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如
摘 要:在樹立本土文化自信、建設文化益陽中,如何在政府有關決策部門和文化戰線建立起一定的權威、形成一定影響力,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文化報道的記者,筆者就做好文化報道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本土文化;專家型記者;傳承文明;創新表達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8-0030-02
近十年來,筆者一直關注益陽文化事件和動態,寫出了《兔子山遺址》《古巷之殤》《益陽非遺》等系列報道,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國內外媒體爭相轉載。筆者采寫并獲得湖南新聞獎一等獎的《兔子山遺址考古發現探秘》系列報道,觸動市政府為保護該遺址更改用地規劃并撥專款4 000多萬元,使該遺址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經過連續6年克服各種阻力、拼命追蹤報道,終使該遺址于2019年10月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最美小巷——益陽明清古巷倒塌后,筆者長達7年追蹤采訪,呼吁保護,不但實行搶修性修復重新開巷,去年還啟動了整體建設、開發工作。筆者采寫的系列報道、 攝影作品等也多次獲得湖南省新聞獎、地州市新聞獎一、二等獎。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文化報道的記者,現已在政府有關決策部門和文化戰線建立起一定的權威、形成一定影響力,并多次受到市委宣傳部表彰。下面,筆者就如何做好文化報道談幾點看法。
一、肩負使命,傳承歷史記憶的文明
文化是人類的靈魂和血脈,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黨報是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平臺,是打響歷史文化名片的重要載體。益陽是一塊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厚重的土地。作為一名熱愛益陽本土文化的記者,就應該持續抓住熱點、焦點問題,寫好文化報道,在建設文化益陽中,應該一直用記者的情懷和擔當,對新聞工作火一樣的激情,奮戰在新聞工作一線。這些年來,筆者堅持跑遍了安化27座風雨廊橋,宣傳益陽不可移動文物,讓永錫橋享譽中外;堅持7年呼吁保護明清古巷,讓中國南方最美巷子恢復了原來的面貌;堅持8年奔走在早禾村里,讓千年古窯羊舞嶺再放光芒。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讓保護、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觀念深入每一個市民的心里,呼吁他們從自身做起,記者應為益陽本土文化添力。
二、磨練本領,傳遞無聲文物的聲音
“羊舞嶺窯與景德鎮窯到底是什么關系?出土簡牘及文物能否證明古衙址幾百年沒有更替……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報道,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因此,做好文化報道,單有興趣和新聞敏感度還不夠,還必須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不會張冠李戴,不會講外行話或者出現差錯和失誤。近幾年來,筆者閱讀了多本文物保護、古建筑學、古遺址、民俗文化類的書籍,并從圖書館、博物館、收藏家那里借閱大量的文獻,還關注一些文化公眾號,對古村落、古窯址、瓷器、木器、漆器等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對本地民俗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平時接觸到的一些還不適宜立即報道的材料保存下來,寫稿的時候,可以瞬間找到有用的材料,由于平時準備的比較充分,基本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采寫。筆者在寫《羊舞嶺古窯址——一個厚重的歷史博物館》時,由于在前兩年就多次現場調研,掌握了大量的羊舞嶺古窯址的資料,筆者還收集了湖田窯、景德鎮窯考古發掘報告,所以對比兩個窯址,得出了羊舞嶺瓷器繪畫隨意率性,或抽象或寫意,師法自然,大巧若拙的特點,得出羊舞嶺瓷外銷全國各地,甚至漂洋過海的結論。
