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蕓
【摘 ? ?要】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對于優化我們的教學、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推進傳統評價方式的改革、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初中英語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4.171
世界著名發展和認知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身上有九種智能成分,這九種智能成分在每個個體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有的人這一智能成分居多,那一智能成分就較少,有的人則恰恰相反。由于每個人智能成分的分布不均衡,這在教學上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學生學不好,其原因不在于學生先天智力發展的不足,更多取決于教師教學策略、方法同學生智能組成部分的不切合。本文擬從多元智能理論對于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三個維度,探尋多元智能理論對于初中英語教學的意義。
一、多元智能理論與教師教學觀的優化
在探討多元智能理論同教師教學觀的優化間的關系時,我們有必要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現實、常態工作環境中存在的教學觀,唯有在對比中,傳統與現代、落后與進步、保守與改革才會發生激烈的碰撞,在碰撞中我們才會發現優劣,尋找改進的動力與方法。
英語新課程標準修訂版中,首頁便開宗明義強調了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的能力和英語文化意識,這一教學目標的內涵設置在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上,而其外延在拓展到文化意識的層面上。可是在今天的英語教學中,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的存在,教學目標僅僅局限在基本知識技能的達成度上,至于學習方法與過程、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只是教案中教學目標設計的一個組成部分罷了。而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力圖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倡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課堂形式力爭多樣化。依據多元智能理論的精髓,應該遵循哪些教學行為準則呢?
1.自主性。無論科學如何昌明,教師如何用心,我們均無法準確掌握學生的認知風格,依存性和獨立性是無法嚴格區分的,不過由于慣性思維的存在,學生在認知事物時,其內心有自己偏愛的認知習慣。這樣,教師可以將引導學習知識、一定程度上傳授知識的權利留給自己,將掌握知識的權利交給學生,學生自然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風格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
2.趣味性。初中生智力發育尚處于不完整階段,其智力缺乏抽象邏輯思維,其認識事物的能力更多的是內心的趣味性,而不是馬斯洛所說的需要動機或是發現美的動機。
3.競爭性。競爭是激發人潛能的最佳手段,在競爭中可以激發學生最大的潛能,換言之,唯有在課堂中營造競爭的氛圍,學生才會由被動學轉向主動學,由好學走向樂學。
4.情景性。教學情景是一種生活情景在課堂教學中濃縮呈現的方式,營造情景是與學生直觀形象思維的心理特征相吻合的。
以上四個教學原則是在實際中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我教學的引導準則,下面具體談談我在實際課堂中遵循多元智能理論而實行的教學方式。
在新授課的過程中,由于是新知,當堂消化、內化新知,實現新知的鞏固是最主要的。學生的接受能力,根據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彼此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在眾多學生中達成一個共同的掌握新知的教學目標呢?我們可以用限時比賽記住讀法、比賽記住寫法、小組談論如何更快記住單詞、相互檢查學習效果、當堂采用統一的作業進行練習、互相出題檢測、自己發現知識規律、改寫課文等各種趣味性檢查、學習方式,這些方法的共同特點就是在競爭的環境中讓學生自主學習。我們做老師的,不可能準確知道每一名學生的學習風格,清楚學習習慣的只有學生自己,教師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學生在競爭的氛圍中自然會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尋求達成共同教學目標的方式方法。
二、多元智能理論與傳統學生觀轉變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學亦然。面對性格各異、學習風格不同的學生,教師的教學風格不會適應班級整體。有的學生落后于班級整體,其原因可能不是其智力的缺陷,而應該是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生認知風格的不符。基于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確認這樣一個道理:沒有教不成才的學生。之所以這樣說,不是因為我們口號式的“沒有教不會的學生”,而是因為整齊劃一的教學目標是基于邏輯、科學推演設計而出的,其基點并不是全體學生的認知水平,而是社會對于人培養所需知識能力的要求,也就是社會化人的行為規范的培養要求。學生由于其智能因素的構成不同,其成才的方向自然也不同。所以可以說,不存在成不了才的學生。
教師在教學中至少應該具備以下的學生觀:不存在全面發展的學生,其智力的構成必有一定的不足,教師應該全面客觀看待學生的成長;“數理—邏輯—智能”在學生學習中處主要地位,是學生能力外顯的體現,但不是學生能力的唯一體現;教學方式是多元化、多樣性的體現,而不是“教—學”的線性關系。
基于以上的認識,教師在認識學生的時候,應該革新自身的學生觀,及時對多元智能理論與教學評價觀進行改革。
教師應該具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充分肯定學生的發展潛力,而不是簡單地進行終結性評價,武斷地否定學生的成長。在日常課堂上,我設置了這樣幾種評價方式:
1.挑肥揀瘦找對象。對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程度的反饋,提問無疑是一種簡單高效的方法。我在尋找提問對象的時候,故意將基本的問題拋給學困生來回答。一方面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另一方面給后進生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給他們一個可以接受獎勵的機會。如果提出的問題后進生都已經掌握,就說明其他學生也掌握得比較到位了。
2.逼迫動腦找問題。如今的學生只是簡單地運用其聽的智力,還遠遠沒有動用其他智能。我在課堂上設置了單詞記憶比賽、情景表演,教師隨機提問、同桌互相考查、找問題等方式,讓學生不得不動腦思考。比如,我讓學生自己總結知識點,構建知識網絡,因為只有學生自己總結的知識,才可能在其內心深處內化,形成知識圖式。這樣一個評價內容的確定,激活了學生沉睡的大腦,將“讓你學,變為我要學”。
3.評價方式靈活化。教師的評價可以分為言語評價、肢體評價和物質評價三種。在課堂上我從不吝嗇鼓勵性語言,同時也不忘記肢體語言那微妙的激勵作用。對于作業、做題、回答問題好的學生,我均給一張小貼畫作為獎勵。學生將貼畫貼在課本封面,互相攀比,形成了學習競賽的學習氛圍。
總而言之,結合多元智能理論進行的教學研究,有助于優化我們的教學,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推進傳統評價方式的改革,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對教師的教學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