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雄
摘要:體育課程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具有更強的主動和能動性,學生經過體育課的訓練不僅能夠強健體魄,增強身體素質機能,更能從體育課的鍛煉中懂得團隊和集體的集合意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自控、自學和自測能力,更利于學生在中職階段積極健康全面發展,本文將主要圍繞中職體育與健康教學中運用項目教學法的策略分析。
關鍵詞:中職體育與健康教學;項目教學法;策略分析
中職階段的學生相對于其他學歷的學生來說對文化知識的掌握較為薄弱,因此在正常的文化課開展過程中更加容易遇到阻礙和困難而導致壓力倍增,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長,而體育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釋放學業上的壓力,并且在團隊合作中逐漸懂得團隊意識的重要性。項目教學法不同于傳統的教師講解學生聽課的上課模式,主要是通過將學生以隊伍或者個人的形式置于某種特定情況或者任務之中,通過理解、分析、應用多種技能等方式來進行。
一、團隊合作,掌握羽毛球高遠球的打球技巧
羽毛球作為一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當做休閑娛樂和鍛煉身體的體育運動,學生自小對羽毛球的接觸并不少,但是并沒有專業技能的培訓,因此對高遠球的一些特定發球技能不能很好地領悟和掌握,因此教師需要將班級同學進行小組分組,通過項目合作的方法幫助學生從團隊合作學習中更好地掌握和學習高遠球的發球技巧。
例如受到羽毛球適宜兩個共同學習的影響,教師引導班級同學兩兩一組進行自由組隊,首先教師先向全體同學講授基本的發球技能,如正手握拍,揮拍用力,從右腿重心轉到左腿重心等,然后要求兩個小組內的成員根據彼此兩人之間的課余時間和活動情況自行安排自主練習,并且要求要將每日的聯系成果和心得記錄下來,同時對一些通過練習解決了的高遠球問題也要記錄下來,通過兩個人之間的工作商量學習和切磋,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將發高遠球時候的誤區進行改正和提高,而且兩個人一組分組練習也有助于克服個人的惰性,提高個人的積極主動性。通過兩人一組的團隊學習提高了高遠球學習的學習效率。在最終,教師需要組織不同小組之間的成員進行比較,從比較中發現學生訓練的問題并且給予幫助指導,也可以激勵學生們在平時的時候不松懈,勤加練習。
二、學生自主組織武術比賽,提高學習興趣
傳統意義中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吸收程度不高,上課效率低下,因此,為了解決學生上課專注度不高的問題,教師需要在平常的課堂中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學生開展的活動中起到輔導和幫助的作用,學生在通過自主設計和安排比賽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體育運動項目的樂趣和對身體素質健康的重要意義,更加能夠在今后的體育活動中提升學習興趣,保證上課的專注度。
例如學生自主在班級內安排武術比賽,需要每位學生按照自己的特長和能力來安排好自己負責的工作范圍,如對比賽規則的制定,需要學生自己本身對武術這一門課程有較深的掌握,能夠從其余學生的24式動作中發現角度、力度以及身體轉角方向的問題,而一些場地和場次的安排,就需要學生針對一套完整的武術打完需要多長時間有所了解,可以將一些時間緊促,武術比賽結束之后還有其他活動內容的同學安排在較為靠前的位置出場。負責不同項目工作的同學在安排比賽的過程中相互協調和溝通,在溝通中難免會涉及到有關武術方面的相關知識,因此通過團隊項目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們自主學習武術的能動性和積極性,也能夠幫助學生從其他學生的武術表演中及時發現同時出現在自己身上的問題并能夠加以改正。
三、學生為課堂主體,進行活動匯報和總結
教師通過在體育課堂上使用項目教學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和積極專注性,但是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難免會在一些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方面掌握的不到位不全面,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因此教師需要要求學生在每次活動結束之后,都要對活動內容和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涉及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并解決。
例如安排武術比賽,在觀看比賽過程中會發現大多數學生的身體擺動幅度太小,導致無法起到強身健體的功效,因此要在觀看比賽的過程中便將問題記錄下來,比賽之后,要針對大多數同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向教師進行反饋,教師根據問題指出改正的關鍵點,以這樣的方式,學生們才能在較為正式的比賽活動中最大限度地學習到知識和技能。除了學生記錄,教師也要在比賽過程中認真觀察,賽后對學生的動作錯誤進行改正。
四、總結
中職學生通過學習體育運動一方面可以強健體魄,增強身體素質,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在文化課學習過程中的壓力,提高文化課的學習效率。教師通過采用項目教學法來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興趣,更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在團隊合作中明確了集體和團隊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司張崢.中職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1+3”教學體系設計[J].當代體育科技,2017(11).
[2]吳華瀚.中職體育與健康體驗式教學實踐與思考[J].科學咨詢,2018(14).
[3]鐘文聰,湯文生.中職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學與教的探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