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娟
【摘 ? ?要】為了讓小學體育課程更好地發揮對學生身體素質培養的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生現有的身體情況以及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與優化,通過將體育鍛煉活動日常化和規律化、教授學生正確的運動技巧、豐富學生體育鍛煉活動來促進學生身體機制不斷完善。
【關鍵詞】小學體育 ?學生體質 ?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8.066
學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學習精神、審美情趣與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而這其中,良好身體素質的培養工作則需要依賴體育教學有效完成。通過體育教學,教師能夠改變學生的運動鍛煉態度,繼而培養其良好的體育精神,促進其身體素質不斷改善,最終實現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共同提升。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必須要緊扣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工作,用對用好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學生不斷吸引到鍛煉和運動的氛圍中來。
一、明確教學目標,細化學生體質提高工作
小學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通過進行鍛煉指導和運動教學來帶動學生調動全身的身體機制,不斷強化肌肉、血管和心肺功能,從而實現身體素質的逐步提高。只有做到了這一點,學生才能夠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地成長。這是每一位體育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要放在首位的一點,也是教師必須要用以合理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的一點。只有教師明確了小學體育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務,不斷細化學生體質培養工作,教師自身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推動體育教學課堂效率和質量不斷提升。例如,如果每周有兩節體育課,教師就可選擇將其中的一節課作為專門的身體素質拓展課,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做出系統性、專門性的指導和培養。而在素質拓展課堂中,教師又要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過程性目標,將素質提升任務合理細化。譬如本節課專用于教授學生一些體育鍛煉中進行自我安全保護的技巧,教師就要從分析易受傷原因、部位以及傷后的第一時間處理等不同的角度講起,既要保證教學的邏輯性,又要細化教學內容,不斷提高學生的接受力和學習效果。
二、注重鍛煉方法的教學和指導,提高學生鍛煉的科學性
體育鍛煉不是學生隨意跑跑,隨便跳跳就能夠做到身體素質有效提升的。一方面運動鍛煉具有一定危險性,在教師沒有進行專門化指導的前提下,學生很容易出現運動傷害,輕則挫傷學生體育鍛煉的信心和興趣,重則直接損害學生身體健康。另一方面,不同的運動項目具有自己獨特的項目價值和鍛煉效果,只有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鍛煉者才能夠有身體素質上的改善。因此,教師必須要做好的一個工作就是科學指導學生的運動鍛煉方法,改善學生的運動狀況,提高學生自主鍛煉的健康性、安全性和科學性。這是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有效改善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教師要通過展示演示、語言講解來給學生講明白正確的運動方式,打好學生的運動基礎。譬如立定跳遠教學的時候,教師先要通過語言和演示相配合的方式,讓學生明白跳遠的原理、鍛煉的部位,并在教師的演示下看清楚正確的雙腳站位、雙手擺位、膝蓋彎曲度等。接著教師多次演示跳遠,讓學生看清跳遠過程中的身體幅度變化、膝蓋緩沖效果,以此來打好學生的基礎。另一方面,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的自主運動情況,準確抓住學生鍛煉中的問題,并進行及時的指導糾正,幫助學生不斷改善自己的運動鍛煉方式。只有這樣,學生體質提高過程才能夠健康科學。
三、合理安排運動技能,滿足不同學生實際的身體狀況差異和體育鍛煉需要
不同學生在學習體育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運動基礎、身體素質以及鍛煉興趣上的差異,導致教師面向群體實施的體育教學計劃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個體差異效果。譬如在跑步教學的時候,男生大多跑完后依舊精力充沛,而女生則很容易流失體力。如果教師不顧這些差異,強迫所有學生都必須完成相同任務,很容易導致一批學生的鍛煉興趣受挫,產生課堂畏懼心理。因此,為了讓體育鍛煉真正惠及到每一位學生,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展和體質提升,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按照運動負荷與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相協調的原則設計差異化教學策略,滿足不同學生在個體差異以及鍛煉需求上的需要。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差異給出不同的鍛煉目標,適當給部分學生降低目標以此來培養其鍛煉信心和興趣。如降低女生標準,讓身體不適的同學選擇適當休息,較難的項目降低標準,較簡單的項目提高訓練要求等。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差異,安排更加多樣化、由簡入難的鍛煉活動,通過合理教學最大程度滿足學生差異需要。
四、重視課后時間,將體育鍛煉規律化和日常化
從鍛煉強度和運動時間密度來看,課堂上的體育教學與學生鍛煉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鍛煉是一個不進則退的過程,如果學生在課堂上運動了,在課外又恢復到懶得動的狀態,那么學生的身體健康也無法得到保證。只有教師將學生的運動鍛煉過程日常化和規律化,引導學生在課外同樣進行定期的鍛煉,才能夠幫助學生不斷強化身體機制,逐步提高個人身體素質。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教師要積極向學校反應,組織豐富的體育比賽、集體鍛煉活動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鍛煉機會和濃厚的運動氛圍。譬如組織學生每天早晨完成操場兩圈晨跑任務并打卡記錄,安排每月一次的班級拔河或者接力對抗賽等,盡可能讓學生在課外也將鍛煉工作“充實”起來,讓運動成為生活,成為個人習慣的一部分,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鍛煉水平提高和身體素質改善。
五、聯合學生家長,做好課外的學生運動鍛煉鼓勵和陪伴工作
做好家校聯系工作,將家長也納入到學生體育鍛煉和身體素質提高的過程中來至關重要。在實際的情況中,很多家長過分溺愛孩子,認為體育鍛煉會累著自己的孩子所以十分抗拒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還有的家長自己缺乏運動鍛煉的意識,導致孩子也對體育鍛煉失去興趣。久而久之,在家長的壓抑下,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就隨著鍛煉頻率的減少而不斷下降了。因此,做好家校聯系和合作,一來要改觀家長的態度和觀念,讓家長鼓勵和認可孩子的科學健康鍛煉行為。二來要鼓勵家長做好陪伴工作,成為孩子鍛煉道路上的引路人和陪伴者,不斷激發孩子的鍛煉熱情。
綜上所述,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做好有效的運動方法指導和體育活動安排工作,在保證學生運動健康的同時,盡可能鍛煉到學生每一塊肌肉,不斷提高學生運動鍛煉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申春亮.高中體育教學中注重科學鍛煉方法[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1):191-191.
[2]翟曉明.高中生體育課鍛煉態度現狀的調查與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