長時間按這種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大多數(shù)高分低能,缺乏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嚴重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對于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生應該形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并沒有進行應有的培養(yǎng)。因此,尋找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在高中化學課程教學中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可行的。但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能否成功地運用和實施?學生是否接受對分課堂教學教學模式?針對人們的疑慮,下面將具體闡述在高中化學課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符合社會發(fā)展和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當前的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前中國的時代是嶄新的時代,一個國家的富強和興旺當然離不開教育。“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而要想成為一個現(xiàn)代化強國,先要有新型的人才,因為人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核心競爭力。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學校需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予以改革。新課程改革前,我國高中化學的教育目標是根據(jù)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制定的,通過教育將學生培養(yǎng)成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這種教育對學生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需要不夠重視,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3]。新課程改革后,教育工作更加注重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注重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fā)展的一代新人。高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這就決定了高中化學是一門動手性和探究性極強的課程,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研究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是十分緊急和必要的。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偏向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我探究和合作與交流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它不像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而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到的主要是引導的作用,有一半的時間是交給學生去支配的,并且,不管是在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上,還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又或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上,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均有相關的環(huán)節(jié)涉及。因此,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不僅符合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且與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十分貼合的。
2.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符合高中化學的學科特性
高中化學是一門探究性和理論性兼?zhèn)洌⑴c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課程。高中化學的課程內容涉及了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各個方面,因此,化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自然學科,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究能力,還能讓學生通過化學的視角來認識世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使學生成為新時代下的新型人才。
高中化學課是以實驗和理論為基礎的,因為化學的學科特性,所以,它和其他的學科相比,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有著明顯的差別。有的學生對高中化學課還是比較感興趣的,認為它是一門和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可以學以致用。但是也有的學生對高中化學課并不感興趣,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該課程的理論比較難理解,而且教師講授的方式過于傳統(tǒng),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必須改變自己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尋找一種適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教學模式,以此來提高學生對高中化學的學習興趣。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教師“滿堂灌”的現(xiàn)象,將一半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教師主要負責核心知識的講解和對學生交互式學習的引領。另外,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的內化吸收環(huán)節(jié)是學生課后消化知識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內化吸收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對課本上的內容可以靈活運用。而小組討論的目的就是把學生在獨自內化的過程中沒有涉及或者涉及得比較少的知識點進一步整合,以此來建立自己的“化學知識庫”。所以說,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到高中化學課堂上,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協(xié)作的能力,并且可以給學生足夠的自學和探究時間,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符合高中生的發(fā)展特性
第一,高中生面臨著高考這座大山,為了應對高考,大部分的學生都會產(chǎn)生學業(yè)壓力感,主要表現(xiàn)為:一聽說要考試,心里就緊張。并且,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也不時地給學生施加壓力。第二,高中生所學的內容比較繁雜,不僅讓學生難以理解,而且作業(yè)也較多,這樣就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進而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那么在課程多、內容雜、壓力大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并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呢?高中生的年齡一般處于14歲到18歲之間,該階段的學生智力發(fā)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正從“經(jīng)驗型”向“理論型”轉化,求知欲強,獨立性和自主意識較強,可以掌握自己的行動。高中生通過小學與初中的學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布魯納在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中介紹“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獲取知識,并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lián)系起來,積極地建構其知識體系”。這就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課堂上的實施提供了理論基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結合講授法和討論法的優(yōu)點,一改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現(xiàn)象,教師在對知識進行講授的同時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究和內化吸收的空間,讓學生在課下通過更加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小組討論的過程解決了學生自主探究時的知識盲點,提高了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總的來說,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又可以對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并且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特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結 語
雖然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2014年才提出來的新型教學模式,但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既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又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既符合高中化學的學科特性,又符合高中生的發(fā)展特性,所以說,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化學的日常教學中是十分可行的。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2]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6(3): 116-118.
[3]李興菊.對分課堂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許光明(1995— ),男,河北承德人,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