三、現場感受,觸摸民族基因的脈搏
寫文化類報道通常比較辛苦,考古挖掘現場、邊遠山區文化聚集區等這些特殊的環境,條件比較艱苦,而記者必須要深入現場一線, 吃得苦、耐得煩,才能對報道內容有準確的判斷和把握,才能完整地體現報道價值。2013年5月,兔子山遺址面世,發現古井的當天,下著小雨, 工地一片泥濘,泥巴能沒過腳踝。當時,6號井已挖了5米深。在古井挖掘中,這個深度相當危險,隨時可能坍塌,危險系數極高,一般都了這個深度,考古工作都會終止。筆者向考古專家三請求,想下井采訪,靠著一根繩子,深入5米深的古井,拍攝挖掘情況。當晚,凌晨2點寫出了第一期深度報道。在考古發掘的近兩個月里,地面溫度經常超過50攝氏度,甚至更高。一個女孩子天天泡在工地上,泥一身水一身,臉和身上被曬得脫了幾層皮,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能體會。期間,筆者采訪了數位考古專家,寫出了3篇重大的深度報道《一座重見天日的古城——兔子山遺址考古發現探秘 (一)》《一批承載歷史的簡牘——兔子山遺址考古發現探秘 (二)》《一座古城的變遷——兔子山遺址考 古發現探秘(三)》相繼見報,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國內多家媒體也爭相報道。隨后,政府和相關部門的保護措施進展順利。艱難的采訪過程中,雖然辛苦,但看到遺址被完整的保護下來,即將建設遺址博物館時,覺得有種成就感。這證明,報道有價值、辛勤的付出也會有回報,筆者的寫的系列報道獲得湖南新聞一等獎,也真正明白了新聞人價值擔當,怎樣做才能履行黨的新聞事業神圣使命。
四、眼光獨到,發現新聞背后的新聞
文化類報道應具備一雙捕捉好新聞的“火眼金晴”,在眾多題材面前,要充分發出新聞敏感。2014年10月,筆者觀察到明清古巷已到岌岌可危的地步,隨時可能垮塌。這個巷子的拱券結構是江南獨一無二的,有著明清建筑標本的美稱,如不進行搶救性的修復,可能消失貽盡,經過10多天的采寫,2014年10月28日推出了一整版報道,充分展現了古巷之美,并呼吁相關部門采取緊急措施,保護年久失修的明清古巷。報道見報5天后,由于大雨,玉陵坡古巷部分垮塌,筆者立即推出《古巷之殤》還原倒塌經過和現場,再次呼吁保護,并積極推出古巷倒塌后各方反應。記者多次參加省市專家維修工作會,詳細解讀古巷保護方案及專家意見,并及時采寫了古巷修復動態。經過修復,魏公廟巷于2015年5月1日開巷。這組系列報道,獲湖南新聞獎二等獎。
五、學有所長,打牢基礎爭當專家型記者
筆者認為,要當一名有情懷、有擔當、有新聞抱負的好記者,同時,也要當一名勤奮好學、用所學之長務實為民的專家型記者。
益陽是千年茶鄉。作為黑茶之鄉的黨報記者,筆者堅持業余學茶11年,通過刻苦鉆研和考試獲國家一級茶藝技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高級考評員,扎實專業素養為編寫文化副刊打下了深厚的專業基礎。
筆者負責的《龍麟茶館》副刊采編精益求精,采寫的《益陽茶故事》《二十四節氣·茶》欄目成為了傳播茶知識、茶歷史、茶文化,了解中國黑茶之鄉的新窗口。筆者跑遍了各大茶山茶廠,走訪茶農、茶工,夠買茶壺、茶器,尋找取景地點,精心策劃并拍出了許多有本土茶文化價值的照片,深挖有意義的茶歷史故事。并不斷創新文本表達,在電子版鏈接里加小視頻,使茶農及茶業從業者看后易懂、易學、易用,促進了茶農增收、茶企增效。購買茶葉、茶器要錢,組織茶事活動要錢,筆者經過近幾年的精心采編、認真打磨,如今,《龍麟茶館》成為了益陽日報的品牌文化副刊。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只有認真總結經驗,盤點文化報道中的一些好做法、好理念,不停的積累、擴展,用勤奮的腳步深入基層,將文化類新聞報道導寫好,為建設文化益陽、保護益陽文化遺產、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和增強文化自信而奮力奔走,讓群眾記得住鄉音,留得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