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麗
[摘 要]由于受個性、家庭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加之青春期來臨,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變得非常豐富、無常,甚至相當脆弱,經不起挫折和打擊。作為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肩負起把每一個學生塑造成心理健康、充滿自信的高素質人才的使命。
[關鍵詞]樹立自信;鼓勵與溝通;家庭教育;多元化評價
自信是孩子們成才素質中的重要因素,一個人的失敗往往是自信的喪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愈成功則愈自信,愈自信則愈成功?,F在有很多學生缺乏自信心,產生消極心理,在各方面都落后于他人。對于孩子來說,自信能調動他們潛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他們更好地成長,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應該引起教師足夠重視的問題。
一、要讓每個學生“抬頭走路”
“讓每個學生抬頭走路”,這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要努力使后進生“抬頭走路”。教師要對所教的學生抱有真誠的期待,幫助和鼓勵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我班的周同學和張同學,由于平時比較淘氣,與同學們不能和睦相處,上課也經常被教師點名批評,因而同學們都不喜歡他們。他們自己也覺得不如別人做得好,喪失了自信心,做事情也越來越不認真了。一次班會上,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優點,這兩個學生都沉默不語,說不出自己的優點,缺點倒是說了不少。我及時向他們指出:“周同學在實踐活動中能忍住美食的誘惑,把自己親手做的糕點帶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品嘗。張同學能認真完成老師分配的任務,嚴格監督同學們放學后在學校周圍買小食品的行為,這都是別人沒有做到的。這也是你們的優點,值得大家學習。”于是,大家也紛紛給他們點贊,并指出了他們的其他優點。在我的鼓勵和幫助下,他們的自信心逐漸樹立起來,越來越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
二、幫助學生擺脫消極情緒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發展的內部動力。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地汲取知識、形成技能,并運用知識進行創造;相反,如果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學習沒有要求,懶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動力,甚至厭惡學習,就會導致越來越消極,最終喪失自信心。因此,教師要及時肯定學生的長處,善于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優點,教育他們不要輕視自己,要大膽地面對困難,敢于向困難挑戰。
我班有個孩子平時事事都不如其他孩子做得好,就連做操都東倒西歪的,這也直接影響到她的學習成績。她變得越來越消極,甚至沒有信心了。在一次班會上,我鼓勵全體學生努力奮進時,她熱切地望著我問:“老師,我現在努力真的能行嗎?”我明顯地感受到她內心的掙扎,她還想進步,想被大家鼓勵和認可。我摸著她的頭說:“當然,只要你努力,你一定能行!”她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希望和決心,臉上露出了笑容。
教師不能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學生,而要經常鼓勵他們“你能行”。如果學生學習有困難,那么,最主要的事情是使他們感到自己與其他學生一樣也有才能,通過努力也可以獲得成功。
三、為學生創設發展的平臺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可塑性很強。只要教師多一份愛心和責任感,什么樣頑劣的學生都是可以轉化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哪怕是最差的學生,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有些學生往往是因為先天或后天的不足,甚至教師對他們的偏見,而喪失了表現和鍛煉自己的機會,影響了他們的主動發展。教師應該像淘金者一樣,在學生身上發掘閃光點,在學生身上尋找、發現哪怕是極小的優點和一點一滴的進步,從而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熱情。
我班的王同學智力水平不及其他同學,再加上她不勤奮努力,成績一直不理想,學習勁頭也越來越不足了。為了讓她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重拾自信,我便在課堂上叫她回答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只要回答對了就獎勵班幣,結果有一節課她得到三個班幣,比優秀的學生得到的還多。她非常高興。后來,她上課開始舉手發言了,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可見,她在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后自信心也慢慢找回來了。
四、與學生溝通心靈
奧爾波特認為:健康的個性不受無意識力量的控制,也不受童年心靈創傷或沖突的控制。心理健康的人會主動、直接地將自己置身于興趣活動中,且對任何人都有溫暖、理解和親密的情感。但就實際情況來看,小學生的心理過程發展往往表現出一些不協調:要么是認識過程的發展跟不上心理過程的發展,導致行動上的盲目和情感發展上的偏離;要么是情感過程的發展跟不上心理過程的發展,造成情感的脆弱、語言與行為的脫節。這種心理過程發展不協調的矛盾,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須隨時注意發現并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健康的心理對學生樹立自信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和言行舉止,多與學生聊天,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使學生認識到求助心理咨詢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調整的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緒,還要給他們建議,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利用班隊會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五、引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
由于受個性、家庭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加之青春期來臨,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變得非常豐富、無常,甚至相當脆弱,經不起挫折和打擊。作為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肩負起把每一個學生塑造成心理健康、充滿自信的高素質人才的使命。教師可以利用家長會和家訪等方式引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1.家長做好榜樣示范
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并且做得好。家長要尊重孩子,引導他們學會自尊自愛。
2.鼓勵孩子大膽說話
每天孩子放學回家后,家長可以通過聊天、講故事的方式與孩子交流一天中發生的趣事,鼓勵孩子大膽說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表達,培養孩子敢于表達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3.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
在家里,家長要引導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教育孩子遇到困難必須動腦筋自己想辦法解決,實在想不出辦法再問家長,從而培養孩子不怕挫折、迎難而上的品質。
4.教育孩子每天自我充電
讓孩子每天對自己說一句鼓勵的話,進行自我暗示。鼓勵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充滿自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做好。
六、通過多元化評價喚起學生的自信心
有教育家指出:“在評價中,要改變單一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做法,可以由同學、家長參與評價,增強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這樣評價學生,可以使每個學生深刻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發展自己,使學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都能得到健康發展,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多元化評價能夠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喚醒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目前,對學生的評價還存在以下問題:只見缺點,不看全面,把學生看扁了;只看眼前,不看將來,把學生看死了;只看表面,不究實質,把學生看淺了;以他人為尺,衡量個體,把學生看同了;以成人為尺,衡量孩子,把孩子看小了。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著素質教育的評價制度,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平時我盡可能地從學習、衛生、文娛、體育、繪畫、唱歌、勞動等各個方面鼓勵每一個學生,細心留意每一個學生的優點,特別是后進生,哪怕是他們取得點滴的進步也要及時表揚鼓勵,當他們犯錯誤時,我常常在背后批評,既指出他們的錯誤,又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福斯特說:“自信的人,已經成功了一半?!痹S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是靠堅定的自信取得成功的。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提出了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教師對學生的愛、關懷和期望,將在教學效果上產生相應于這種期望特性的良好作用。所以,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從強化學生的自信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讓自信扎根于學生的心靈,讓每個學生都抬頭走路,挺胸做人。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朱瑟琳·喬塞爾森.皮格馬利翁效應[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