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在于,從歷史發展過程當中總結經驗,時刻銘記我國歷史發展軌跡,學習古人留下的智慧,并且一個繁榮發展的民族,一定是對歷史充分總結回顧,吸取經驗,避免錯誤再次發生的一個民族。歷史主要的內容就是根據過去所發生的事情為主要研究內容設置的一門學科,并且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歷史教學的開放性,讓歷史課堂充滿活力成為了當下的一大重點,并且在知識教學的過程當中,還需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開放式教學很好的實現了這一點,于是,在本文當中我將對初三歷史課堂開放性教學進行探索研究。
關鍵詞:初三歷史 開放性 教學探索
一、開放式教學的概念意義
開放式教學即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活潑,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以項目任務為載體,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當中更加關注人的發展的教學模式,并且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探索的過程當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興趣的激發,還有師生關系的融洽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初三歷史課堂開放性教學深透
1.教學目標開放性
教學目標在歷史教育教學過程當中發揮的重要的指導作用,這些目標是貫穿于歷史教學的各個階段,課程教學目標起到確保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作用,具有可操作性,但愿教學目標直到單元教學是課程總目標的展開和細化,開放式教學目標下,應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應立足學生的發展,在開放式教學模式教學目標的設定當中,一定要保證學生可理解性,可引發學生的思考,例如:在學習初三下冊日本明治維新運動,教師設定的目標不僅僅局限于,學會明治維新運動發生的時間和和記住明治維新發生時簽下的條約,教學目標應該還設定學生總結明治維新發生的原因意義還有借鑒。并且學生在總結之后,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進行發言。
2.教學模式開放性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歷史學科具有基礎性,思想性,綜合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因此歷史教學模式要靈活的采用多項式的教學方式,不僅僅以享受課本知識為主,充分利用歷史信息資源和科技發展的力量,讓歷史課堂教學更加信息化,更加人本化,更加生活化,也更加時代化。
1)教學資源開放
像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教材,課件等都屬于教學資源,但我們的教學不應當僅限于此,還應當充分的把影視資料,圖片,教師教具,基礎設施等運用到教學當中,打破傳統的只有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實現教學資源的開放化,教師也應當積極主動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來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講經濟大危機這一節內容時,可以利用課件兒來向學生講解知識,也要適時的播放一些經濟危機時期的一些影像資料,如:賣不掉的牛奶倒掉等,幫助學生能更好的感受經濟大危機時期的那種情景。
2)教學方式開放
教師要打破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比如:情景導入法,情境創設等教學方式。
3.教學內容開放性
在教學模式開放性的要求下,教師對學生講授的知識不能夠僅限于考試的知識點,也應當盡量的擴充知識,教科書的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當中應當牢牢把握教材,不能脫離教材,但是教師也不能終于教材局限于教材,教師應當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懂得超越教材,適時的將教學內容相教材以外拓展,拓展的方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難點上拓展
就是每節課的時候都會設置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師在對待一些重點和難點的知識時只教給學生需要記憶的并不能很好的幫助學生長久記憶,教師可以適時的補充一些歷史背景和人物經歷,例如在講到丘吉爾時可以講一下丘吉爾的出生,讓學生感受到外在條件也不是決定作用,學生對丘吉爾的印象會更加的深刻。
2)信息上拓展
教師應當及時的更新歷史信息,比如教師在講夏商西周時期的歷史內容時,而正巧當下我國考古學家發現了某一歷史遺跡或文物,教師要及時給學生補充。
3)學科間拓展
有時候歷史的一些內容會涉及到政治,還有地理學科的一些知識,教師在涉及到那些知識的時候,應當引導學生去回憶在政治和地理當中學到的內容。比如在講到古埃及歷史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聯系地理上尼羅河的一些知識。實現學科之間的跨越和聯系。
綜上所述: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新生力量,雖然科技信息不斷的發展,但是歷史應當時刻銘記,像是抗日戰爭,雖然已經發生,但仍然不能遺忘,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感同身受,在開放性的學習環境下,學生更能夠打開自己的想象思維能力,以幫助自己更好的感受歷史的發展之迅速之艱難,所以身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合理利用開放性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包義華.例談初中歷史課堂開放探究式學習模式[J].時代教育, 2013, (10):214-214.
[2]楊俊勇.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開放式教學[J].考試周刊,2013.
[3]田穎.初中歷史開放式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新課程學習:中,2014, (1) :120-121.
陜西省寶雞市新建路中學 李元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