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明
【摘 ? ?要】課堂教學評價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判斷與診斷同步、激勵與促進并行,明理與導向共存等多種功能,但它一直以來不被重視,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評價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本文從轉變美術課堂教學評價觀念,找準評價方式,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評價主體和方式多樣化等方面加以對比與分析。為此,必須改進美術課堂教學評價,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美術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美術課堂 ?教學評價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9.120
根據新課標的詮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與學習效果,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課堂教學評價不僅僅是學習成果的甄別與選拔,也不是單一的判斷是與非,它應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給予的傾向性意見。教師的評價傾向,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感起到即時的調節作用。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不論是一句話還是一個眼神,都會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而產生相應的行為表現。美術課堂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美術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美術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所以我們的定位就是:判斷與診斷同步、激勵與促進并行,明理與導向共存,讓學生通過課堂評價實現思維上的碰撞,情感上的溝通,學識上的提升,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從而讓課堂教學因評價而完美!
轉變觀念,找準評價方式。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經常把自己放在至高無上的主導核心位置上,把學生視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是灌輸對象。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教學評價的主要對象是教師,評價的內容是圍繞教師的“教”展開的。而這恰恰違背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新的教學評價主要對象是學生,評價的出發點從“教”改變成“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教師已經從中心主導地位轉變到了學生美術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和引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所以作為教師必須改變以往舊的思想觀念,要正確審視,看自己是否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有利于學習的情境;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主動精神和保持學習的興趣。
隨著教學模式的變化,由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課堂教學就應盡量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并且促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不是制定一個所有學生必須達到的硬性發展標準,并用一種統一的尺度來衡量學生的發展水平。美術課堂教學評價的單一,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過分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差異;過分注重量化評價,忽視質性評價;評價主體“錯位”,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保護,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這些弊端給學生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嚴重影響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也嚴重阻礙了美術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和美術課程教育功能的發揮。中學美術課堂教學評價應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以《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的教育目標為依據,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發展性、多樣性評價,以激發學生創作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效能,促進美術教育和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
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更應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關注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美術課堂學習過程評價應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個體在美術表達和認知上的差異。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美術課堂學習過程的評價應從“甄別性”評價轉向“發展性”評價,從“單一化”的評價轉為“多元化”的評價,以學生個體縱向發展為主,少用或不用整體橫向比較。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促進心智才能的發展。
在筆者任教的初、高中學生中,他們其他學科成績都較好,唯有藝術學科的學習不夠理想,據他們所說是沒有藝術細胞。但實際是他們對美術學習缺乏興趣和信心,存在偏科思想。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他們對自己進行縱向比較,并用多元的評價方式及時肯定他們學習上的優點和進步。如在人像寫生中,雖然造型差了點,但真實表達了他本人的感覺,而且能把握人物的神情。對此及時給予肯定,使他感到老師的關愛和信任,從而促進了他學習美術的信心和興趣,并逐步改變了對美術學習的認識。人的智能發展是多元的,且擁有各自的優勢,蘊藏著發展的潛能,學習過程評價要在發展學生自我完善的內在需要、在因人施評這個方面多下工夫。
在評價中還應堅持評價主體和方式多樣化。新課程倡導評價主體多元化,其中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主體的自我評價更為重要,要讓學生學會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激勵、自我調控。美術教學的內容是多維度的,其評價方式也必須與之相適應。例如,十分注重在學生創作過程中對他們的作品的題材內容、表達主題、創作技巧等方面進行分析評價,引導學生立意、構思、選材等,啟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更好地表現創作主題。通過學生的自評、互評及教師的指導性評價,促使學生綜合各方意見而不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由于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存在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這必然會影響欣賞評價的進行。事實上,欣賞活動的客觀性并不排斥主體審美感受的多樣性。據此,筆者十分注重學生個體的審美感受和評價,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并注意把自己的判斷用推測性和非定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受和評價作品,進行自我分析和思考,并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比較,從而看到自己評價的客觀性和與他人評價的差異性。這樣的評價方式能減少評價的盲目性,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一。另外,教師對作品的評價雖帶有一定的權威性,但要放在學生評價之后。因為教師任何定性的評說都有可能造成學生因缺乏主見而出現人云亦云的現象,使欣賞教學失去原有的審美教育功能。
要特別強調的是,教師務必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將評價變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有利于他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學生對他人評價也是學習、交流和提高的過程,有助于更清楚全面地認識自我,取長補短,培養獨立自主和自我發展、與人合作的能力。學生間開展自評和互評,教師不應是旁觀者,而應是參與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在整個評價開展中要起主導作用,這是教學評價有效性的保證。
美術課堂教學評價是檢驗和改進我們課堂教學,促進美術課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重要環節。它是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課堂教學評價是整個教學活動眾多環節中的一環,不能將它從中分離出來夸大其功能,應與其他各環節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發揮各環節的合力,共同提高學生素質。
為此,對美術課堂教學的正確評價,應是以素質教育的內涵在情感、認知、操作、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評價,應是貫穿教學全過程的評價;是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從表象到內心的和諧,體現出它的科學化、全面化、多樣靈活的特點。這樣就減少了美術課堂教學評價的盲目性、主觀性和隨意性,并促使我們由此來優化教學過程,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美術新課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2]陳通順主編.《中國美術教育》[C].教育部委托南京師范大學主辦2008年版.
[3]欒祿璋主編.《美術大觀》[C].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4]劉玉山主編.《美術向導》[C].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出版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